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太極拳的理法與實踐方法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tǒng)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導引術、中醫(yī)等的完美結合,它以中國傳統(tǒng)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yǎng)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奶珮O拳的理法與實踐方法,歡迎閱讀。
一、太極拳理法
總結太極先賢對太極拳的認識,我認為:理論層面上,太極拳就是在中國太極哲理指導下,以人為載體,以衛(wèi)命、率性為目的高級武術,是把擊技、文化、養(yǎng)生融為一體的學問,是螺旋纏絲的形和對立統(tǒng)一的質達成的陰陽平衡。太極拳是動與靜、意與勁、法與招、攻與防、神與形的高度統(tǒng)一,也是拳理與技術、實用與美感、文化與藝術的有機結合。實踐層面上,太極拳就是在順應人體生理結構基礎上,用我之本能,配合意識、呼吸、動作,通過身體各部位節(jié)節(jié)貫穿的公轉兼自轉的螺旋纏繞,用微變、連續(xù)、移動、持續(xù)的力,調動、掌控對手“趨利避害”的本能,形成使對方被動的絞纏,以達到我順人背狀態(tài)的一種運動方式。
太極拳是中國本土文化土壤上產(chǎn)生的獨一無二的技藝活動,是蓄神、練神、養(yǎng)氣、練意、練勁的方法與技術,是培養(yǎng)靈慧、升華道德、提升素質、自衛(wèi)技擊、健身養(yǎng)性的功夫。太極拳理論根基十分深厚,它以最具中國特色的太極學說(太極本體、陰陽屬性、三位一體的實質)為基礎,與中國的儒、道、易、理、醫(yī)、兵及陰陽學說等傳統(tǒng)文化緊密相連,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為基本指導思想,以《道德經(jīng)》的道法自然,《易經(jīng)》的陰陽之理,和《黃帝內經(jīng)》反映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天人合一理念為主要理論源泉。
太極近乎老子之說,近于詭道。“致虛極,守靜篤”。太極拳拳理是陰陽,實踐中主要想著虛實結合即可;核心是和諧,要培養(yǎng)愛國、正義、修身、養(yǎng)德、樂觀、向上、平和、包容、尊師、敬友、樂群、善己的思想與境界,既要實現(xiàn)身
心一致的自身和諧,也要逐步達到自我和諧與他人和諧相統(tǒng)一的相互和諧;內外要求上,內要虛極靜篤、心如止水,外要先求松圓渾沉、收放自如,后至輕靈飄逸、瀟灑隨意,逐步做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內外虛靈、渾然一體,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方法是轉動,實踐中想著“轉太極”即可;勁力上是將伸未伸、將展未展,要伸能伸、要展能展,實踐中既可放長擊遠,又可化力于無形;太極拳手身體在直觀形象上像一個螺旋轉動中的大水球,飄著進退、隨遇平衡,實踐中要有開合相寓、剛柔相濟、輕沉兼?zhèn)、虛實互根的內在要求與神韻;太極拳運動要像水一樣,隨方就圓、隨遇成形,遇到外力要旋轉自如,順隨化解,又能對強勁對手“無堅不摧”。
太極拳有力、勁、意幾個層次。太極拳的直接目的之一是取勝。制勝是基本要求,但不能算目的。目的是在格斗中修煉自己順乎大道的意或義。
從拳術角度講,力道是初級,勁道是中級,在互相征服中產(chǎn)生對抗美是高級,實現(xiàn)和諧相處才是超級。初級、中級只是一方之美,高級也只是各美其美,超級才能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產(chǎn)生共和精神,互相產(chǎn)生積極作用,和諧在一起。
太極拳講究趨利避害,是“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技術,所以練太極拳既講理念,又講謀略,還講技術。弱者道之用,太極拳講究柔弱。只有弱的東西,才能兼容一切,才能富集自己的勢力,以造成大勢的反轉。太極拳講究反映時機和態(tài)勢高低的“時”與“勢”。積蓄勢力、尋找時機是成功的基礎。太極拳講究動機、動作與蓄勢等待的“動”與“靜”。靜極生動,靜才能制動。靜并不是消極等待,靜的目的是為了蓄勢,是為了更好地動。靜中求動,為動而靜是太極拳的要求。太極拳講究主動進攻與主動退讓的“趨”與“避”。太極拳不是不能進攻,只是強調防守是太極拳的前提!昂笸艘徊教斓貙挕薄1苁菫榱粟,退是為了進。只知進不知退的人,往往會陷于更大困境。太極拳更講究中和各方、等待變化與“和勢”、“和法”的“中”與“和”。太極拳特別講究守中,要求立身中正。中是事物矛盾的焦點,中的變化又是事物變化的根源。居中之位,不管對手來自何方向,都可觀勢變而動!昂汀奔戎概c己和,更指與人和。在這些謀略中,以時與勢為綱,以動與靜為計,以趨與避為謀,以中與和為略。
太極拳以虛實、剛柔、動靜、進退、開合、快慢等概念的辨證關系為指導原則。你剛時我盡量柔,你實時我就虛,因而我總是不受力。在我得機得勢之處,或在轉關之機,給對手致命一擊。所以太極修煉者在思想上以弱、靜、慢、松、柔等為基本理念與要求,方法上以退、虛、輕、靈、活等為基本方法與措施。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太極拳的“損”即是做減法,摒棄后天的經(jīng)驗知識,不人為神秘化,不預設目的,不人為增加繁瑣動作,逐步改變用力的習慣,把自己的力甚至意逐步損減到“無”的境界,恢復人的自然本能。這時,太極拳就不僅僅是技、是藝,而是用個人的身體和心靈體驗大道的方式與載體,通過武術表現(xiàn)出的“道”。
“恍恍惚惚,其中有像”。太極拳是以技擊為特點,以順應天地的大道自然、不故弄玄虛的大道至易、不繁衍縟雜的大道至簡為標志,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點的體育活動。練拳千萬不能拘泥,不要過量,不要只追求效果。按標準練習打好基礎后,自自然然、輕輕松松、恍恍惚惚中最容易出效果。
二、實踐方法
我感覺太極拳就是虛實統(tǒng)一體,實際就是陰陽、虛實的關系,應做到當虛則虛,當實則實。在不頂抗前提下,經(jīng)過手指開始直至纏到腳趾的螺旋纏絲,絞纏對方手、肘、肩,乃至整個身體,并進攻對方?梢园烟珮O拳具體總結為“太極是絞纏,勁領節(jié)貫穿”。
之所以這么總結,原因有三:
首先,“太極是絞纏”基本能代表太極拳的本質特征,“絞纏”是用纏的形式達到絞的效果。從纏的本意看,纏基本上是兩方同樣力量、同樣幅度相互繞動,纏可以是單向的,也可以是雙向的,纏可能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絞則是通過一個物體的轉動帶動另一個物體的轉動,或通過力的作用使對手接觸點發(fā)生形變。絞是一方力大一方力小、一方轉得快一方轉得慢、一方多動一方少動,是打破了平衡,搶到某一部位的“軸”讓對方圍繞我轉動,出現(xiàn)了利我的新平衡。絞可以說是多方向、多角度纏的組合,是立體的。所以,在太極拳意義上,“絞”不同于“攪”,也不完全等同于“纏”。但要做到“絞”,首先要“纏”!敖g”高于“纏”,更高于“攪”。
“由己則死,從人則活”。纏絲主要從自身角度而言的,絞則是纏絲應有的結果,直接有了對敵人的指向,目的性更強。絞纏在太極拳中有重要位置和作用,太極八法中的“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都包含了絞纏勁。
其次,勁領和節(jié)節(jié)貫串都是太極拳功法,是第二個層次的內容。從廣義角度說,纏即禪。禪是對某事物或現(xiàn)象進行長久思索的過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終有所得、幡然醒悟的狀態(tài),是靠直接源于自我內心的感悟解決問題的體驗,是看上去簡單明了實際上高級復雜的事物,是從平常中體會出的不平凡的境界!袄p中有禪”,從一定意義上說纏與禪有相通之處,有哲學和理論基礎意味,是第一個層面上的問題。要做到絞纏,需要化空、勁領、貫穿!盎铡笔前褜κ謩帕癁闉跤,主要是“引進落空”的意思!皠蓬I”是梢節(jié)領勁的意思;“貫穿”主要指節(jié)節(jié)貫穿,不論起于哪一節(jié),都能按順序行進。螺旋絞動時,要圍繞我身體之固定點與對方重心形成的直線進行,底線是我旋轉的圓圈圍繞此直線進行。轉動分為公轉與自轉,螺旋絞動既要做到身體公轉時能“絞”,也要做到自轉時能“絞”。
第三,這樣總結既談了太極拳的精髓,初步有了“意”的內容,又說出了太極拳的功法和特征。說“纏是本質”有些抽象,“絞纏”則較為具體,好理解易記憶。而且“絞纏”由被動變主動,向前、進攻的意識和目的性更強。再則,這句話明白地把太極的精神本質和物質載體:天地人的互動表達得較為清楚。這樣表達,更能清楚地表述太極拳空的質、靈的玄、動的態(tài)和絞的果。
人們最敬畏的始終是思想,是千百年來的文化傳承。太極精神博大精深,攻防打斗也好,健身娛樂也好,對太極精神要有敬畏之心。武術的精髓之一是技擊,直接目的是征服,但武術思想的真正內涵一定不是征服,而應該是和諧。
現(xiàn)實生活中,用“絞”的事例也很多,搓麻繩就是為了讓麻繩達到絞纏目的的典型例子。太極人平時常說到的“搓勁”、“抹擦勁”,也都有絞的效果。
太極拳的直接目的之一是自衛(wèi)與擊技,所以要能拿則拿,拿住對方反關節(jié)使之失去反抗能力;要能打即打,可直指對方重心擊打。如果不能直接擊打,就想法把對方變成適合打的形式。虛實的直接表現(xiàn)形式是曲與直,如對方某一部分是曲的、松的,就把它變直、變硬,直的東西容易被擊打;如對方某一部分是直的、僵的,可以直接搓動,也可想法把它變曲,扭曲的東西容易絞動,絞動后擊打就非常容易;如不能把對方身體部位變曲又不能變直,就在手指領勁基礎上,直接絞纏擊打。螺旋轉動分為公轉與自轉兩種方式,形成向心力和離心力兩種力量,達到纏與絞兩種效果,最后要做到各自統(tǒng)一,并逐步做到三者合一。絞的力量是很足的,紡織女工工作時都帶帽子,不單是為了衛(wèi)生,也是為了防止頭發(fā)被絞進機器發(fā)生傷害。
手部絞纏時一般按指、掌、肘、肩順序進行,實際是手、肘、肩各自轉了一個圈!败浝K能捆硬柴”。手轉不動時掌根不要用力下切,而是小指、無名指、中指順序前趴纏絲,趴完后拇指、食指呈八字手繼續(xù)纏絲。這里的關鍵是,手指先纏,各指按指尖、指中、指根的三節(jié)依次進行。能否纏住,主要看是否先走了指尖一節(jié),這就是所謂的“走手”。手纏完后肘、肩順序劃圈,對對方產(chǎn)生絞纏,否則就是硬轉、瞎轉。實際應用時,公轉至對方臂直時即可自轉纏絲進攻。接觸部位要與對方形成最大的接觸面和最大的可轉動角度,形成最大的力矩或運動幅度。轉動時要有領勁,勁力上相當于鉆頭工作時形成的鉆勁,否則就是無原則地“轉著玩”、“浪費能量”,不能形成有效打擊力量。
絞纏時要圍繞對手的某軸進行,所以找到對方的軸很重要。軸必須是直的,可以垂直也可以斜直,可以有形也可以無形,可以在對方體內也可以在對方體外。比如,螺旋絞動時,可以圍繞我身體之固定點與對方重心形成的直線進行,底線是我旋轉的圓圈在此直線兩側。我自身也有個軸,此軸原則上是垂直的,最好以重心移于一腿時的身體重心垂直線為軸。我自身的占位要“占軸不占輪”,使對手站在我的輪上,而我不能站在對方的輪上。如果把敵我雙方比喻為兩個漩渦,就是要把對方引入我的漩渦,而我絕不能被“套入”對方的漩渦。
“虛為實之體,實為虛之用,實為虛的外在表現(xiàn)”。太極拳手自身有虛實,推手或交手時敵我雙方也有虛實。對方實時我虛或空,對方虛或空時我實。虛空才能生出實有,故太極拳要以虛空為本,以虛空為重。有人說“在虛空中由神、意、氣之中和所生出的實在,就是太極拳所言之內勁”?梢园褜κ衷O想為臉盆,盆沿是實的,盆心是空的。我要在與對方接觸處(盆沿)毫不用力,避開敵雙手(盆沿),直接進入敵人圈內,也可以說是“避其鋒芒,圍魏救趙”。
交手時對方有動與不動兩種情況。對方動時我化接,化時最好化“空”對方。對方不動,我誘騙其動,不受誘騙就搶手。搶上后螺旋進攻,用絞纏把對方打偏、搓出、擊倒。應按照手肘肩的順序搓出,搓時不要只搓在表皮,而要搓到敵之骨肉,并且能夠隨對方的動作連續(xù)搓動,形成能隨對方勁力變化的連續(xù)的絞纏。
實戰(zhàn)中,不但故意“拿架”來不及,而且有可能連纏、抓、拿都來不及,應沾上即絞、上去即打,盡量一、兩個動作就解決問題。打擊之前有個聽勁或摸勁的過程,打擊時兩手要自然地在手指處形成合力(在手指不能徹底放松之前,可在掌根處形成合力),形成最大、最有利的絞纏,至少也要有合的動作。
“欲動先動步”。在思想與身體完全放松后,且重心隨著步伐移動時,對方追追不上,推推不上力,摔找不到力點,拿則被我反制,就能逐步做到“出手不見手、見手不能走”。
“寧叫一絲進,不叫一絲退”,太極拳并不是一味防守,當然可以直接進攻。但遇高手或對方力大如牛、沖量很大的情況,可先以防守為主,接觸點與身體整體要有一般意義上說的掤勁,努力粘住對手,待對手動作變形或其力量與位移達到極限時再進攻之。
太極高手渾身是“手”。盤拳、走架、交手均能“手手不空”。到最后,太極高手進攻不必用手。手肘肩、腳膝胯,以及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能攻擊。挨到何處何處擊,太極高手可以用不同部位連續(xù)進攻。
“法律的最高境界是無法,技擊的最高境界是無招!碧珮O動作基本都是通過自身的弧狀、螺旋等運動形式鍛煉自身,通過纏絲與抽絲產(chǎn)生的勁力纏帶、絞動對方,在無聲無息、毫無征兆、勁力轉化于無形的前提下,很舒服、很輕松、很自然地將對方放倒。
太極拳的知識教學
1、 明確“太極”是什么?
師傅說:“道經(jīng)云,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即陰陽也。”所以他認為練太極拳的人,“舉手投足,務必注意一陰一陽,一虛一實!
2、 太極拳是什么?
師傅說:“太極拳本系武當內功”!疤珮O十三勢,本為導引功夫。導引者,導引氣血也。”!笆齽菁苡罒o已,所以因之名長拳,任君開展與收斂,千萬不要離太極。”
董英杰先生認為,太極拳是我國古代導引術之一種,在武術運動中屬武當功拳的練法。這種拳術以“十三勢”——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中定,構成架式及套路。練時如行云流水,粘連不斷。所以古時候稱它為長拳。在練的風格上可以練大架子,舒展開闊些;也可以練小架子,小巧緊湊些。但無論如何,在練法上任何動作必須注意到一陰一陽,一虛一實這一特點。這才是太極拳。
3、 太極拳的奧妙是什么?
師傅說:“練拳與對敵,總不離一虛一實。虛能實,實又能虛,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妙在其中矣。全部太極拳之精華奧妙,總在此虛實二字之妙用。從練拳方面,馬步之虛實,肩肘掌指之虛實,身形轉換之變化,亦含虛實,處處分清,自然運用自如!
可見師傅牢牢抓住“太極”兩字的含意,太極即陰陽,虛實亦寓于陰陽含義之中。拳論說:“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能分清虛實,虛中有實,實中寓虛,就能抓住太極拳練法的關鍵。當然,要做到虛實分清,掌握虛實的變化,不是字面上理解那么簡單,要通過長期練習才練得出真功夫。
所以師傅又說:“字面易懂,功夫卻難!。“練拳離不了松肩墜肘,氣沉丹田,尾閭中正,虛靈頂勁。”。
(1)、松肩墜肘:松肩,肩處不用力。墜肘,肘不是往下用壓力,肘尖處轉下而已。
(2)、氣沉丹田:呼氣吸氣時小腹一縮一脹地呼吸。
(3)、含胸拔背:不是作成彎腰駝背之形,故必以“尾閭中正”之原則校正之。含胸就是胸微微松動,后背自然有點拔起;胸中不但微松,更有開合寓內。
(4)、虛靈頂勁:練拳本來是緩慢勻速的,為防止因此而致無精打彩,所以又要虛靈頂勁,提起精神,以輔助之,使練太極拳者樣樣完備。
4、 太極拳怎樣練法?
師傅說:“太極練法,以心行氣,不用濁力,純任自然;筋骨鮮折曲之苦,皮膚無磋磨之勞。不用力何能有力?蓋太極練功,沉肩墜肘,氣沉丹田。氣能入丹田,丹田為氣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以氣周流全身,意到氣至,練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先師云,極柔軟然后極堅剛,即此之謂也!
5、 練太極拳應如何呼吸?
師傅說:“練習時呼吸,要自然呼吸;不要勉強行深呼吸 。功夫純熟,自然呼吸調勻。否則有害無利!
這里提到“不要勉強行深呼吸”是指不要作不適當?shù)膹娖刃愿故胶粑灰w就動作而打亂自然呼吸的生理規(guī)律。當然由于練太極拳速度均勻而緩慢,作相應的深長細勻的呼吸,還是需要的。當練到一定程度以后,練拳的人就會自然掌握“拳勢呼吸”規(guī)律。初學太極拳者不要操之過急,否則常會產(chǎn)生頭暈、心悸、胸悶等等弊病。所以師傅又說:“功夫純熟,氣血調勻,百病消除。千萬不可自作聰明,如舌頂上腭,氣沉丹田等。功夫到后,自然氣沉丹田而行百脈,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強求!
6、太極拳功夫是否今不如昔,有失傳的危險?
師傅說:“有云,太極拳功夫,有一部分失傳。此乃欺人之談。倘盡心研究,必可得全體大用之步,惟須有恒勤兩字!
又說:“第一須勤,第二須悟。功夫如何,視智慧如何,但勤能補拙,須自勉之!
又說:“功夫昔人好,理論今人好,實在理論一多,功夫不專,進境反少矣!
又說:“學者當以尊師重道,厚敬師傅,感動師傅必盡心教導你,中國人情如此,不可不注意。雖世俗之理,愛學真功夫者,更當注意也!。師傅又進一步說明:“太極對敵法甚妙,非不能用,蓋今同志,只練皮毛,不肯再學,不能求高師訪明友,但說太極不能用,亦勿怪授者不授耳!
師傅以上四段話,實事求是,說明了很多大道理,從中我們體會到:
(1)、要多求教于良師益友,只要方法正確,有恒心堅持,刻苦努力,勤學勤練,多動腦筋研究,腳踏實地去反復實踐,太極拳一定會練出功夫來的。太極拳的真功夫失傳之說是把問題夸大了。當然要大力發(fā)掘人才,尊師重道,誠懇地請老一輩拳家把技藝傳給后人,這也是極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2)、練太極拳要出成績只有在實踐上多下功夫!叭蚯П樯矸ㄗ匀弧,“拳打千遍其義自見”。功夫是從苦練得來的,所以不要空談理論。要立足實踐。然而理論是來源于實踐的,沒有真實的實踐體會不可能提煉成理論。理論形成以后反過來又會指導實踐。因而師傅所謂“功夫昔人好,理論今人好”的觀點也有值得研究之處。筆者認為,由于社會條件的不同,或你有一些傳統(tǒng)功夫還未發(fā)展和繼承下來,應繼續(xù)努力。但從太極拳的推廣,套路的綜合、整理、創(chuàng)新、理論的深化和系統(tǒng)化、科學方法的提高等方面來看,公諸于眾是超過古人的。
(3)、要繼承和發(fā)展太極拳這一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首先要提倡尊師重道和虛心學習、埋頭苦干的精神。只有這樣才可能把老一輩的好拳藝繼承下來。繼承下來以后,還得再加工苦練。如果沒有勤、恒二字,即使陳長興再生,楊祿禪轉世來指導,也是學不到真功夫的。
7、楊氏太極拳是否有多種套路,不同練法?
師傅說:“外界有云,楊氏太極拳,有大中小三套架子,實則僅此一套。練熟之后,由熟而化,或高或矮,或快或慢,隨心所欲。曾見鳳候先生之子兆林先生之拳,系楊班候先生親授,乃系緊湊之架子,打來不快不慢。澄甫先生(楊健候之子,兆林先生的堂兄弟)柔綿而慢。少候先生(澄甫先生之兄)則緊湊而速。余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斂而不速不遲,此乃成功之后,隨心所變者也。倘初者勿疑架子為三套也。”
這一親歷其境的解說,對研究太極拳學極有價值,也說明同一流派的拳術,可以有不同的演練風格來。然而對初學的人來說,練開展大方、柔綿而緩的架式是最適宜的。
8、拳論說的“先求開展,后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