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秋時期的故事(通用17個)
故事是一種側重于事情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jié)跌宕起伏的文學體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秋時期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秋時期的故事 1
狐假虎威
戰(zhàn)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么。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jīng)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匣⒙犃撕偟脑,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zhèn)定的樣子,心里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tài)勢,竟不知何時已經(jīng)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tǒng)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jīng)有幾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么,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么你現(xiàn)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匣⒂X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于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fā)現(xiàn)走在狐貍后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zhàn),但他并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春秋時期的故事 2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么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zhàn)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zhàn)事結束后,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fā)生爭執(zhí),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后來,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于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后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于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于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fā)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于是暗地里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下其手”了。
春秋時期的故事 3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春秋時期的故事 4
道不拾遺
春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chǎn)由于平定貴族舊勢力的叛亂有功,成了鄭國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同時還主張依法治國,制定了嚴厲的`刑法來處置犯罪行為,因此,國內沒有盜賊!暗啦皇斑z”(路上丟失東西,別人不會撿去);街上的桃樹、棗樹長滿了果實,也沒人爬上去摘。由于子產(chǎn)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鄭國富強起來了,雖然連續(xù)三年受災,老百姓也沒受凍挨餓的。
“道不拾遺”這個成語常與“夜不閉戶”連用,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春秋時期的故事 5
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后,自己以“上天之子”的身份統(tǒng)領天下,稱為“天子”,其他諸侯被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諸侯等級不同,稱謂也就不同。而王作為天子的專屬稱謂,任何諸侯都不得濫用,一旦諸侯自稱為王,就是僭越行為。楚國第六代君主熊渠就曾僭號稱王,但很快又自行取消了。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周王在諸侯心中的地位大不如前,于是楚武王便打算僭號。他先進行了一系列的討伐戰(zhàn)爭,向外界宣揚實力,后向周王室提出加封自己為天王的要求,遭到拒絕后,他竟然于公元前704年,自行僭號稱王。這就是歷史上“楚武王僭號”的典故,楚武王也由此開創(chuàng)了諸侯僭號的先河,比第二個成功僭號的魏惠王早了三百年。
春秋時期的故事 6
有一個在燕國出生,在楚國長大,直至花甲之年還不曾回過家鄉(xiāng)的燕國人,因為思鄉(xiāng)心切,不顧年事已高,氣血衰退,居然獨自一人不辭勞苦,千里迢迢去尋故里。
他在半路上遇到一個北上的人。兩人自我介紹以后,很快結成了同伴。他們一路上談天說地,起居時互相照應,因此趕起路來不覺得寂寞,時間仿佛過得很快。不知不覺,他們就到了晉國的地界。
可是這個燕國人沒有想到與自己朝夕相處、一路風塵的同伴竟在這時使出了捉弄人的花招。他的那個同伴指著前面的晉國城郭說道:“你馬上就要到家了。前面就是燕國的城鎮(zhèn)!边@燕人一聽,一股濃厚的鄉(xiāng)情驟然涌上心頭。他一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他的兩眼被淚水模糊了,臉上愴然失色。過了一會兒,那同伴指著路邊的土神廟說:“這就是你家鄉(xiāng)的土神廟!毖嗳寺犃艘院,馬上嘆息起來。家鄉(xiāng)的上神廟可是保佑自己的先輩在這塊燕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圣地呵!他們再往前走,那同伴指著路邊的一棟房屋說:“那就是你的先輩住過的房屋!毖嗳寺犃诉@話,頓時熱淚盈眶。滾滾的淚水把他的衣衫也弄濕了。
祖居不僅是父母、祖輩生活過的城堡,而且是自己初生的搖籃。祖居該有多少動人的往事和令人懷念的、神圣而珍貴的東西呵!那同伴看到自己的謊話已經(jīng)在燕人身上起了作用,心里暗暗為這種騙人的詭計自鳴得意。他為了進一步推波助瀾,拿燕人取樂,沒有等燕人的心情平靜下來,又指著附近的一座土堆說道:“那就是你家的祖墳!边@燕人一聽,更是悲從中來。自己的'祖輩和生身的父母都安息在眼前的墳墓里。這座祖墳不就是自己的根嗎?雖然說這個燕人已年至花甲,然而他站在闊別多年的先輩墳前,卻感到自己像一個失去了爹娘的孤苦伶仃的孩子,再也禁不住強烈的心酸,一個勁地放聲痛哭起來。到了這個地步,那同伴總算看夠了笑話。他忍不住滿腹的暢快,哈哈大笑起來。像個勝利者一樣,那同伴對燕人解嘲地說:“算了,算了,別把身子哭壞了。我剛才是騙你,的。這里只是晉國,離燕國還有幾百里地哩!甭犃送檫@么一說,燕人知道上了當。他懷鄉(xiāng)念舊的虔誠心情頓時煙消云散。緊接著占據(jù)他心靈的情感是,他對因輕信別人而導致的過度沖動深感難堪。
當這個燕國人真正到了燕國的時候,燕國的城鎮(zhèn)和祠廟,先輩的房屋和墳墓,已不像他在晉國見到的城市、祠廟、房屋和墳墓那樣具有感召力。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他觸景生情的傷感反而減弱了。春秋時期的寓言故事:燕人還國
在幾十年里蓄積起來的一腔思鄉(xiāng)激情提前在晉國爆發(fā),隨后又遭到了褻瀆。因此,當他真的到了故鄉(xiāng),不僅再也無法重新積聚剛踏上歸途時的那股強大的追求力量,而且神圣的信仰也被欺詐蒙上了一層暗淡的陰影。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用真誠的態(tài)度對待朋友和自己的事業(yè)。爾虞我詐到處泛濫的社會環(huán)境,很容易動搖人們高尚的信念。
春秋時期的故事 7
志在四方
春秋時,晉獻公在寵妾(qiè)驪姬的挑撥下,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別逃亡到狄(dí)國和梁國。
后來,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助下做了國君,他怕重耳回來爭奪王位,就派人去殺他。于是,重耳又從狄國歷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優(yōu)待,還把一個本家姑娘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舒服極了,他也不想再回晉國去了。
齊桓公死后,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齊國開始衰弱。子犯、趙衰、狐偃等一起來到桑園里秘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
這事讓重耳的妻子齊姜知道了。齊姜是個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yè),就對重耳說:“公子,你有遠大的志向,我很高興。你走吧!男子漢大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yè),留戀妻子和貪圖安逸是沒有出息的!”
重耳聽了很驚訝,說:“我并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我不走!”齊姜聽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齊國。
后來,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候,終于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
成語“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樹立遠大的志向。
春秋時期的故事 8
管仲輔佐齊桓公治理齊國,發(fā)展經(jīng)濟,壯大軍事,使齊桓公于春秋時代首先稱霸,九匡諸侯,尊王攘夷,成為當時天下第一強諸侯。當然,在發(fā)展民生,提高國家戰(zhàn)略儲備方面,管仲也是頗有建樹的,諸如調節(jié)米價。
當時的齊國,糧食資源的分布并不均衡,大量的糧食囤積在大夫家里,甚至關在糧倉里都腐爛掉了,而與此同時,民間一些貧困家庭卻得不到接濟。齊桓公很是擔憂,對管仲說:“大夫多并其財而不出,腐朽五谷而不散!眴柟苤僭撜k?管仲說:那請從城陽大夫入手,在他身上先立一個典范。齊桓公不解,問:“為什么先從他入手?”管仲說:城陽大夫此人,穿金戴銀,夜夜笙歌,財產(chǎn)多得沒法計算,甚至連飼養(yǎng)的鴨鵝吃的都是上等的米谷,“而同姓兄弟寒不得衣,饑不得食”?磥泶巳肆邌莸脜柡,連兄弟都不照顧,我們在召見的時候要狠狠批評他,剝奪他的官職,不準他出門交游,這樣就可以震懾其他的大夫,“滅其位,杜其門而不出”。
齊桓公依計而行,果然其他大夫看到城陽大夫的遭遇,就紛紛將積存的糧食散發(fā)給自己的遠近兄弟親戚,并且還積極救濟那些貧苦的齊國人,“功臣之家皆爭發(fā)其積藏,以予其遠近兄弟……國無饑民”。城陽大夫的事情,從反面起到警誡作用,也起到示范作用。
有一年,齊國米價下跌,齊桓公擔憂貴族們借機囤積糧食,而老百姓到歉收的時候又會飽受米價上漲之苦,問管仲有什么主意?管仲認為要鼓勵民間自己修谷倉儲藏糧食,還是老辦法——從典型入手。
管仲說,今天我經(jīng)過國都的'市場時,看見剛剛修好的兩座谷倉,我都記下來了,我們可以用玉璧聘請百姓當官員,以鼓勵他們自己積儲糧食,“君請式璧而聘之”,其實也就是一個鼓勵。齊桓公又依計而行,果然,齊國人聽說有這樣的好事,就紛紛自主建筑糧倉,將余糧儲存起來,民間的糧儲隨之增多了。
普通百姓,不以糧食為盈利工具,因此在沒有商品意識的時候,也就缺乏危機意識,很容易受糧食生產(chǎn)形勢的牽制,管仲以行政手段鼓勵他們存糧,讓他們覺得存糧有利可圖,進而自覺地儲糧,在無形當中加強了齊國的糧儲,穩(wěn)定了米價。
春秋時期的故事 9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jīng)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么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后,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fā)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么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fā)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么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后來的人就根據(jù)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春秋時期的故事 10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jù)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fā)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yè)家,因估計事情的發(fā)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春秋時期的故事 11
即墨之戰(zhàn)
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在燕攻齊之戰(zhàn)中,齊將田單率領齊軍憑借孤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進行堅守防御并反擊燕軍圍攻的重要作戰(zhàn)。
三十一年,燕將樂毅率五國聯(lián)軍破齊,連克70余城,隨即集中兵力圍攻僅存的莒(今山東莒縣)和即墨,齊國危在旦夕。這時,齊滑王被以救齊為名的'楚將淖齒殺掉,其子法章被立為王,占莒。即墨軍民在即墨大夫戰(zhàn)死后,共推臨淄市掾田單為將,堅守抗燕。樂毅圍即墨城一年不克,遂令燕軍后撤9里設營筑壘,欲攻心取勝,致使齊國獲得喘息機會。即墨,地處富庶的膠東,是齊國較大城邑?可浇,有充裕的人力、物力用于防守。田單遂集結所帶族兵及殘兵7000余人,加以整頓、擴充。連其妻妾也編入軍營參加守城,和士卒伺甘共苦,“坐則織蕢(草器),立則仗鍤(鍬)”(《資治通鑒·周赧王三十六年》)。并增修城壘,加強防務,從而提高了即墨的防守能力,使燕軍屯兵城下,為組織反攻贏得了時間。又利用新立的燕惠王與樂毅不和這一矛盾,派人入燕行反間計。詐稱昌國君樂毅與燕惠王有仇怨,害怕被殺而不敢歸國,故意緩攻即墨,實際想在齊國稱王;如果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信以為真,派騎劫取代樂毅為將。樂毅投奔趙國。燕軍人心渙散,內部不和。騎劫到齊后,一反樂毅戰(zhàn)法,改用強攻,仍不能克。又改用恐怖手段威懾齊軍。田單將計就計,誘使燕軍行暴,聲稱齊軍最怕燕軍割掉降卒的鼻子,如果看見,即墨就會不攻自破。騎劫果然中計而行。即墨軍民見狀,更決心守城,唯恐落到燕軍手中。田單又聲稱守軍害怕城外祖墳被掘,那樣魂靈無依,做子孫的就會屈膝投降。騎劫立即挖墳、焚尸,即墨人無不痛心疾首,誓與燕軍決一死戰(zhàn)。為隱蔽齊軍反攻意圖,使燕軍喪失警惕,田單命精壯甲士隱伏城內,令老弱、婦女登城守望。又讓即墨富豪持重金賄賂燕將,假稱即墨將要降燕,請求燕將保全妻小。燕軍圍城已愈三載,急欲停戰(zhàn)回鄉(xiāng),見大功即將告成,一心坐待受降,守備更加松懈麻痹。三十六年,田單見反擊時機成熟,便集中干余頭牛,繪五彩龍紋,束兵刃于其角,尾扎浸油蘆葦。夜間點燃牛尾蘆葦,牛負痛從預鑿城墻的通道沖出,狂奔燕營,5000名精壯勇士隨后砍殺,城內軍民鑼鼓聲動,吶喊助威。一時火光沖天,殺聲震耳。燕軍將士從夢中驚醒,倉皇失措,四散潰逃,死傷無數(shù),騎劫在混亂中被殺。齊軍乘勝大舉反攻,很快將燕軍逐出齊境,收復被燕軍占領的70余城。隨后迎法章回臨淄,為齊襄王。田單為相國,受封安平君。
春秋時期的故事 12
鄭國伐陳采用了地道戰(zhàn)
地道戰(zhàn)在我國有悠久的,最早的地道戰(zhàn)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地處中原的鄭國(都城在今新鄭市)最先使用了這一戰(zhàn)法。
公元前549年冬,陳國國君陳哀公追隨楚康王領兵伐鄭。陳軍進兵的路上大搞破壞活動,見井填井,見樹砍樹,把鄭國禍害得不輕。鄭國人咽不下這口氣,發(fā)誓必報此仇。公元前548年6月,經(jīng)過半年厲兵秣馬,鄭國執(zhí)政子展、少正子產(chǎn)率700輛戰(zhàn)車大舉伐陳。就在這次戰(zhàn)役中,鄭國成功使用了地道戰(zhàn)。
挖地道在鄭國是有傳統(tǒng)的,當年鄭莊公因老娘支持弟弟謀反憤而與之絕情,起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后在好心人穎考叔調和下以“掘地見母”的方式和母親恢復親情,這場“母子如初”的感人會見就是靠挖地道得以完成的,史稱“闕地及泉,隧而相見”。“隧”指的就是挖地道。由此可知鄭國人對這一技術運用之早。不過,把地道技術運用于戰(zhàn)爭,還是這次伐陳之戰(zhàn)。史載“宵突陳城,遂入之”,鄭軍在夜間發(fā)動進攻,一舉攻入陳城。如何進攻呢?靠的是“突”!巴弧笔鞘裁匆馑寄兀繎(zhàn)國時的《墨子》一書中將當時使用的攻城方法歸納為12種,其中“穴”、“突”、“空洞”三種都是指地道戰(zhàn)的戰(zhàn)法。西晉大經(jīng)學家杜預對《左傳》上有關這段記述的`注釋是:“突,穿也。”就是說鄭國軍隊是通過挖地道的戰(zhàn)術穿過城墻,攻占陳國都城的。
鄭國軍隊神兵天降般地出現(xiàn),讓毫無防備的陳國人驚恐不已,四散奔逃。國君陳哀公扶著太子慌不擇路,一頭扎進了陰森恐怖的亂墳堆里,好在遇到了大夫司馬桓子,陳哀公急呼:“快來救我!”司馬桓子只顧自己逃命,哪里還管什么國君不國君,隨口編個瞎話說:“抱歉啊陛下,我還要巡城呢!”說罷就溜了。
陳哀公正犯難,迎面又遇上了臣子賈獲,這賈獲比滑頭的司馬桓子厚道多了,一見國君,二話沒說把自己車上的老娘和老婆統(tǒng)統(tǒng)趕下,慷慨地將車交給陳哀公。陳哀公感動得想掉淚,表示要和賈獲一家同“舟”共濟,共克時艱。賈獲十分堅定地說:“這怎么可以,您和女人同坐一車,不吉利!”說完,和妻子一起攙著老母躲進墳堆里,沒想這一倒騰反而躲過了禍難。
鄭國軍隊打下陳城,并沒有學著當初陳國軍隊的樣子縱兵破壞,而是處處擺出一副文明之師的做派。子展下令軍隊不可進入陳哀公的宮室,還和子產(chǎn)親自在宮門口“嚴防死守”。深受感動的陳哀公讓司馬桓子把宗廟的祭器贈送給他們,并穿上喪服,抱著社主牌位,讓手下的男男女女分開排列捆綁,等候鄭國軍隊發(fā)落。
鄭國人再次展示了謙謙君子之風,子展拿著馬韁繩覲見陳哀公,再拜叩頭,并捧著酒杯向陳哀公獻禮。子產(chǎn)進來清點俘虜?shù)娜藬?shù)后就退了出去。隨后鄭國人向陳國的社主祝告消災去邪,司徒、司馬、司空分別將百姓、兵符、土地歸還陳國。鄭國此戰(zhàn)已達目的,于是罷兵回國。
春秋時期的故事 13
孫臏,齊國阿地(今山東陽谷縣東北)人。他的真實名字今已不可知,因為他曾遭受過臏刑(被去掉膝蓋骨),所以后人就稱他為孫臏。
孫臏少年時便下定決心學習兵法,準備做出一番大事業(yè)。成年后,他出外游學,到深山里拜精通兵法和縱橫捭闔之術的隱士鬼谷子先生為師,勤奮地學習兵法陣式。孫臏很快就掌握了《孫子兵法》的精髓,并且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闡述了許多精辟獨到的見解。鬼谷子非常高興。
龐涓與孫臏同窗學兵法,他對孫臏的才能十分忌妒,但表面上卻裝作和孫臏很要好,相約以后一旦得志,彼此互不相忘。后來,龐涓先行下山,投奔魏國,得到魏惠王的重用,被提拔為將軍。但他深知自己的能力遠不如輔佐齊國的孫臏,感到他是個威脅,便想方設法把孫臏“挖”到魏國來。
孫臏到來之后,他先是虛情假意地熱烈歡迎,而后委之以客卿的.官職,孫臏自然對不忘舊日同窗之情的龐涓感激萬分。然而半年之后,龐涓盜用法令,羅織罪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對他施以臏刑,臉上也刺上字,目的在于從精神上消蝕孫臏。當孫臏知道是龐涓陷害自己后,就想法設法擺脫龐涓手下的監(jiān)視,準備有朝一日逃離虎口。
不久,齊國使者來到魏國,暗中探訪孫臏,把他藏入車中帶回齊國。在一次王公貴族的賽馬活動中,大將田忌將足智多謀的孫臏推薦給齊威王。在齊威王面前,孫臏暢談兵法,盡敘平生所學,受到齊威王的賞識,被任命為齊國軍師。后來,在齊魏馬陵一戰(zhàn)中,龐涓被孫臏打得“智窮兵敗”,無顏見世人而自刎,孫臏從此名揚天下。
春秋時期的故事 14
高山流水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俞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俞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俞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jīng)學會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兩人分別約定,此時此刻還在這里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鐘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jīng)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里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伯牙。聽到這個消息后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并且發(fā)誓終生不再撫琴。
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臺,F(xiàn)琴臺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跡勝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春秋時期的故事 15
千金買骨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fā)生了內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占了燕國的部分領土。
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后,他消除了內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并沒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國君,愿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墒3年過去了,千里馬也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墒,等他趕到這一家時,馬已經(jīng)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說我所尋求的是活著的千里馬,你怎么用五百金買了一匹死千里馬?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并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很多匹千里馬。
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yōu)厚的俸祿。并讓他修筑了“黃金臺”,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消息傳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愿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jīng)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于強盛起來,終于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占領的土地。
明代蔣一葵的《長安客話》記載:"黃金臺有二,故燕昭王所為樂、郭筑而禮之者,其勝跡皆在定興。今都城亦有二,是后人所筑。"
春秋時期的故事 16
吳破楚入郢之戰(zhàn)
雞父之戰(zhàn)以后,楚平王于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去世,子昭王嗣立。昭王年幼,楚令尹囊瓦執(zhí)政。囊瓦貪殘庸暴,也寵信費無極,殘殺大夫郤宛、陽令終、晉陳等,楚國內政愈發(fā)紊亂,諸侯離心。吳公子光于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殺王僚自立,即吳王闔廬。闔廬延攬人才,重用伍員、孫武等賢臣,勵精圖治,國家日益富強。
吳為大舉討伐楚國,于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滅巢、滅鐘離,控制了淮河中游地區(qū)。以后,加速西進,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滅徐。然后采納伍員分全國軍隊為三部,輪番侵敵,“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之計,疲勞楚軍。同時,于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討伐越國,以掃除伐楚的后顧之憂。楚國則一面筑城防守,一面聯(lián)越制吳,但收效不大。周敬王十二年(公元前508年),吳又利用舒鳩人引誘楚國伐吳。秋,楚令尹囊瓦率軍至豫章,中吳埋伏,大敗而歸。吳趁勢再攻巢邑,俘虜楚大夫公子繁,從此,楚在大別山以東的城邑及屬國悉為吳有。至此,吳所采取的三分其師、輪番攻楚的策略已經(jīng)奏效。楚國無歲不有吳師,楚軍被吳兵的.騷擾弄得精疲力竭。
周敬王十三年,楚令尹囊瓦釋放了被他無理拘留在楚國三年的蔡侯。蔡侯歸國,矢志報仇,向晉國求援。周敬王十四年,晉在召陵會集十八個國家商討伐楚。晉大夫荀寅因為向蔡國索賄不成,就建議說:不能伐楚。因為,晉與楚國定有“弭兵之盟”。再者,晉西北邊境又有中山之患。執(zhí)政大夫范鞅從其議,辭謝了蔡侯。這年冬,蔡侯以公子乾與大夫之子為人質于吳,向吳求助。吳人遂發(fā)兵攻楚,蔡侯及長期受楚欺凌的唐國也發(fā)兵相助,吳、楚雙方遂展開了柏舉大戰(zhàn)。
吳軍乘船由淮河逆水而上,到達淮汭(在今安徽霍丘縣附近),舍舟上岸,在豫章與楚軍夾漢水而對峙。
楚左司馬沈尹戌向令尹囊瓦獻計:令尹率楚軍主力沿漢水布防,阻止吳軍渡河。沈尹戌率方城山以外的軍隊直撲淮汭,搗毀吳軍的船只,然后扼守大隧(今豫、陜交界的九里關)、直轅(今名武勝關)、冥阨(今名平靖關)等險阻,切斷吳軍歸路。令尹再率主力渡過漢水正面迎擊吳軍,沈尹戌從吳軍背后攻擊,一舉打敗吳軍。囊瓦同意,沈尹戌依計行事。
但沈尹戌走后,楚大夫武城黑勸囊瓦速戰(zhàn)求勝。大夫史皇也對囊瓦進言說:楚人平日厭惡令尹而喜歡司馬,如果司馬在淮汭毀掉吳國船只,阻塞城口(指大隧、直轅、冥阨)要道,從后攻吳,是司馬獨獲破吳大功。令尹一定速戰(zhàn),不然免不了惡名。囊瓦以為很對,就率全軍渡過漢水,沿小別山(在今河南光山縣至湖北黃岡縣之間)到大別山(今安徽霍縣之安陽山)之間排成軍陣,與吳軍交戰(zhàn),三戰(zhàn)三敗。囊瓦見吳軍精銳難勝,想要棄軍逃跑,被史皇勸阻。囊瓦率軍退至柏舉(在今湖北省麻城縣東北),吳軍跟進。十一月十八日,兩軍擺開決戰(zhàn)陣勢。早晨,吳王闔廬之弟夫概向闔廬建議:“楚囊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師繼之,必克!标H廬不允許。夫概王認為臣義而行,不須待命,就率所部五千人沖擊囊瓦的中軍,囊瓦中軍抵敵不住而逃奔,楚軍陷于混亂。吳軍全力進擊,楚軍大敗。囊瓦逃亡鄭國,史皇力戰(zhàn)而死,大夫薳射被俘。楚軍退至清發(fā)河(在今湖北安陸縣)東岸,吳軍乘其半渡,發(fā)起攻擊,又大敗楚軍。渡過河的楚軍退至雍澨(今湖北京山縣),做好飯正待要吃,吳軍又追至,楚軍棄食逃奔。吳軍吃罷楚軍丟下的飯,繼續(xù)追擊楚軍。
楚左司馬沈尹戌發(fā)方城外之兵疾進淮汭,去搗毀吳軍乘船,兵至息地(在今河南息縣),聽說楚軍已敗,遂迅速回救楚軍,在雍澨打敗吳軍,但自己也受了重傷。沈尹戌帶傷率師與吳軍力戰(zhàn)三陣,終于敗亡。吳軍大舉西進,五戰(zhàn)五勝,于十一月二十九日,攻入楚國郢都。楚昭王帶著妹妹和鍼尹固乘船西逃,吳兵追至。楚軍點火燧系于象尾,縱燧象群沖向吳軍,昭王始擺脫吳軍追擊。
昭王渡過雎水(今湖北沮水)、長江,經(jīng)云夢澤,進入鄖邑(今湖北京山縣),又轉入隨邑(今湖北隨縣),吳兵追至隨。隨人掩護楚昭王,吳兵不獲楚王,只得退兵。k吳軍進入郢都后,紀律松弛,君臣各分居于楚君臣之宮,各妻楚君臣之妻。夫概與公子山為爭奪囊瓦之宮幾乎動武。吳君臣貪戀楚國財富與女色,數(shù)月不歸。`周敬王十五年春,楚大夫申包胥赴秦國求救,秦派大夫子蒲、子虎率戰(zhàn)車五百輛救楚。在沂邑(今河南正陽縣境)大敗吳王弟夫概。秦、楚聯(lián)軍滅掉唐國(在今湖北隨縣西北唐城鎮(zhèn))。吳在雍擊敗楚反攻的軍隊,而后秦又擊敗吳軍。吳軍退居麇(今湖北安陸)。楚薳射子薳延率柏舉的散兵,會同楚大夫子西在軍祥(今湖北隨縣西)打敗吳軍。是年夏,越乘吳軍在楚,國內空虛,發(fā)兵侵入?yún)菄?/p>
夫概在沂邑戰(zhàn)敗后率軍回國,自立為王。吳王闔廬見國內有變,統(tǒng)帥大軍向東退走,在公壻之谿被秦、楚聯(lián)軍擊敗。楚昭王回到郢都。吳王闔廬率軍回國,攻擊夫概,夫概兵敗,逃亡到楚國,后成為楚的堂谿氏。
周敬王十六年四月,楚國不甘心柏舉、破郢之敗,決心向吳報仇。派舟師順流而下,討伐吳國,被吳太子終累打敗。楚舟師統(tǒng)帥潘子臣、小惟子及七位大夫被俘。同時,楚大夫子期所率伐吳的陸軍也在繁陽(今河南新蔡縣北)被吳軍打敗。于是,楚國震動,君臣恐懼,乃遷都到鄀邑(在今湖北宣城縣東南),以避吳軍鋒芒,并改革政紀,安定楚國。這都是吳破楚入郢之役的余波。
楚是南方大國,土地數(shù)千里,兵車數(shù)千乘,號為春秋四強之一,竟然遭此大敗,這不是偶然的。首先,楚長期稱霸,恃強凌弱,造成附屬國眾叛親離;其次,楚國內部矛盾重重,君臣不一,將帥不一,不能團結對敵;其三,吳為新興國家,國力正在鼎盛時期,吳伐楚不僅得到蔡、唐等原楚附屬國的支持,也得到東夷氏族的支持。
楚遭受破郢的打擊之后,國力大為削弱,一時再也無力北上爭霸。
晉在十八國召陵會盟之后,也陷入內部矛盾之中,卿族互相火并,勢力削弱,諸侯離心,無力再圖霸業(yè)。齊在東方趁機擴展勢力,鄭在中原乘王室內亂而侵吞王畿城邑,中原局勢趨于分崩離析,又呈現(xiàn)出春秋初期的無統(tǒng)紀狀態(tài)。
吳王闔廬雖有破楚入郢之大功,但他入郢之后,滿足于微小成就,沉溺于聲色,不聽孫武勸諫,表現(xiàn)志慮短淺,終于功敗垂成,被秦、楚聯(lián)軍趕出楚境。所以,后人論史,不把闔廬列入春秋“五伯”之中。
春秋時期的故事 17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顯然也是姜太公的后代。呂不韋是商人,經(jīng)常往來于各國之間做生意,積累了不少財富。長平之戰(zhàn)后,秦國包圍趙國,當時呂不韋正好在邯鄲!
有一天,呂不韋在街上閑逛,看見一個相貌不凡的人。經(jīng)過打聽,知道這人不是趙國人,而是秦昭王的孫子,贏異人。異人怎么在趙國?原來秦趙兩國澠池會后,為了表示友好誠意,秦國派安國君的兒子異人到趙國做人質。后來,秦昭王的長子,也就是太子死在魏國,第二個兒子安國君就躍升為王位繼承人。那異人有沒有希望呢?差得太遠了。因為安國君有二十幾個兒子,異人的位置比較靠后,而且他的母親夏姬也沒什么地位,很早就去世了。異人在秦國成了可有可無的王孫,這才被挑中當人質。
兩國關系好的時候,人質的日子就好過;兩國關系惡化,人質的位置就比較尷尬,F(xiàn)在,秦趙開戰(zhàn),秦國又殺了那么多趙國士兵。趙王恨不得生吃異人,幸虧平原君阻攔,這才饒他不死,暫且軟禁起來。
這個情況被呂不韋打聽到了。
別人都不看好異人,呂不韋卻認為異人是“奇貨可居(藏起寶貝,留到以后賣高價)”,于是拜訪異人,單刀直入地說:“我要光大你的門庭!”再怎么說異人也是王孫,有點兒看不上眼前這個吹牛皮的商人,嘲笑說:“你還是先光大自己的門庭吧。”呂不韋說:“你的門庭光大了,我的門庭才能光大啊!”
異人聽呂不韋話里有話,請他坐下詳談。這一說不得了,一個宏偉的計劃展現(xiàn)在異人面前,令他怦然心動。
“我聽說安國君最寵愛華陽夫人,而華陽夫人沒有自己的兒子。我愿意拿出千金去秦國游說,爭取讓華陽夫人收你為養(yǎng)子。安國君繼位之后,華陽夫人應該會立你為太子,你說呢?”
如此完美的計劃,如此誘人的前景,異人沒有理由不同意啊!他趕緊起身,給呂不韋磕頭,承諾說:“如果真有被立為太子那一天,我愿意與先生共享富貴。”
呂不韋要的就是這句話。他立刻拿出五百金給異人,讓他結交各國賓客,為自己買來好名聲。他又購買各種奇珍異寶,前往秦國游說。首先找到華陽夫人的姐姐和弟弟,詳細分析了華陽夫人沒有兒子的危險。原來大家都過著甜蜜幸福的生活,現(xiàn)在讓呂不韋分析出這么大的危險,好像已經(jīng)站上了薄薄的冰面。
事實非常清楚。無論是華陽夫人,還是她的姐姐和弟弟,他們的.幸福都是以安國君對華陽夫人的寵愛為基礎,將來立了太子,太子當上國王,那么太子的親生母親就會壓倒華陽夫人,別說失去寵愛,能不能保住性命都不好說呢。
形勢如此緊迫,怎么辦好呢?顯而易見,只要抓住太子這個關鍵就行了。那么,沒娘的異人就成了最好的人選。正因為沒有親媽,他當上太子或國王之后也不會虧待華陽夫人和她的娘家人。
華陽夫人立刻接受了呂不韋的建議,開始在安國君面前哭哭啼啼,訴說著自己的艱難處境。安國君當然同意讓異人當太子。既然呂不韋說異人多么多么孝順,多么多么賢能,而且華陽夫人又是那么欣賞,那么需要養(yǎng)子,立誰不是立啊,反正都是自己的兒子嘛。
呂不韋帶著好消息回到趙國,異人興奮不已,現(xiàn)在只等逃離趙國這是非之地了。那天晚上,喝酒慶祝的時候,異人看中了呂不韋的小妾趙姬,借著酒勁請呂不韋把趙姬送給自己。這個問題很重要,倒不是呂不韋不舍得,而是趙姬已經(jīng)懷孕兩個月了。怎么回復異人呢?呂不韋和趙姬商量,沒想到趙姬的目光比呂不韋還要長遠。
趙姬說,“我和異人結婚,我就成了王后,如果將來生下兒子,那就是太子,那就等于你的兒子當上秦國的國王啊!”
天啊!想到自己有可能成為國王的爸爸,商人呂不韋激動得差點兒暈厥。第二天,他親自把趙姬送到異人面前。異人有多么感動,多么高興,那就不用多說了。
秦國對邯鄲的圍攻越來越猛烈,異人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不能再拖下去了。
呂不韋咬咬牙,又拿出五百金,收買了看管異人的趙國官員和看守城門的將軍,帶上異人偷偷溜走,當天夜里便跑到了大將王龁的軍營。趙姬呢?留在趙國生孩子,因為她本身是趙國貴族的女兒,趙王沒有難為她。
【春秋時期的故事】相關文章:
春秋時期叛國者申公巫臣簡介03-22
白雪公主的故事睡前故事06-12
難忘的故事03-25
海盜的故事01-22
賽車的故事04-17
誠信的故事04-03
童年的故事06-03
投桃報李的故事04-28
童年的故事[經(jīng)典]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