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望天門山賞析 推薦度:
- 望天門山古詩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古詩望天門山譯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古詩《望天門山》賞析
天門山,就是安徽當涂縣的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合稱。兩山夾江對峙,象一座天設(shè)的門戶,形勢非常險要,“天門”即由此得 名。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古詩詞《望天門山》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注釋
1.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
2.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長江東流至天門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邊:天邊。
古詩詞賞析
詩詞題中的“望”字,說明詩詞中所描繪的是遠望所見天門山壯美景色。歷來的許多注本由于沒有弄清“望”的立腳點,所以往往把詩詞意理解錯了。
天門山夾江對峙,所以寫天門山離不開長江。詩詞的前幅即從“江”與“山”的關(guān)系著筆。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長江流 經(jīng)舊楚地的一段)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 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岳云臺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 海!辈贿^前者隱后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jīng)兩山間的狹窄通道 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 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zhuǎn)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詞,更不能顯現(xiàn)天門奇險的氣勢。試比較《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西岳崢嶸何壯 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zhuǎn)秦地雷!薄氨P渦轂轉(zhuǎn)”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xiàn)的情 景。絕句尚簡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樣寫得淋漓盡致。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边@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xiàn)詩詞人的淋漓 興會。詩詞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詞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 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tài)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詞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chǎn)生 “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tài)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xiàn)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 了!俺觥弊植坏普娴乇憩F(xiàn)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tài),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 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
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肮路黄者厑怼保齻魃竦孛枥L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詞人欣睹名山 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它似乎包含著這樣的潛臺詞:雄偉險要的天門山呵,我這乘一片孤帆的遠方來客,今天終于看見了你。
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詞人的激情,這首詩詞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詞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題,詩詞題應該叫“舟行望天門山”。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安旗編著的《李白全集編年注釋》、郁賢皓編著的《李白選集》和管士光編著的《李白詩集新注》,《望天門山》當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春夏 之交,二十五歲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jīng)當涂(今屬安徽)途中初次經(jīng)過天門山所作。
名家點評
宋代陸游《入蜀記》:(出姑孰)至大信口泊舟。蓋自此出大江,須風便乃可行,往往連日阻風。兩小山夾江,即東梁、西梁,一名天門山。李太白詩云:“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薄缘镁溆诖。
明代郭濬《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云:說盡目前山水。將孤帆一片影出“望”字,詩中有畫。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一幅絕好畫意。
明代李攀龍、袁宏道《唐詩訓解》:指點景物如畫。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以山相對,照應“中斷”;以水流回,承應“江開”,意調(diào)出自天然。
清代黃生《唐詩摘鈔》:語無深意,寫景逼真。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注》:此天然圖畫境界,正難有此大手筆寫成。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對結(jié)另是一體。詞調(diào)高華,言盡意不盡,不得以半律議之。胡應麟曰:此及“朝辭白帝”等作,俱極自然,洵屬神品,足以擅場一代。
清末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大江自岷山來,與金沙江合,鳳舞龍飛,東趨荊楚,至天門,稍折而北,山勢中分,江流益縱。遙見遠在夕陽明處。此詩賦天門山,宛然楚江風景……能手固無淺語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shù)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古詩《望天門山》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古詩望天門山賞析07-23
古詩望天門山譯文及賞析06-15
望天門山古詩原文及賞析06-15
《望天門山》翻譯及賞析11-14
望天門山原文及賞析12-17
望天門山原文及賞析03-07
《望天門山》原文及賞析08-11
《望天門山》原文及賞析06-15
望天門山原文翻譯及賞析06-19
《望天門山》原文翻譯及賞析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