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
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1
春日即事
病起多情白日遲,強來庭下探花期。
雪消池館初春后,人倚欄桿欲暮時。
亂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麥自無知。
池邊垂柳腰支活,折盡長條為寄誰?
翻譯
我病體初愈,帶著極大的興趣,勉強漫步庭院,探尋春天的消息;院中陽光明媚,日影緩緩西移。
池邊的亭臺樓閣積雪已經(jīng)消融,透滿了初春的活力;我留連忘返,倚著欄桿,一直到夕陽西下,暮云低迷。
那上下翻飛的蝴蝶,那嗡嗡盤旋的蜜蜂,似乎都充滿了情意;滿地的兔葵,叢生的燕麥,一個勁地長著,怎知我滿腹的心思?
池塘邊的垂柳在風中搖動著它婀娜的腰肢,我想把它折下送人,可心中的人啊,你此時又在何地?
注釋
病起:病愈。
多情:指情志高。
白日遲:用《詩·豳風·七月》“春日遲遲”句,謂春日過得緩慢。
強:勉強。
池館:池苑館舍。
初春:春季的第一個月。又稱孟春。
兔葵燕麥,兩種植物名。
腰支:同“腰肢”。腰身;身段;體態(tài)。
長條:長的枝條。特指柳枝。
賞析
這首詩是呂本中的代表作,無論是抒情還是寫景,都寫得流轉(zhuǎn)自然,為歷來選家所重。
首句的“病起多情”是全詩的主腦,“病起”是身體狀況,“多情”是因為病,因為春懷,還有門外的春景。一個人纏綿病榻多日,今天身體好些,能夠出外走走,而外面是足以感人、使人留戀的初春美景,詩人自然多情。在這樣的心情指導下,見到的景色也變得多情起來。于是,院中的白日、似乎遲遲不墜,將溫暖的陽光灑滿大地,讓詩人盡情領(lǐng)略眼前的春光。首句寫春日,照應(yīng)節(jié)候,也是在室內(nèi)很久的病人乍一出門的最直截的反應(yīng),寫得很自然。次句“強來庭下探花期”是承首句說,“強來”是“病起”的進一步說明;“探花期”又是“多情”的表現(xiàn)。
次聯(lián)依“庭下探花期”展開。詩人漫步庭院,欣賞著早春景色,只見病前所見的積雪都已消融,和暖的春風吹滿大地,使人懶洋洋地,他便倚著欄桿,久久不想離去,一直到黃昏,太陽即將下山。前面已有“白日遲”句,此聯(lián)又重說賞景到日暮還不走,他站的時間之久,對景色的多情就得到了深刻的描繪。詩在寫景時不僅僅是注目風景,而是把自己嵌入景中,與景物融合成一片。因此宋張九成在《橫浦日新錄》中稱贊說:“此自可入畫。人之情意,物之容態(tài),二句盡之!痹娨渤蔀楸娍诜Q贊的名聯(lián)。
下一聯(lián)又接上“人倚闌干”寫。詩人倚欄桿這么久,看得這么細,他見到是眼前蜂蝶忙忙碌碌地飛來飛去,遍地長著兔葵、燕麥。詩在這里特地把“有意”與“無知”對舉,蜂蝶是有意,為春色而繁忙,兔葵、燕麥是無知,默默地生長。詩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入物中,使自然界的動植物都帶有感情,襯托出自己的主觀思想。錢鐘書在《宋詩選注》中指出,這二句都有出處。出句是化用了李商隱《二月二日》:“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句,也參考了杜甫《風雨看舟前落花戲為新句》中的“蜜蜂蝴蝶生情性”句。呂本中在這里借用,顯然不單單是描寫小昆蟲的熱鬧,贊賞春天的蓬勃生氣,而是由它們所交織成的氣氛中,感嘆自己的孤寂。對句是用劉禹錫《再游玄都觀》詩序中的話:“重游玄都觀,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币彩墙宕撕畹丶耐凶约浩嗳坏纳袼。
上聯(lián)通過景色,加以主觀情感,使詩進入一種幽獨傷感的氛圍,詩人傷春的情調(diào)已經(jīng)流露出來,尾聯(lián)就以情語作結(jié),將前三聯(lián)作一大收煞。詩說小池邊的垂柳在春風中飄蕩多姿,可我即使要去折它,折了又送給誰呢?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慣,如唐王之渙《送別》云:“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yīng)為別離多!睒犯小墩蹢盍穼T佀蛣e。這首詩由眼前的楊柳想到送別,而所送之人早已走了,如今不知流落在何方,于是又產(chǎn)生懷念,應(yīng)接得很自然。更見功力的是,這樣一結(jié),成為全詩的點睛,原來詩人病起看花,倚欄留戀,感蜂蝶有情,嘆葵麥無知,種種“多情”舉動,都是因了懷人。心中所懷,不惟不見,連所懷之人在何處都不知道,讓他不得不迷惘感傷、凄然淚下。
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2
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翳翳陂路靜,交交園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屨或幽尋。惟有北山鳥,經(jīng)過遺好音。
《半山春晚即事》譯文
春風雖然把百花取走,卻酬謝人清涼的綠陰。幽暗的池邊小路十分寧靜,草木掩隱的園屋多么深沉。我時而打開床鋪稍事休息,時而扶著手杖去尋幽探勝。只看見鐘山的小鳥飛來,經(jīng)過我這里留下了一串動聽的歌聲。
《半山春晚即事》注釋
、虐肷剑涸诮K江寧,由縣東門到鐘山,恰好為一半路程,故稱作半山。春晚:即晚春,暮春。即事:就眼前景物作詩。
、拼猴L:一作“晚風”。
、浅辏簣蟪,贈答,這里是“賜予,帶給”的意思。清陰:清涼的樹陰。
、若梏(yì):樹陰濃暗的樣子。陂(bēi)路:湖岸,塘堤。
、山唤唬簶渲唤痈采w的樣子。園屋:田園、房屋。深:幽陰深邃。
⑹床敷(fū):安置臥具。每:每每,常常。
、苏葘(jù):拄杖漫步;颍袝r。幽尋,探尋風景之勝。這兩句是說,常常無事休息,有時又上山看看風景。
、瘫鄙剑杭寸娚健D铣沃茱J與孔稚圭曾隱居于此,后周颙離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譏刺。王安石有《思北山》等詩,寄托真心隱逸的心境。
、瓦z(wèi):贈送,這里引申為“留下”之意。好音:美妙的叫聲。
《半山春晚即事》賞析
這首詩表現(xiàn)了王安石隱退生活的一個側(cè)面。
起首二句至為奇妙,寥寥十字,摹盡春色的變化,顯示了一幅綠肥紅瘦的景象。陳衍說起二句本于唐人“綠陰清潤似花時”,但安石的兩句含義卻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濃烈得多,韻味也勝過許多。常人寫紅花凋謝,會有惋惜之情,而使詩歌染上一層淡淡的哀愁。此詩卻不然,詩人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來表達,所以在他筆下展現(xiàn)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風是無法“取”將花去的,但若沒有這個“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現(xiàn)自然景象之變換;春風也不會“酬”與清陰,但若沒有這個“酬”字,就不能體現(xiàn)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懷。若無此二字,詩人的達觀,春風的和煦,就不能躍然紙上了。
春風慷慨賜與清陰,詩人于是盡情去欣賞。所以三、四句以“清陰”為本,稍作敷展。“翳翳”,是形容樹木茂密的狀貌,“交交”,則是形容樹木相互覆蓋交加的樣子。只見那小路沿著山坡在茂密的樹林中蜿蜒曲折,伸向遠處,一片靜謐,在蔥蘢的深處,園屋隱約可見。這兩句寫靜,略有唐人常建“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題破山寺后禪院》)的風味。然而常建的詩是禪寂之靜,此詩用了“翳翳”、“交交”,顯得更有生意。
五六句筆鋒一轉(zhuǎn),順勢推出主體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步。二句截取兩個生活片斷來刻畫半山園主人的風神。或居家憑幾小憩,或?qū)び闹粽泉毿。兩者雖是一靜一動,但同樣表現(xiàn)了詩人恬淡安寧而又欣然自樂的心境。
在此寧謐的氛圍里,突然傳來陣陣清脆悅耳之聲,抬頭看去,原是北山一鳥,掠飛而過,留下一片“好音”。這兩句極富韻味。北山即鐘山,六朝時周颙曾隱居于此。此時的北山,除了詩人獨步尋幽之外,杳無人跡,只有聲聲鳥鳴,偶爾來慰其岑寂。詩人在平夷沖淡的外表下,懷孤往之志、舉世無人相知的感慨顯示于言外。
《半山春晚即事》創(chuàng)作背景
王安石于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退居江寧。元豐中營建園宅,稱半山園,因其地距白下門與鐘山均為七里,正在一半路程中,并自號半山,此詩即作于此時。
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3
臨江仙·冬日即事
自古相從休務(wù)日,何妨低唱微吟。天垂云重作春陰。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
聞道分司狂御史,紫云無路追尋。凄風寒雨是骎骎。問囚長損氣,見鶴忽驚心。
翻譯
到了自古以來的休假日,無事可做,只有靠低唱輕聲吟來消磨時光。天低云重春日陰沉沉,室內(nèi)宴席座上的人已經(jīng)半醉,室外雪花不停地飄落,地上的積雪愈來愈厚。
想效仿杜牧的狂放,可惜今日沒有紫云。凄風寒雨、時光匆匆催人很緊,審訊囚犯時間長了會損氣,見到飛翔的鶴時感到自愧驚心。
注釋
休務(wù):停止公務(wù),即休假。宋人習用語。
坐:同“座”。
骎骎:疾速的樣子。
問囚:指審案斷獄等公務(wù)。
創(chuàng)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正月,李公恕自京東轉(zhuǎn)運判官召赴汴京,路過徐州,蘇軾作該詞相贈。
賞析
上片從假日的.寂寞寫起。自古以來,人們在一起度假日,隨意唱歌、吟詩等。說假日“低唱微吟”,似乎頗有雅趣,其實是聊以解除寂寞而已。接著描寫了當前的天氣情況:天幕低垂,云氣濃重,造成了春日的陰霾。這一句寫景并非閑筆,一方面為下文的“雪”、“雨”作背景,一方面也襯托出人內(nèi)心的沉悶。而后寫到與友人的宴飲,并用室外的雪景作映襯:“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這是兩個無聲的“鏡頭”:一個寫人,一個寫景,一個寫室內(nèi),一個寫室外,一個寫靜態(tài),一個寫動態(tài)(雪花不停地飄落,地上的積雪愈來愈厚)。這很容易使人想起“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句)一類詩句。在這里,蘇軾用清冷、寂寥的氛圍,有力地烘托出“人”相對無言,只是以酒遣愁的離情別緒,以及內(nèi)在的孤獨感。
下片“聞道”兩句,承上“坐中”,借晚唐杜牧的風流韻事,反其意而用之,說宴會并無美妓聲樂之歡,以見其單調(diào)無味,郁郁寡歡。也可以說,這里是借“分司狂御史”“追尋”紫云的故實,作了一筆反襯。蘇軾再用“凄風寒雨”加倍渲染,更使人感到有點透不過氣來。蘇軾為什么這樣寫,結(jié)尾處透露了此中消息,原來,蘇軾長期為審案斷獄等公務(wù)所累,每當看到鶴時,便忽然想到隱居生活的閑逸。話說得比較婉轉(zhuǎn)含蓄,實際意思是說,對仕宦生涯感到厭倦,而向往林下的隱居生活。蘇軾后來在《鶴嘆》詩中寫道:“驅(qū)之上堂立斯須,投以餅餌視若無。戛然長鳴乃下趨,難進易退我不如!迸c蘇軾自己在仕途上的進退聯(lián)系起來,其意比較顯豁,有助于讀者理解“見鶴忽驚心”這一句的深意。
全詞,雖為送別之作,但敘寫與議論的主要內(nèi)容卻是仕宦生活,表達得比較隱約和深沉,這種打破常規(guī)的作法是比較少見的。
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4
即事 宋朝 王安石
徑暖草如積,山晴花更繁。
縱橫一川水,高下數(shù)家村。
靜憩雞鳴午,荒尋犬吠昏。
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
《即事》譯文
野徑溫暖鋪著柔厚的碧草,山氣晴凈雜花更顯得茂繁。
一川清水曲曲折折無聲流淌,數(shù)戶村居高高低低依山而筑。
午間靜憩傳來幾聲雞鳴,訪尋幽境又遇犬吠暮煙。
出游歸來向人談起此事,以為所經(jīng)本是武陵桃源。
《即事》注釋
即事:以當前事物為題材寫詩。
徑:小路。積:積聚,堆積,形容草叢茂盛。
憩:休息。雞:一作“鳩”。
荒尋:猶言尋幽;瑁狐S昏。
武陵源:即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寫的一處世外桃源,中有“雞犬相聞”之語。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常德。
《即事》賞析
這首詩描寫山村午景,從日暖花繁的景象來看,正是春末或夏初時分,腳下的小路似乎也感到了節(jié)候的溫暖,路上綠草如茵,滿山的野花在陽光下更顯得繁茂艷麗。首聯(lián)由小徑寫到山色,徐徐展開,像是電影中由近到遠地拉開了鏡頭,有一種身臨應(yīng)景,歷歷在目的印象。
頷聯(lián)以“縱橫”、“高下”為對,工穩(wěn)恰切,而且經(jīng)緯交錯,構(gòu)成了一幅諧和勻稱的畫面:一道河水曲折流過,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著幾戶人家。自由寧靜的氣氛于言外可見。而“縱”與“橫”、“高”與“下”,本身又各自對應(yīng),可見詩人烹字煉句的功夫;又以“一”與“數(shù)”相對,運用了數(shù)字的概念,遂令畫面更加清晰可辨。
頸聯(lián)進一步表現(xiàn)了詩人煉句的技巧!稄妄S漫錄淡卷上說,‘靜憩雞鳴午”是吸取唐人詩句“楓林社日鼓,茅屋午時雞”的意思而來,應(yīng)實未中可信,但指出了二者都是描繪午時雞鳴的情景卻是對的。雞在正午休息的時候長鳴,可見應(yīng)地的寧靜安謐,而村民的悠閑恬適也從中可以想見!盎膶と蛧獭币痪湔f狗在荒野里東尋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陰處就叫個不停,寥寥五字就將生活中這個不為人注意的細節(jié)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而且由此可以推知山村遠離塵囂,難得有生人過訪。這兩句造語極為洗煉,通過特殊的語言結(jié)構(gòu),將豐富的內(nèi)容,熔鑄在這極簡凈的十個字中。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淡說:“盧綸《山中絕句淡云:‘陽坡桃草厚如織,因與鹿成相伴眠!楦χ挥梦遄,道盡此兩句。如云‘眠分黃犢草’,豈不妙乎!”胡仔在此贊嘆王安石的,正是他這種能“以少許勝多許”的語言表現(xiàn)能力,“荒尋犬吠昏”也是一例
這首詩前六句所描繪的景物,直是一幅形象的桃源圖!短一ㄔ从浀小胺疾蒗r美,落英繽紛”的描寫,正與“草如積”、“花更繁”的景色相似;“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又與此詩中間二聯(lián)的意境一致。從這里可似看出詩人的匠心,雖然詩名《即事淡,但決不是信筆寫來的隨意之作,他在景物的攝取,題材的剪裁上早已有成竹在胸,雖以平易語言寫來,卻可見到遣字造句、構(gòu)思謀篇的精心安排。這種千錘百煉而以平淡出之的手法,正是詩家化境。韓愈稱贊賈島的詩說:“奸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保ā端蜔o本師歸范陽淡)蘇東坡提倡“絢爛之極,歸于平淡”,都是指的這種特點。王安石《題張司業(yè)詩淡中說,張籍的詩“看似尋常最寄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實際上也道出了他自己作詩的甘苦。這首《即事淡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尾聯(lián)寫自己的感受:詩人遠足歸來,向人談起這番游歷,就像親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應(yīng)中雖不言景,而景自在應(yīng)中。同時,也可體會到詩人對桃源生活的向往。王安石另有《桃源行淡一首,直接表達了他對陶洲明筆下的桃花源的贊美,與此詩所表現(xiàn)的感情正可相發(fā)明。
這首詩語言簡潔自然,清新流暢,注重全詩氣勢連貫,張弛有道,平緩有度,進退有法,作者似乎在不經(jīng)意地吟詠,細處看卻是淡靜有味,從構(gòu)圖謀篇到遣詞造句都頗具匠心,每一聯(lián)都從不同的視角展示景物。
《即事》創(chuàng)作背景
王安石晚年離開政壇以后,退居江寧,過著平淡的生活,心情也平靜了許多,此時期所作的詩歌多為淡泊的短章,富有韻味。這首詩也是他晚年之作。
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5
燕居即事
蕭條竹林院,風雨叢蘭折。
幽鳥林上啼,青苔人跡絕。
燕居日已永,夏木紛成結(jié)。
幾閣積群書,時來北窗閱。
翻譯
院子里的竹林一片蕭疏,蘭花也頻頻遭遇風雨摧折。
樹林中的鳥兒幽幽啼叫,無人來訪,地上已經(jīng)長滿青苔。
這樣閑居的生活已經(jīng)過了很久了,不知不覺已是夏天,樹木已經(jīng)結(jié)果。
櫥架上堆滿了書籍,我經(jīng)常過來坐在北窗邊翻看。
注釋
燕居:閑居。
即事:以眼前事物為題材寫詩文。
日已永:日已長。
結(jié):植物結(jié)果實。
北窗:常指隱居之人的屋窗。
創(chuàng)作背景
本首詩當作于公元785年(唐德宗貞元元年)夏天,這是作者閑居于滁州西澗。
賞析
“蕭條竹林院,風雨叢蘭折。”是詩人描寫的自己幽居環(huán)境。竹、蘭都是士人喜愛的植物,士人們從它們身上看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品節(jié),因而對它們有著深厚的感情。但從詩中“蕭條”、“風雨”、“折”等字眼或許也是作者寄情于內(nèi),表明自己在官場上受到排擠,不得志。從韋應(yīng)物的生平看,他的每一次閑居都是因為受排擠、罷官,都是無奈而為之的。
“幽鳥林上啼,青苔人跡絕。”只聽得樹林里的鳥兒啼叫,因為沒有人來拜訪,地上都已經(jīng)長滿了青苔。寫出作者居住環(huán)境的清幽和人跡罕至,少有人來。
“燕居日已永,夏木紛成結(jié)!遍e居的日子已經(jīng)很久了,不知不覺已是夏天,樹木已經(jīng)結(jié)果。這一句是寫時間流逝,說明詩人在此居住的時間之久。
“幾閣積群書,時來北窗閱!毖嗑又厝僳E罕至,但是詩人并沒有感到寂寞、沮喪。桌上、樓閣上堆滿了書籍,沒有世務(wù)的煩擾,他正可以時時來到書齋,享受閱讀的樂趣。尾聯(lián)這兩句是此詩的點睛之筆。由此返觀前六句所述,雖然幽居或出于不得已,幽居之處亦顯得蕭條寂寞,但詩人卻能無往而不適。此詩思想感情與《幽居》等詩一脈相承,每句都是客觀直白的描寫。然而,詩人卻在不動聲色中完成了情感的轉(zhuǎn)換,由“蕭條”、“風雨”悄然過渡到自適、愜意。所謂“妙在淡然不著痕跡”,正是韋應(yīng)物詩的勝境。
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6
戊辰即事
詩人安得有青衫,今歲和戎百萬縑。
從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樹養(yǎng)吳蠶。
翻譯
詩人從哪里覓綢緞做一領(lǐng)青衫?就因為今年與敵人簽訂了和約,每年要貢上百萬匹綢絹。
我看來,從此后西湖邊不要再種楊柳,全種上桑樹,用來飼養(yǎng)吳蠶。
注釋
戊辰: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時宰相韓侂胄當政,為了“立蓋世功名以自固”,讓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結(jié)果招致大敗。戰(zhàn)后和約,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納大量錢財為代價。
青衫:古代讀書人或一般人穿的衣服。
和:和議。
戎:北方民族,指金人。縑(jiān):黃絹。
剩:全、都的意思。
吳蠶:蘇州是當時著名的絲綢出產(chǎn)地,故曰吳蠶。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宋兵伐金大敗,不得已向金乞和。次年十一月,和約成,宋朝對金人提出的停戰(zhàn)條件完全接受,答應(yīng)每年向金增納白銀三十萬兩,細絹三十萬匹,這就是令宋人深感恥辱的嘉定和議。翌年,也就是劉克莊寫這首詩的戊辰年,條約正式實行。
賞析
以調(diào)侃的語氣寫政治諷刺詩,讀來雖感幽默風趣,卻令人倍為心酸,這首絕句的特色就在于此。
詩人沒有青衫穿,這樣講當然是到了超越現(xiàn)實的程度,夸張過了頭。但是,以不可能存在的現(xiàn)實來反襯極度的憤慨的感情(詩人對朝廷為和戎而用“百萬縑”的無比憤怒),這種“超極表至極”的曲達方式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已是屢見不鮮了,比如李覯的《鄉(xiāng)思》,范仲淹的《蘇幕遮·碧云天》等,用的都是這種手法。
青衫是讀書人的象征,是與一般平民區(qū)別的特征之一,代表了士子們的體面。詩一開始就抓住這件象征物,說如今我這個詩人連想穿一襲青衫都沒辦法了!極其憤疾的一句話,劈頭而來,不啻在說如今斯文已經(jīng)掃地。言外之意,當然掃地的何止是斯文,劉克莊正以此代指整個朝廷國家的體面都丟盡了。何以會連讀書人想一件青衫都得不到?詩第二句立即指出,這是因為做青衫的絲綢都孝敬金虜去了。這兩句是倒裝,因了和戎,詩人才沒綢做衣服,詩把因果關(guān)系調(diào)轉(zhuǎn)順序,就突出了胸中的憤憤不平。此外,詩人沒有青衫,百姓們?yōu)榱私患{額外的賦稅,窮困的程度就用不著多說了。
三、四句忽生奇想:金虜如此欺負我們,朝廷卻一味忍讓,這些貢銀及綢緞從哪兒來呢?我看西子湖邊的楊柳桃花不如全都拔掉,種上桑樹養(yǎng)蠶織絹,用以填金人的無盡欲坑吧!這兩句寫得很冷。當然,詩人并不是真的認為在西湖邊種桑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是隨機而發(fā),加深前兩句所述的憤慨而已。把白堤、蘇堤、“柳浪聞鶯”,這些西湖著名景點上的柳樹都砍光拔盡,種上桑樹以養(yǎng)蠶,自然也是荒唐至極的想法,但是,這種作法卻有合理性,總得讓人有衣穿,不養(yǎng)蠶就沒有什么能拿來織縑的!耙隆迸c“食”事關(guān)國計民生,西湖沒有柳可以,人民沒吃沒穿可不行。詩人的話雖說得很率直,而表現(xiàn)出來的心思卻很曲折,這種表達方式叫做“直中含曲意”,運用這種手法,以小見大,可使作品顯得格外委婉含蓄。
全詩雖然很短,但緊緊抓住朝廷不顧恥辱向金人貢獻大量絲綢這一中心做文章,有激切的鞭斥,有幽默的調(diào)侃,諷刺性很強,而詩又不顯得直露,讀后容易引起人們的深思和共鳴。
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7
原文:
九月十日即事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昨天剛登上龍山宴飲,今天又在這里舉起了酒杯。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注釋①觴(shāng):盛著酒的酒杯。
、趦芍仃枺禾扑祝┏堑娜藗兂T谥仃柡蟮囊惶煸俅窝鐣p菊,故九月十日有“小重陽”之稱。
賞析:
此詩與《九日龍山飲》,同作于當涂。這首詩是李白歷盡人世滄桑之后的作品。
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nèi)連續(xù)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fā)問:菊花為什么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chuàng)?對于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jié)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xù)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fā)現(xiàn)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托自己內(nèi)心的極度苦悶。
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8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翻譯
昨天剛登完龍山,今天是小重陽,又要舉杯宴飲。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注釋
登高:古時重陽節(jié)有登高的習俗。
更:再。
舉觴:舉杯。觴,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遭此兩重陽:古時重陽節(jié)有采菊宴賞的習俗。重陽后一日宴賞為小重陽。菊花兩遇飲宴,兩遭采摘,故有遭此兩重陽之言。
賞析
這首詩借菊花的遭遇,抒發(fā)自己惋惜之情。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nèi)連續(xù)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fā)問:菊花為什么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chuàng)?對于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jié)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xù)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fā)現(xiàn)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托自己內(nèi)心的極度苦悶。借嘆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內(nèi)涵卻十分深沉。主要表現(xiàn)了作者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jié)日里所引發(fā)的憂傷情緒。
創(chuàng)作背景
本首詩作于唐代宗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是在秋重陽節(jié)后一日,作者已于前一日登過一次當涂(今安徽當涂)龍山,并作了首《九日龍山飲》,這屬于第二次登上宴賞,故作者感嘆菊花連續(xù)兩天遭到采摘,聯(lián)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chuàng)。
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9
平原草枯矣,重陽后、黃葉樹騷騷。記玉勒青絲,落花時節(jié),曾逢拾翠,忽聽吹簫。今來是、燒痕殘碧盡,霜影亂紅凋。秋水映空,寒煙如織,皂雕飛處,天慘云高。
人生須行樂,君知否?容易兩鬢蕭蕭。自與東君作別,刬地無聊。算功名何許,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陽影里,倚馬揮毫。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重陽節(jié)過后,平原上的草都枯萎了,黃葉在疾風中凋落。記得春日騎馬來此踏青時,多么的意氣風發(fā)。如今故地重游已是蕭瑟肅殺,空曠凋零。秋水映破長空,寒煙彌漫,蒼穹飛雕,一片蒼茫。
人生在世,年華易逝,須及時行樂。春天過后,依舊心緒緒無聊。想想功名利祿算得了什么,不若借酒射獵,英姿勃發(fā),在夕陽下?lián)]毫潑墨那是何等暢快。
注釋
①騷騷:秋日風吹草木聲。
、谟窭眨╨è)青絲:玉飾之馬銜及馬韁繩。此代指騎馬游春。
、凼按洌菏叭〈澍B羽毛作首飾。后多代指女子或女子游春踏青。
、芎疅熑缈棧呵搴疂庥舻臒熿F彌漫在四處。
、菰恚▃ào)雕(diāo):一種黑色的大型猛禽。
、尢鞈K(cǎn):天色昏暗不明。
、邧|君:司春之神。
、鄤i(chǎn)地:只是、依舊、照舊。
、岫桃律浠ⅲ憾桃,打獵的裝束。射虎,用漢李廣故事!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罚骸皬V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焙笤谠娫~中常以此形容英雄氣概、英勇豪邁。
賞析:
作者:佚名
納蘭夙懷經(jīng)邦濟世的抱負,但難以實現(xiàn),因而常自慨嘆,以至時有牢騷。這首詞便是頗有不逢際遇的牢騷語。上片寫景,下片抒懷。景系秋天郊外之景,突出其空廓凋零,下片則是直發(fā)胸旨,徑抒真情,痛快淋漓。前景后情,因景起興,直寫性靈,這種作法表現(xiàn)了納蘭詞的又一風格,很有稼軒詞的味道。況周頤以為“風骨漸能騫舉”(見《蕙風詞話》)。
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10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北隴田高踏水頻。西溪禾早已嘗新。隔墻沽酒煮纖鱗。
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云。賣瓜聲過竹邊村。
翻譯
北邊高地上很多人辛勤地踏水灌地,人們已經(jīng)嘗過了新收割的西水邊上的早稻,隔著墻打來酒,燉上細鱗魚。
忽然間下了一陣雨,使人感到?jīng)鏊墒且粫䞍哼B一點云彩也沒有了。賣瓜人已走過竹林旁的村莊。
注釋
隴:高地。
踏水:用雙腳踏動水車。
禾早:早熟的稻米。
嘗新:指品嘗新稻。
沽酒:買酒。
纖鱗:小魚。
更無:絕無。
霎時:形容極短的時間。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詞人被重新起用,出任紹興(今浙江紹興)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六月中旬到任。這是詞人由鉛山赴紹興途中,經(jīng)過浙江常山時寫的一首農(nóng)村詞。
賞析
詞的上片通過選取江南農(nóng)村獨具特色的題材和生活場景,描寫了鄉(xiāng)村生活的安恬美好,表達了洋溢在作者心頭的喜悅!氨彪]田高踏水頻”,北面高地上的農(nóng)民在不停地踏著水車,灌溉農(nóng)田!邦l”充滿動態(tài)和聲勢,也暗示出農(nóng)民在農(nóng)忙時節(jié)的辛苦勤勞!拔飨淘缫褔L新”,與此不遠的一個村莊,農(nóng)民們已收割完早稻,他們已碾出了新米,蒸出了噴香的米飯!皣L”寫出豐收年景的來之不易和豐收年景里人們的喜悅!案魤辆浦罄w鱗”,一天的勞作結(jié)束,煮上從河里撈到的細鱗魚,倒上白天買來的酒,有吃有喝,有滋有味,一天的疲憊和辛苦都煙消云散了。上片三句描寫的是三幅畫面,三幅畫面地點不同,風采各異,似同時(或先后)收入作者的眼簾,構(gòu)成一幅充滿生機、生動獨特的農(nóng)村生活畫卷。“北隴”“西溪”“隔墻”等詞語不僅突出了鄉(xiāng)村氣息,更暗示出空間的開闊廣袤,讀來讓人思維活躍疏宕,毫無局狹之感。
下片通過夏天風雨不定獨特天氣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寵辱不驚的淡定心態(tài)。換頭兩句“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云”,忽然涼風吹拂,接著飄來幾星細雨,就在人擔心要下雨的時候,抬頭望天,帶雨的云一眨眼又無影無蹤了!表意一波三折,波瀾起伏。這兩句寫夏天獨特的天氣變化,內(nèi)容倒平常無奇,但表達上有不凡之處,形式上少了幾分詞的隨意靈活,多了幾分詩的整飭和表意的含蓄及理趣。但此時,作者的著眼點并不在風雨陰晴上,而是在最后的結(jié)句“賣瓜人過竹邊村”一句。有了這一句,前面的風雨陰晴變化即是過眼煙云。至此,小令的境界頓然躍升。
上片先寫北隴踏水灌田,西溪收稻嘗新,繼寫沽酒煮魚。足見農(nóng)事辛勤,生活安樂。下片寫忽降微雨,清涼宜人,轉(zhuǎn)眼云影飄散,藍天當空,賣瓜人在綠竹叢生的村莊推銷產(chǎn)品。通篇清新淳樸,生活氣息濃厚,宛如一幅生機盎然的浙西農(nóng)村圖。
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11
江城歌吹風流,雨過平山,月滿西樓。幾許年華,三生醉夢,六月涼秋。按錦瑟佳人勸酒,卷朱簾齊按涼州?腿ミ留,云樹蕭蕭,河漢悠悠。
創(chuàng)作背景
此小令是盧摯在揚州汪右丞的宴席上的即興之作。時逢大德七年(1303年),盧摯由湖南肅政廉訪使北上,在揚州逗留,與友人相聚,久別重逢的欣喜促使他寫下了此小令。
譯文
江城揚州充滿風情的笙管笛蕭聲和歌聲十分熱烈而溫柔,一陣小雨經(jīng)過了寬敞的平山堂,清澈的月光籠罩西樓,已經(jīng)如此一大把的年紀,如同是在三生石上陶然迷醉的夢境中,雖然是夏日的六月,卻涼爽如秋,彈奏錦瑟的美人是在勸酒,卷起朱簾又出來一隊舞女,踩踏著《涼州》舞曲的節(jié)奏。我已經(jīng)乘船離開送別者還在殷勤挽留,只見兩岸上的樹影婆娑天空中銀河悠悠。
注釋
雙調(diào):宮調(diào)名。蟾宮曲:是元曲牌名,屬北曲雙調(diào)。也是昆曲里一支用途極廣的北曲曲牌。
江城,:即揚州。
平山:指平山堂,在揚州蜀岡中峰大明寺西側(cè),歐陽修所建。
幾許:多少。
三生:佛教理論,認為人有前生、今生、來生。
錦瑟:彈撥樂器,五十弦,瑟上花紋如錦。
涼州:唐代天寶樂曲名,多表現(xiàn)邊塞題材。
留:挽留。
河漢:天河,也稱銀河。
賞析
“江城歌吹風流,雨過平山,月滿西樓”。開篇三句點明時間地點,同時寫出良宵美景!皳P州”在古代一直是個繁華的高消費城市。唐代在繁榮熱鬧方面簡直可以和首都長安相比,而夜生活則遠遠超過長安,“平山”兼有讀書、講學、觀景之功能,因為南望江南遠山正與欄桿桕平而得名。這次歡送宴會大概就在這里舉行!霸聺M西樓”是李清照《一剪梅》中的原話,卻天衣無縫。這三句寫景如畫,一陣雨過后,天氣轉(zhuǎn)晴,雨后的天空如洗。雨水沖刷了天地間的一切塵埃,又給這里送來了清爽。這對于正在欣賞歌舞品嘗美酒佳肴的主客無疑是一種助興,氣氛會更加熱烈。
“幾許年華,三生醉夢,六月涼秋”三句觸景生情。轉(zhuǎn)寫自己的主觀感受。盧摯三十七歲時曾任江東按察副使在揚州衙門,此次再到揚州已經(jīng)是二十多年過去了,自己也年過花甲,舊地重游,又見故人,感慨之多不難想象,人生如夢的感覺用“三生醉夢”來表達,更增加許多迷離朦朧,正逢這六月中卻有涼爽的初秋的感覺,心情自然起伏難平。本來就百感交集之時,送別的場景再掀高潮,“按錦瑟佳人勸酒,卷朱簾齊按涼州”再轉(zhuǎn)向當時場景,彈奏錦瑟的美人可能是勸酒曲或是唱著勸酒詞,卷起朱簾又出來一隊舞蹈演員挑著“涼州”舞曲!熬碇旌煛比謱儆诩o實筆法,可知是很大的演出廳,旁邊還有一些化妝室等,所以節(jié)目按照順序逐漸出場,而這是又一個高潮!翱腿ミ留”則寫離開時依依惜別和主人殷勤挽留的情景!霸茦涫捠,河漢悠悠”是寫離開后在船上所看到的景色。雖然不是“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蒼涼,卻也很空曠悠遠,與前面的熱鬧形成對比,委婉抒發(fā)別后的冷清和寂寞。
全篇景起景收,中間敘事兼抒情,意脈清晰,一波三折,尺幅中便有波瀾,是一篇值得品味的佳作。
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12
寒翠飛崖壁,塵囂此地分。
鶴行松徑雨,僧倚石闌云。
竹色溪陰見,梅香岸曲聞。
山翁邀客飲,閑話總成文。
創(chuàng)作背景
周權(quán)早年不得志,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游京師,受知于翰林學士袁桷,薦為館職,未獲批準。后回江南,專心詞章,此詩可能就作于此期間。
譯文
長在懸崖峭壁的青松像騰空而起的蛟龍,與喧囂繁鬧的塵世分成了兩個世界。
仙鶴在著雨的松徑里緩緩行走,僧人倚在石欄邊目送著天上的流云。
在清溪的南邊,竹影搖曳,曲折的溪水邊傳來陣陣梅花的幽香。
山村里的老人邀請我去做客,談?wù)摰氖桥c世道無關(guān),一些平平常常的生活話語。
注釋
寒翠:指松柏一類樹木,這里喻指瀑流。
塵囂(xiāo):塵世的紛擾、喧囂。
石闌(lán):欄桿狀的巖石。
溪陰:溪的南岸。
閑話:指與世道無關(guān)、與人事無關(guān),只是一些平平常常的生活話語。
賞析
詩的首聯(lián)寫山村與世隔絕,一塵不染。頷聯(lián)寫野鶴僧人,超然物外。頸聯(lián)寫竹樹梅花,秀麗清香。尾聯(lián)寫人物,志趣相投。全詩語言優(yōu)美,意境幽深。表現(xiàn)了作者鄙薄世俗,甘居林泉的思想感情。
詩的一二句寫出山村與世隔絕,不染紅塵的清雅幽深。“翠”而日“寒”,可見是松柏一類歲寒不凋、象征高潔之士的樹木。一個“飛”字,化靜為動,續(xù)以“崖壁”,極顯松柏天矯如龍,身處懸崖峭壁而更傲岸挺拔的風姿。這“寒翠”之木,自然也是詩人耿介人格的自我寫照。在山崖之外,便是塵囂鄙偽之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今日脫彼人此,真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欣悅。
三四句續(xù)寫山村中所見之景,表現(xiàn)一種悠然自得的蕭散情趣。鶴緩行曲徑而不飛,動中有靜;僧倚石欄目注流云,靜中亦有動。“松徑雨”之“雨”,未必是實寫,極可能是用王維《山中》“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意,狀山林之蒼翠欲滴!吧性啤眲t令人想到杜牧《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閑愛孤云靜愛僧”一語。而“石闌”亦可以推斷是天然形成的欄桿狀山巖。
“竹色溪陰見,梅香岸曲聞”一聯(lián),清麗優(yōu)美,活色生香,王維、孟浩然“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的佳句,可謂嗣響有人。所以顧嗣立《元詩選·周權(quán)小傳》說“衡之句法,實多可觀”,并舉此聯(lián)及其他一些句子為證。清溪南修竹曳疏影,曲岸后梅花傳暗香,加之鶴行其下之松林,歲寒三友全都萃集詩中,令人生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之感。
最后二句,從景物轉(zhuǎn)到山村中的主人與客人!吧轿獭笨赡苁请[居巖林的高士畸人,也可能是躬耕山村的淳樸老農(nóng),不管是哪種人,不管他們僻居深山是有意還是無意,在詩人心目中,他們都是歸真返樸的體道者。他們邀請偶入此中、賦性與之相近的詩人飲酒,不須談什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不須談什么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這平凡閑話,便是世間至文,斐然成章。一個“總”字是全詩唯一的虛字,卻最實在地表達了詩人企羨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返樸歸真的情愫?梢韵胂,詩人會像陶淵明那樣與山翁一醉方休,吟出“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元詩多以唐人為宗,是對宋詩的反撥,所以頗有風神秀朗之作,此詩便是學唐而深有所得者。
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13
蘇堤清明即事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翻譯
蘇堤:元佑間蘇軾官杭州刺束時建于西湖。梨花風:古代認為從小寒谷雨有二十四番應(yīng)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后不久即是清明。
日暮時分笙歌已歇,游人歸去,被驚擾一天的流鶯回到楊柳叢中享受這靜謐時刻。
注釋
梨花風:古代認為從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應(yīng)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后不久即是清明。
笙歌:樂聲、歌聲。
屬:歸于。
賞析
陽歷四月四日或五日為清明節(jié)。清明前后正是中春,以后就步入暮春了。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賞春的佳時。吳惟信這首詩描寫了清明時西湖美麗的蘇堤和游人游春熱鬧的場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蘇堤清明即事》雖短小,容量卻大,從白天直寫到日暮。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織。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zhuǎn),春色依舊。把佳節(jié)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首句,梨花風起正清明。詩人點明了節(jié)令正在清明。梨花盛開,和風吹拂,時值清明。天氣有何等的溫暖也不必說了。梨花開在杏花,桃花的后面,一盛開就到了四月。風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頭,有的隨風飄落,仿佛是為了清明的祭祀而飄落的。清明時節(jié),人們也忙碌著。
游子尋春半出城。人們游春賞玩,大多數(shù)人都出了城來到西湖蘇堤上。一個半字點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西湖邊又是多么熱鬧。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人們游玩到了傍晚太陽西下的時候,歡樂的笙歌音樂結(jié)束了,沒有了。湖邊堤岸上無數(shù)的楊柳,人們鬧了一天卻沒有好好地欣賞它們。不會是它們太平淡了人們不加注意,也不會是人們對它們的存在早就習以為常了而不多留心吧。這些隨風飄舞的楊柳只好讓穿梭其中飛來飛去的黃鶯享受了。
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14
即事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翻譯/譯文
注釋
即事:以當前事物為題材的,稱「即事詩」。
角:即軍中畫角。
縞素:孝服。作此詩時,詩人之父母抗清失敗殉國。
戈船:指抗清義軍的水師。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種管樂器。
賞析/鑒賞
創(chuàng)作背景
〈即事〉共三首,是作者于順治三年(1646)參加抗清義軍后所作。這里選了其中一首。當時南明都城南京已為清軍所破,魯王逃亡下海,作者的父親也兵敗殉國,他是懷著極其悲憤的心情寫成此詩的。
賞析
詩的起筆即化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點明主題,并以感情急切、激憤的「情何極」、「氣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壯激越的基調(diào),表達出作者誓滅清人,恢復明朝的強烈愛國情感。接下來由情入景,寫道:雄勁的風中,傳來軍中清遠的號角聲;血紅的落日里,飄動著鮮艷明亮的戰(zhàn)旗。我穿著素白的喪服,決心為國雪恥,為父報仇;駕著堅固的戰(zhàn)船,在煙波浩渺的太湖里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這壯闊的景色,托出了作者雪恥復國,生死決戰(zhàn)的激烈情懷!末尾通過胡笳聲聲,月色清冷,滿城凄涼的景象描寫,帶給人無限的悲慘和凄涼。
詩之一三聯(lián)直抒抗敵復國之志,二四聯(lián)描寫雄豪悲壯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詩歌頗具特色的連環(huán)映帶、交綜流走的氣韻,最便于表達詩人內(nèi)心的郁郁不平之氣和銘心刻骨的家國之恨。而「一片月臨城」的以景結(jié)情,更使詩意開闊,思入微茫,仿佛可見詩人的復國之志和家國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間。
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15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翻譯
供品僅有一只雞,僅有膠牙糖,僅有一瓣香,只因家中困頓,典當衣物度日。
家窮,沒有值錢物品可當,祭供物品不豐,不是故意缺少黃羊作祭。
注釋
送灶:民俗,民間每年臘月二十三日要送灶神。
即事:見事即興而作。
只雞:一只雞。以及后面的膠糖、瓣香、黃羊等均為送灶供品。餳,糖。
典衣:1896年10月魯迅父親周伯宜長期患病后逝世,家中由小康轉(zhuǎn)入困頓,要靠“典衣”(典當衣物)來接續(xù)生活。
瓣香:焚香插入爐中,散似瓜瓣。
長物:多余的值錢物品。
黃羊:黃色,無角,似獐鹿,西北青藏等地出產(chǎn)。一說祭黃羊可致富。
創(chuàng)作背景
謝邦華 張純武 于瑞華.魯迅舊詩導讀:武漢大學出版社:7-10頁這首詩作于1901年2月11日晚上,也就是舊歷1900年庚子臘月二十三——舊俗所謂祭灶日之夜。
賞析
前兩句詩一方面揭穿了軍閥們靠“請吃飯”玩弄陰謀詭計;一方面提出用膠牙糖粘嘴的事來,也是對灶神的無情嘲弄。這里,首句列出兩件祭物,次句卻有著深刻的寓意!暗湟鹿┌晗恪保(lián)系上句,瓣香、膠牙糖以及“只雞”,原來俱是“典衣”的結(jié)果。它即反映出當時人民的貧困窘境;也揭示出封建迷信(敬神)與貧窮之間的尖銳矛盾。解放前所有歷朝歷代的一切統(tǒng)治者,無不借助于“神權(quán)”來維護它們的反動統(tǒng)治。即“由閻羅天子、城隍廟王以至土地菩薩的陰間系統(tǒng)以及由玉皇大帝以至各種神圣的神仙系統(tǒng)”正是這些魑魅魍魎結(jié)成的精神枷鎖,既使人民在政治上屈從于命運;又使他們在經(jīng)濟上更趨于貧困。這首詩題為“即事”——就眼前所見記而為詩。但顯然,魯迅不是作客觀的記錄,而對鬼神及封建迷信的厭惡,以及對尚未覺醒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已隱隱透露出來。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這兩句詩,以極其形象的事物生動地反映出當時農(nóng)村破產(chǎn),勞動人民家無隔宿之糧的慘淡情景。祭神,對被“神權(quán)”統(tǒng)治尚未覺醒的農(nóng)民來說。是看成一件禍福攸關(guān)大事的;但是,典盡衣物,頂多也只能殺一只雞,備一點膠牙糖,一些香燭,哪里還能買得起更貴重的黃羊!柏M獨”二字,含意深沉,一方面表示在“家中無長物”的情況下,辦不起黃羊來祭灶;另一方面也表示出不想靠祭灶來改變現(xiàn)狀、也不可能改變現(xiàn)狀的意思。
這首詩雖簡短,但卻透視出當時中國農(nóng)村破產(chǎn)、農(nóng)民家徒四壁的一面生活側(cè)影。通過庚子送灶這件看似極平常的事物,深刻地表現(xiàn)出封建迷信對勞動人民的危害,和作者對這一事物的鮮明態(tài)度。
全詩四句語言淺顯通俗,一二句只雞、膠牙糖、瓣香看似平列,因皆出之以“典衣”,不僅使這十個字結(jié)聯(lián)成體,具備了一個完整的意思,而且具有振起全詩的作用。三句是一直白,對上句是進一步的渲染和深化。第四句是整首的主腦,篇終見意,從思想和藝術(shù)兩方面看,這句達到了完美的結(jié)合,耐人尋索,韻味無窮。
【即事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鐘山即事 原文及賞析10-18
《即事》夏完淳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2
孟浩然清明即事原文及賞析10-19
病起荊江亭即事 原文及賞析10-18
《折桂令·荊溪即事》原文及賞析10-18
墨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4-24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0-19
《落日》原文及翻譯賞析02-28
石竹詠原文翻譯及賞析04-08
詠鵝原文翻譯及賞析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