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茶文化知識介紹
在日常的學習中,大家都背過各種知識點吧?知識點也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重要的內容。還在苦惱沒有知識點總結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茶文化知識介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茶文化知識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于中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據茶史專家們考證,相傳遠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農氏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發(fā)現茶的藥用價值,即“神農嘗百草”之說。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隨著茶的發(fā)展,它漸漸演化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料,占據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茶文化知識源遠流長,那么茶文化知識有哪些呢?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于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學。
三國以前,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晉南北朝時,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直到唐代,茶文化開始形成,標志就是780年陸羽著的《茶經》。至宋代,茶文化開始興盛,明清時期,茶文化已經成為普及。
茶文化的發(fā)展,其實也是一門藝術的發(fā)展。仔細翻閱古代的文學藝術作品,我們還可以看到,茶還是繪畫家、音樂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題材。早在唐宋時代之前,茶已成為文人學者的描寫對象,諸如借茶寫人事,抒發(fā)感慨,坦露人生。因此,今天我們不僅可以讀到茶圣陸羽的名著《茶經》 而且還可以讀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蘇東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詩詞宗師們的詠茶佳什。后來,明清小說的興起,為茶文化的發(fā)展,又增添了新的一章。
今天,茶文化的發(fā)展又在原來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如今,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特別是在南方地區(qū),像是福建,浙江,云南等地。這些活動與茶館,正標志著茶文化在現代的興盛與繁榮,茶文化知識的不斷壯大。
紅茶菌的歷史淵源
紅茶菌最早是起源于渤海那一帶,我國民間在很早時期就有開始制作紅茶菌。那時候就已經成為了民間生活日常中最常見的一種傳統(tǒng)飲品。隨后才被人逐漸帶入俄國流傳開來。最后再被日本的引入流傳,最終慢慢的開始流傳到全世界各地。
相傳那是生活在渤海的某一家雜貨鋪。有天伙計在洗刷蜂蜜罐子后,順手將水注入一個裝過糖的罐子。幾天后打開罐子發(fā)現其內飄出一股酸香的味。此時正是炎熱季節(jié)店伙計受不住香酸味的刺激,于是用瓢一飲而進。店主見伙計無事后,變如法泡制將其出售于世人。
在渤海經常用紅茶菌來拌涼菜吃壽命因此也會延長。所以紅茶菌又有海寶之美稱。渤海所產的紅茶菌不僅正宗,而且品質也是最好的,其所含有的有益菌也是最高的。
白芽奇蘭茶的歷史介紹
茶葉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在很早以前人們就開始飲用茶品了。本文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關于白芽奇蘭茶的歷史,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白芽奇蘭茶發(fā)展歷史
對于白芽奇蘭在什么時候產生的歷史上的記載比較多種。在流傳的說法中最早的時候是在明朝時期。相傳在明朝時期,開漳圣王的后代陳平和在平和縣的一處山上看到了一種茶樹,見這種茶樹與其他茶樹有很大的不同,其茶葉的芽梢看起來是白綠色的,沖泡后品飲起來與蘭花香,就命名為白芽奇蘭了。
后來隨著農業(yè)專家們對于白芽奇蘭茶的培育種植,白芽奇蘭茶的種植范圍不斷擴大,產量也不斷提升。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白芽奇蘭茶茶與鐵觀音,武夷巖茶等并稱為福建的名茶茶品產銷量變得越來越大。
中國飲茶起源究竟源于哪個朝代
中國飲茶起源何朝?對這個歷史疑問眾人可謂眾說紛紜。起于上古?起于周?起于秦漢?三國?南北朝?抑或是唐代?造成這個疑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于神農、起源于秦漢等說法。
神農說
根據陸羽茶經的記載“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于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fā)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fā)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干干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秦漢說
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于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fā)展狀況,內容如下:“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餔(晚飯)。滌杯整案。……烹茶盡具。餔已蓋藏。舍后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潢栙I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庇晌闹锌芍,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huán),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
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于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于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提倡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于達摩禪定的說法:傳說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使中國,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前三年達摩如愿成功,但后來漸不支終于熟睡,達摩醒來后羞憤交加,遂割下眼皮,擲于地上。不久后擲眼皮處生出小樹,枝葉扶疏,生意盎然。此后五年,達摩相當清醒,但最后一年又遭睡魔侵入,達摩采食了身旁的樹葉,食后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達摩采食的樹葉即為后代的茶,此乃飲茶起于六朝達摩的說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說明了茶素有提神的效果,然因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地位。
關于花草茶淵源介紹
花草茶是以藥草為原料所調制成的飲料(Herbal Tea),它是不含“茶葉”成分的,它是取花、葉、莖、根、樹皮、果實、種子可食部分,進而加水煎煮或浸泡以獲取汁液來飲。下面就關于花草茶淵源做一介紹。
在中國,任何食材加入水中煮或泡所得的汁液,人們都習慣冠以茶名。制成的飲料,雖然色、香、味常有差異,都統(tǒng)稱為“茶”。而除了茶樹之外的植物制成的飲料命茶名,如人參茶、枸杞茶等,這些“有茶之名無茶之實”的飲品,通常是當藥方,而較少成為日常的飲料,因此有總稱“藥草茶”
Herbal Tea在西方,猶如藥草茶在中國,長期擔任民間醫(yī)藥配方的重要角色,幾百年,在藥用這一主流之外,法國人漸漸將Herbal Tea另發(fā)展成一種休閑飲品,之后,歐洲、美國、日本等以至傳入臺灣,此種飲品與以醫(yī)療為主的飲品在原材料上已減輕對藥效的要求,卻增色、香、味等方面的享受,為了將它與藥草相區(qū)別。臺灣業(yè)者遂雅稱為“花草茶”
花草茶比較于茶,它的組成更具變化,如單品飲能享受獨特的味道,而復合飲則有品味豐富的口感。復合花草茶通常是為了調和味道以易飲用或達成療效而配制,所以內容物的口感互補或保健特性類似。它包括復合花草、復合花果(又成加味茶)與茶葉等形態(tài)。復合花草茶商品并由配方者賦予它們浪漫的名稱,再者,花草茶的原料可是干燥的,也可以是新鮮的。
由此可知,花草茶的世界自有它多姿多彩的樂趣;ú莶柙谖鞣绞且环N家庭飲料,在晨起、睡前、或餐后品嘗,所以營造溫馨的氣氛;在我國,則以“天然的保健飲品”得到美譽,比較屬于都市生活中一種下午茶的方式,呈現優(yōu)雅的休閑情調。但無論中外,符合健康概念的花草茶都將因此而持續(xù)的流行。
茶文化對朝鮮的影響
中華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內涵,具有很強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華茶文化在不斷豐富發(fā)展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向周邊國家傳播,不斷地影響著這些國家的飲食文化。
朝鮮半島在四世紀至七世紀中葉,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鼎立時代,據傳六世紀中葉,已有植茶,其茶種是由華嚴宗智異禪師在朝鮮建華嚴寺時傳入,至7世紀初,飲茶之風已遍及全朝鮮。后來, 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逐漸統(tǒng)一了全國。
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中國與濟、新羅的往來比較頻繁,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關系也比較密切。特別是新羅,在唐朝有通使往來一百二十次以上,是與唐通使來往最多的鄰國之一。新羅人在唐朝主要學習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還在唐朝做官。因而,唐代的飲茶習俗對他來說應是很親近的。
唐代時不少新羅僧人住學中國寺廟,如山東文登清寧鄉(xiāng)的法花院中,有三十多個僧人,均是新羅人。在日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述,圓仁在中國求法巡行時,曾受到不少新羅人的幫助,這些新羅人有的是做官的,有的是僧人,如新羅人李元佐在圓仁離開萬年縣時,曾送他蒙頂茶二斤,團茶一串。
新羅的名僧真鑒國師,在一塊碑文中記著如再次收到中國茶時,把茶放入石鍋里,用薪燒火煮后,不分其味就飲的內容。
新羅的使節(jié)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將茶籽帶回國內,種于智異山下的華巖寺周圍,朝鮮的種茶歷史由此開始。朝鮮《三國本紀》卷十,《新羅本紀》興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種子來, 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時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時,新羅人也學習宋代的烹茶技藝,李奎根( 1168-1235年)著《南行日記》中稱:“……有庵,俗稱蛇包圣人之舊居。元曉曾住此地,故蛇包遷于此地。本想煮貢曉公,但無泉水,突然岸隙涌泉,其味甘如奶,故試點茶”。
新羅在參考吸取中國茶文化的同時,還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禮。這套茶禮包括:吉禮時敬茶;齒禮時敬茶;賓禮時敬茶;嘉時敬茶。其中賓禮時敬茶最為典型。高麗時代迎接使臣的賓禮儀式共有五種。迎接宋、遼、金、元的使臣,其地點在乾德殿閣里舉行,國王在東朝南,使臣在西朝東接茶,或國王在東朝西,使臣在西朝東接茶,有時,由國王親自敬茶。高麗時代,新羅茶禮的程度和內容,與宋代的宮廷茶宴茶禮有不少相通之處。
茶文化起源: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也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中國茶的發(fā)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fā)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國茶區(qū)遼闊,茶區(qū)劃分采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qū)(以西南、江南地區(qū)為表),二級茶區(qū)(以西北、江北),三級茶區(qū)(以華南地區(qū)為代表)。同時,茶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茶融天地人于一體,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征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jié)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于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準則,對漢族精神素質的修養(yǎng)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fā)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中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qū),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種茶、飲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tǒng)的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guī)范,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并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chuàng)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詩人的四百余首,從而奠定漢族茶文化的基礎。
茶為一種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長品易健康、長壽,茶品順為最佳、還可作藥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華,順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順為茗品。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征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達到調節(jié)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zhàn)國,茶葉已有一定規(guī)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yè)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中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于漢,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钡喾鞘穼?v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經》云:神農《食經》“茶茗久服,有力悅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于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稜栄拧酚小翱噍薄敝,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于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樹根,經初步判斷是茶樹類植物,中國最早種茶的歷史可能被改寫;茶字的讀音源于巴南人,巴渝是茶文化發(fā)祥地。
【茶文化知識介紹】相關文章:
茶文化知識08-08
茶文化的禮儀知識01-17
茶文化知識的內涵09-15
中國茶文化的知識06-14
浙江茶文化知識07-05
杭州茶文化介紹09-28
閩南茶文化的介紹10-22
湖北茶文化介紹07-31
我國茶文化介紹09-30
茶文化簡史-茶知識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