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盤點吃新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
吃新節(jié)是在中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但是吃新節(jié)在幾個少數(shù)民族中過節(jié)方式又有差異,有的根據當?shù)氐纳盍曀讈磉^的。那么這幾個民族的吃新節(jié)是怎么過的呢!本期傳統(tǒng)節(jié)日吃新節(jié)帶你去了解。
苗族
苗族吃新節(jié)苗族古稱“腦莫”(nongsmol),每年一次。西江、陶堯、丹江等地在農歷六月上、中旬卯日(兔場天),所以又叫“吃卯”。即舊歷六月的第一卯日的意思,或稱“努格西”,意即新米。朗德、報德等地在七月卯日,從開秧門的日子計算,滿50天即舉行。蓮花、橋港、桃江、掌雷等地則在農歷8月上中旬的“卯日”。
節(jié)日期間,男女才老少都身著節(jié)日盛裝。特別是姑娘要穿銀帶花,除了不帶銀角外,項圈、手鐲、亞領、耳環(huán)等各種銀飾凡有的都戴上。有的還在百褶裙外套上條裙,全身銀飾叮鐺,鮮艷奪目。
節(jié)日中,只吹蘆笙,但不跳。主要活動有斗牛、斗雀、賽馬、游方等。這些活動中,主要是斗牛和游方兩項。
斗牛,有斗黃牛和水牛兩種。斗黃牛隨便一些,斗水牛必須認真。從方都要根據牛角上的年輪進行測算,并量出兩頭牛的角尖距離基本相符后,才放牛斗。斗牛到一定的時間后,從方各拿著早備好的大棕繩套住對方的牛腿,將牛拉開,以免牛斗傷。西江斗牛都在河灘上進行,河兩岸及河灘上都圍觀著上萬人。不論牛正斗得緊張,或有一方斗敗,一方緊追時,人群中都爆發(fā)出熱烈有歡呼聲,整個聲面氣勢磅礴,熱鬧非常。
吃新節(jié)游方活動游方,主要是青年男女互對情歌,談情說愛,尋找對象。地點在街上和村邊,白天晚上都可以對歌,但在村里只在晚上進行,一般是本村的小伙子同來走親戚的外村姑娘對歌。通過對歌,如果互相愛慕或中意,就約定下次相會日子,繼續(xù)對歌,加深感情;有的則互換信物,作為定情見證。信物有圍腰、衣服、手圈等,有的也拿項圈,衣服一般是互換的。如果女方拿出手圈或項圈等,男方就要拿出相當這些銀飾價值的錢來送給對方。游方,是西江吃新節(jié)中最活躍的活動,特別是晚上,人數(shù)眾多,通宵達旦,情歌、飛歌交相呼應,此起彼伏。
仡佬族
仡佬族每年農歷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將要收割時,仡佬族便選擇一個日子進行吃新(也叫嘗新),祭祀祖先,感謝祖先的恩德,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祭祀當日,各家主婦到田間摘新(采新)糧,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區(qū)還殺雞殺豬,甚至殺牛祭天、殺馬祭地。吃新日這天摘誰家的農作物都不為過,反而以此為榮。
吃新節(jié)這天,各家各戶都分頭去摘新(或叫采新),附近村邊田地里種植的糧食作物,只要是七成熟以上的,不論是誰家的都可以摘一點。摘新得來的糧食和采回一碗的瓜菜,與雞、鴨、牛肉混煮。先用來祭拜“開荒辟地的祖先”,然后家人才能吃新米。磨基仡佬族在吃新節(jié)這一天,拿酒肉和新米到田頭去祭,祭畢又在田里選三穗最長最大的稻谷和兩穗最大的小米,拿回家掛在灶上,以后全家即可以吃新糧。
夏收較早的村寨,多在農歷七月第一個“辰”(龍)日或“戊”(狗)日舉行,夏收較遲的則在八月間“已”(蛇)日舉行,因此,仡佬族中有“七吃龍”,“八吃蛇”的說法。
仡佬族“吃新節(jié)”這個節(jié)日,以傳統(tǒng)文體形式和吃“轉轉灑”的習俗為主,分晝夜兩個階段進行,白天打“篾雞蛋”活動,活動以固定范圍的“對打”和不固定范圍的“追打”兩種形式進行,夜晚,仡佬族同胞就近圍坐在屋內吃“轉轉灑”,邊吃邊擺家常,灑過兩巡,大家各抒己見,既虔誠地祈求祖先保佑,對樸實地總結這年來生產、生活的經驗,以利來年有更大的作為。仡佬族還有磨磨秋,拜神樹,比夷枚,請"七姊妹"等活動。
基諾族
基諾族的吃新節(jié)是在八九月間谷子成熟時舉行。節(jié)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糧、蔬菜來做,并殺雞祭祀。蒸飯時注意觀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從東方冒出預示子孫興旺;從南方冒出預示豐收;從西方冒出象征狩獵順利;從北方冒出則是不祥的征兆。飯菜煮熟后,念經,敬請神佛享用。由家長主持祭祀寨神、鐵匠神、火塘神等諸神,他們認為豐收是神佛保佑的結果。他們會在這一天請親朋到家中吃飯。傳說基諾人原來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們的狗帶回一粒谷種,他們將它種下,但是所獲不多,后來一位白發(fā)老人傳給他們種谷子的知識,于是他們收獲了滿倉新米,從此他們才有了過新米節(jié)的傳統(tǒng)。
景頗族
景頗族在每年谷物成熟時為感謝眾神賞賜豐收,并祈求以后年年豐收,也舉行嘗新祭祀。
先從全寨集體祭祀,然后各家再辦。著新裝的老年婦女們將盛滿新谷的竹籃(籃四周插滿鮮花、玉米、高梁等)背到山官或寨頭家,新谷用鍋炒后由年青婦女舂成米,再拌以姜末煮成飯。男子捕來魚等做菜。飯菜準備就緒后,請宗教師主持祭祀儀式,念祭詞,祈求保佑全寨平安無事,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祭后,參加的村民每人分得一小包新米。還以新米飯祭狗,以示謝恩。相傳古時景頗人學會種谷后,不料有一天谷魂上天去了,因而谷子長不好,人們挨饑受餓。這時狗日夜不停地吠叫,終于叫回了谷魂,谷子又長好了。
阿昌族
阿昌族每年農歷八月十五要過嘗新節(jié)。相傳有一老寡婦,擅長農事,鄉(xiāng)親們在她的幫助下,家家豐收,人們尊稱她為“老姑太”。她死前對兒子說:“我死后,每到八月十五,用我的拐棍捆上一棵新包谷,靠在堂屋里,保管你們有吃有穿!睆拇,阿昌人有了過嘗新節(jié)的習俗。節(jié)日當天,先把屋里屋外打掃干凈,再到地里拔一個結得最大最多的芋頭,再砍一棵結雙穗的新包谷,將它們捆在竹棍上,靠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隨后煮上新米飯,殺一只雞,又摘來脆栗和梨,擺在祭桌上。全家人站在堂屋里,由家長念誦祭詞,祈求老姑太賜福免災。
藏族
四川鐵布藏族在每年青稞收獲后,每家用新打下的青稞磨面,做一頓新糧飯。做好后,首先供佛過,反而以此為榮。
侗族侗族也有吃新節(jié)的習俗。各地時間并不太一致,大都在農歷的六、七月。在早稻成熟時,家家摘取新谷,嘗新米飯,用雞、鴨、魚來供奉祖先,同時舉行唱侗歌、侗戲、斗牛等活動。
佤族佤族在新谷成熟時也要慶賀。各地的日子不太一致,請村中有威望的老人來選擇日子,過節(jié)時找?guī)讉小姑娘穿上節(jié)日的盛裝,背上背包到田里摘谷穗,并把"谷魂"帶回村中交給主祭的頭人,用新米煮成雞肉爛飯以后全村人一起吃,并請經師看雞卦。飯后大家一起唱歌跳舞。
哈尼族
哈尼族在每年農歷七月或八月選擇一個屬龍日舉興,為期三天。節(jié)日早晨,各家一早就到田間背回一叢單數(shù)連根拔起的稻子。將新谷焙干后捋成谷粒,舂成新米。用甑子蒸飯時,要先放一層舊米,加一層新米,表示年年有余,歲歲增長。下午,要殺一只公雞,希望生活像公雞的羽毛一樣美麗。各種蔬菜都要嘗一下,特別是要吃一碗竹筍,表示當年的莊稼要象竹筍,節(jié)節(jié)向上。在嘗新前,要先盛一碗米飯給狗吃,相傳在哈尼人還不會開田種地前,整天靠吃野菜度日,天神的女兒很善良,要求父親給人間一點稻種,卻受到父親的反對,于是偷偷地把谷種帶到人間,并教哈尼人種植稻谷的方法。這事觸怒了天神,他把女兒貶為了一只狗。哈尼人民不忘姑娘的恩德,每逢新米節(jié)時,把第一碗米飯給了狗。
拉祜族
拉祜族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這天,到稻田里掐取熟了的谷穗,烘干脫殼,殺雞煮新米,并將新米飯敬獻給天神厄莎。傳說天神厄莎的女兒舂米時不小心把米灑了幾粒在地上,被一只斑鳩吃在嗉子里。厄莎來到人間告訴人們,要想過好日子就學會種谷子,谷種就在天天飛到水塘邊喝水的斑鳩的嗉子里。拉祜人按照天神的指點學會種稻谷。為了感謝天神厄莎,拉祜人形成了過新米節(jié)的習俗。
【盤點吃新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相關文章:
立夏習俗有哪些06-02
大寒有哪些習俗03-04
小年習俗有哪些03-30
秋分的習俗有哪些06-22
小暑有哪些習俗09-09
立秋習俗有哪些05-09
大寒的習俗有哪些03-06
立夏的習俗有哪些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