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經(jīng)典語錄
《目送》是龍應臺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接下來小編搜集了《目送》經(jīng)典語錄,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1.“所有其他的人,會經(jīng)歷結(jié)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后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來的‘懂’,做最后的轉(zhuǎn)身離開!
2.不是漸行漸遠,而是有一天終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紀的史記里。
3.春節(jié)的爆竹在冷過頭的冬天有一下沒一下的,涼涼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
4.冬夜的街,很黑,犬吠聲自遠處幽幽傳來,聽起來像低聲嗚咽,在解釋一個說不清的痛處。
5.對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經(jīng)相信,曾經(jīng)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fā)現(xiàn),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6.凡是出于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7.回憶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閘門,一旦打開,奔騰的水勢慢不下來。
8.空蕩蕩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9.理想主義者往往經(jīng)不起權(quán)力的測試。
10.南美洲有一種樹,雨樹,樹冠巨大圓滿如罩鐘,從樹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米之遙。陰天或夜間,細葉合攏,雨,直直自葉隙落下,所以葉冠雖巨大且密,樹底的小草,卻茵茵然蔥綠。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
11.你能想象比‘被物質(zhì)撐得過飽后的漠然’更貧乏的存在狀態(tài)嗎?
12.人對自然、對生命過度地暴虐、褻瀆之后,他究竟還有什么依靠呢?如果勇敢領(lǐng)袖們的心里深埋著仇恨和野心的地雷,敏感的阿拉伯芥又救得了幾個我們疼愛的孩子呢?
13.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后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做最后的轉(zhuǎn)身離開。
14.如果科學家能把一滴眼淚里所有的成分都復制了,包括水和鹽和氣味、溫度——他所復制的`,請問,能不能被稱作一滴“眼淚”呢?
15.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還是短的?一條河里的水,是新的還是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回過幾次?
16.世上六十億人里,沒有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的,可能居大多數(shù)。
17.所謂了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里。
18.他好像在聽一個不可及的夢想,又仿佛在夜行暗路上突然聽見熟悉的聲音,輕輕呼喚自己的名字,帶點不可思議的向往與情怯:是啊,太湖邊,柳樹下,線裝書……
19.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20.文明和野蠻的中隔線,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會斷。
2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母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22.我們都知道了,母親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qū)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
23.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么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么清洗傷口、怎么包扎;你一頭栽下時,怎么治療內(nèi)心淌血的創(chuàng)痛,怎么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么收拾?
24.斜坡上的雜化野草,誰說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
25.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26.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
27.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28.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29.在平凡和現(xiàn)實里,也必有巨大的美的可能吧。
30.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長呢?時間才是最后的法官。
31.只能想象,他的內(nèi)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
32.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
擴展讀后感:
以前斷斷續(xù)續(xù)讀過一些龍應臺的短文和語錄,知道她是臺灣人,做過臺灣的文化部長。偶爾看到家里一本《目送》,好像是兒子的老師推薦兒子讀的,于是取來讀讀。也許是和作者年齡相仿的緣故,這一讀,引起了一點小共鳴,于是斷斷續(xù)續(xù)堅持讀完了。讀完每章每節(jié),然后整體回顧,這是我讀書的習慣。這一回顧,有幾點感觸,記錄如下。
全書三個部分,1、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2、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 3、滿山遍野茶樹開花。第一部分,主要講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有事業(yè),三者如何兼顧,一路前行。第二部分,主要講自己的游學生活,日常生活,其中的感悟。第三部分,主要講父親的晚年生活,以及為人兒女,怎樣送別父親最后一程。全書溢滿溫婉之氣,柔情蜜意,雍容,恬淡,而又有揮之不去的無奈和哀傷,是真實人生的真實記錄。
誠如古人言:上為父母,中為己身,下為兒女,做得清方了平生事;立上等品,為中等事,享下等福,守得定才是安樂窩。做兒女的,必須為父母養(yǎng)老送終,陪父母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方是盡到本分;為父母的,把兒女育到自立,即當放手,交還社會,不可把他(她)當作私有財產(chǎn),方可心態(tài)平和,少些煩惱;至于自己,須得盡量安身立命,盡量獨立自主,不要有依靠兒女之念想,雖顯無奈,但可得很多意外之喜。
人生就是:目送兒女漸漸地,漸漸地離開自己,遠去,遠去,頭也不回。無奈。目送父母漸漸地,漸漸地,老去,老去,怎么也拉他不住。
【《目送》經(jīng)典語錄】相關(guān)文章:
目送隨筆散文11-12
目送-成長作文1300字01-10
目送讀后感【推薦】01-29
目送讀后感【精】01-16
目送讀后感【薦】01-09
《目送》的讀書筆記12-18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01-03
目送讀書筆記(15篇)02-02
讀龍應臺目送的讀后感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