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冬至的由來簡介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冬至的由來簡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冬至的由來簡介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魏晉王朝以后,時任朝廷也開始在冬至當日舉行朝會,其盛大僅次于元日(元旦)。朝會典禮中有一儀式為朝賀禮,皇帝在當中要接受各國與周邊民族的使臣、以及文武百官的上表祝賀。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宋王朝以后,皇帝更專門制定冬至節(jié)大朝會的儀衛(wèi)兵仗,俗稱“掛冬仗”,宮城內外遍布排列井然有序的步騎兵甲,同時懸掛旌旗、擊鼓、奏樂。而入朝官員則必須穿著制服覲見皇帝,比照祭祀大禮。 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后,陰氣漸消,陽氣漸長。至明清時期,冬至這天,皇帝到天壇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jié),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jié),表示年終有所歸宿,F在我國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jié)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習俗:
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
九九消寒圖
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
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lián)。每聯(lián)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lián)各填一筆,如上聯(lián)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lián)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lián)。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臺灣民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lián)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倍凉(jié)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現代民俗
很多地區(qū)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閩南一帶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后,來預測往后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來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冬至養(yǎng)生的食物
1、羊肉
冬至養(yǎng)生吃羊肉,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南方冬至也喜歡拿羊肉來下火鍋。羊肉味甘性溫,是冬至進補的重要食物之一。羊肉的熱量高于牛肉,鐵的含量又是豬肉的6倍,對造血有顯著功效,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氣補虛,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御寒能力。
2、八寶粥
冬至養(yǎng)生吃八寶粥,熱騰騰的八寶粥很適合冬天飲食溫熱軟的要求。中醫(yī)認為食粥可健脾溫胃,且有一定的滋陰作用,正好對抗冬季干燥的特性。為發(fā)揮御寒作用,我們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選用偏溫熱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棗、核桃、花生、雞肉、羊肉、糯米、桂圓、山藥、銀耳等。我們不妨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將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雞肉粥、糯米紅棗粥、小米山藥粥、銀耳紅棗大米粥等。
3、餃子
冬至養(yǎng)生吃餃子,“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是古代的一句古話,在現代里今天冬至吃餃子雖然是為了治凍耳朵,不過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餃子成為了一種營養(yǎng)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餃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蔥、韭菜、蘿卜等做餡,這些菜均偏溫熱性,對人體能起到一定的溫陽作用。
4、餛飩
冬至養(yǎng)生吃餛飩,餛飩原來是北方盛行的一種食物,但現在南方人們也喜歡冬至吃餛飩。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除了形態(tài)相似,冬食餛飩,有利于寒冷季節(jié)熱能的儲蓄。
5、湯圓
冬至養(yǎng)生吃湯圓,湯圓有著“團圓”的意思,冬至吃湯圓如今在全國都十分盛行。做湯圓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紅豆等亦是溫熱性味,有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飲食營養(yǎng)才會被身體吸收利用,提高機體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四類人群最需要冬至進補
冬至進補必須到達到既能防病治病,又能保健養(yǎng)生的目的。那么,哪些人群最需要冬至進補呢?
1、陽氣虛弱者
時值冬至,天寒地凍,為一年中陰氣最盛、陽氣最弱之季。陽虛的人常會流清涕、手足冰涼、易生凍瘡、夜尿頻頻。這類人群可用干姜、人參、熟附子、辣椒、羊肉等共食之,三九天尤為需要。同時還可服用金匱腎氣丸等,以期陽氣生發(fā)。
2、易患冬病者
像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凍瘡、尿多癥等。冬至病,在中醫(yī)看來屬腎氣虧虛、陽虛外寒。調治的辦法是溫藥和補。如熟附子、肉桂、海馬、狗腎、人參、甘草、枸杞子等皆可使用。除用藥進補,還可以食補,如生姜肉湯對咳喘療效較好。附子生姜桂枝湯對防治凍瘡有益,以此,外洗也有效果。
3、養(yǎng)生益壽者
養(yǎng)生益壽,冬至進補就是個很好的辦法。原則上講,有不足就要補充。比如,用腦多者應經常吃核桃,體力消耗大者,要及時補充水果、蔬菜等。補多少、怎么補,應因人而異。
4、防春夏病者
醫(yī)學專家證實,冬天調養(yǎng)得好,春夏發(fā)病就少。基于此觀點,冬補應以高蛋白、高熱量食物為宜?捎酶鞣N魚類及牛、羊、狗肉,加放中藥人參、黃芪、桂圓、紅棗等,或做湯、或為膳。只要脾胃吸收好,進補后定會使人儲備更多的能量,從而增強免疫抗病能力。
冬至養(yǎng)生食療怎么補
冬至吃什么這是很多人關心的話題,因為我們都知道冬至是最適合進補的,那么適宜進補的人群有哪些?飲食進補的原則是什么?冬至進補食療方法有哪些呢?
飲食進補原則
1、食療方應按體質區(qū)分
冬季進補僅適用于體質陽虛或寒、濕等病理變化的人群,不適宜體質陰虛火旺和實熱癥候的人群。因此進補之前,一定要辨清自己的體質,最好到中醫(yī)門診咨詢后,根據醫(yī)生開的處方進補。
2、滋補食物功效盤點
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也可進補平補類食物: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燕窩、蛤士蟆、銀耳、豬肝等,這些食物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
3、飲食種類宜多樣化,注意平衡
飲食種類宜多樣化,注意平衡:我們要注意谷、果、肉、蔬合理搭配,合適選用高鈣食品。飲食適合吃清淡的,不適合吃濃濁、肥膩和過咸食品。
冬至進補食療方精薦
1.羊肉燉白蘿卜
白蘿卜、羊肉洗凈切塊備用,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后5、6分鐘撈出羊肉,水倒掉,重新?lián)Q水燒開后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卜入鍋至熟。益氣補虛,溫中暖下。對腰膝酸軟,困倦乏力,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
2.枸杞子羊肉粥
枸杞子30克,羊肉100克,大米150克,蔥白、精鹽、味精各適量。將枸杞子洗凈。將羊肉洗凈,切碎。將大米淘洗干凈,與羊肉、枸杞子、蔥白一同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成粥即可,食時加味精、精鹽,有養(yǎng)肝陰、溫腎陽的功效。
3.芋頭粥
鮮芋頭100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許。將芋頭洗凈去皮后切成小塊,與淘洗凈的粳米一同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清水煮開,后轉小火熬至米熟粥成,加入白糖,再稍煮即成。有補肝健脾益腎的功效。
4.姜汁牛肉飯
鮮牛肉100克,姜汁5克,粳米500克,醬油、花生油各適量。將鮮牛肉切碎,剁成肉糜狀,放碟上,然后加姜汁,拌勻后加醬油、花生油攪拌。把粳米淘凈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如常法煮飯,待鍋中水分將干時,將牛肉倒入米飯,約蒸15分鐘,待牛肉蒸熟即成。有益氣和胃,補腎健脾的功效。
5.荔枝山藥蓮肉粥
干荔枝15枚,山藥、蓮肉各15克,粳米150克。先將前3味洗凈,粳米淘凈,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