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計(通用7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化規(guī)劃教學系統(tǒng)的過程。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報導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
2、培養(yǎng)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3、了解德國分子的殘酷罪行,培養(yǎng)學生反對戰(zhàn)爭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對參觀者神態(tài)表情變化的把握,了解德國分子的殘酷罪行。
【教學難點】
仔細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義的語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奧斯維辛大門圖片。)
提問:這條路、這幅畫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師:曾經這條路被德國稱為“天堂之路”60幾年前滿載著一車車猶太人的“死亡列車”通過這條路,進入前方的那扇大門,然后下車,按男人、女人、小孩分為三群,脫光衣服,剪掉頭發(fā),送入毒氣室,15分鐘以后死亡。這扇大門就是當時德國在世界各地修建的集中營里最大的一座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大門,400萬人進了這扇大門就再也沒有出來。德國軍官還曾經驕傲的說:“絕對不會有人活著離開!倍嗝纯尚,“天堂之路”卻把人引進了一座人間地獄。
如今這里一派寧靜,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會帶領我們再次走入這扇大門,去碰觸那段我們不愿碰觸地歷史。
二、感悟新聞內容
1、新聞與一般文章的顯著差別點是什么?
明確:即使敏銳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觀的表達。
2、自由放聲的朗讀課文,本新聞有沒有寫到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事件?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本新聞并沒有寫到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事件。此可以從題目“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及文中的“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在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鮮東西可供報道”等可以看出。
3、那么本則新聞重點在寫什么?
明確:羅森塔爾的目光始終敏銳地追尋著參觀者的行動與神態(tài)。
4、文中哪幾段集中在寫參觀者神態(tài)、行動的變化。
明確:7段──完。
5、讀這些段落,勾畫出人們參觀時表情變化的句子,討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或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
、拧¢_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的。
、啤∷麄兙筒挥勺灾鞯耐O履_步,渾身發(fā)抖。
、恰∫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取∷麄兏械阶约阂苍诒恢舷.
、伞×硪晃粎⒂^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
、省⒂^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
人們表情變化從側面說明了集中營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無法想象的,納粹的暴行慘絕人寰、滅絕人性、令人發(fā)指。
6、依照參觀者的參觀順序由老師充當解說員帶領同學們參觀一下,看看這些表情的`變化是由于看見什么引起的。
(出示三張集中營圖片,略。)
三、句子研讀
1、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
明確:作者用的是反語。因為景物的美好與布熱金卡的歷史不相配。布熱金卡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這里因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最相配。
2、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明確:兩種事物形成強烈反差,是諷刺,納粹的殘暴終不可滅絕生命,是控訴,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的毀滅。
四、課堂總結
值得令人欣慰的是:德國人對自己曾經的這種行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靈魂深處的顫抖,促使過去60年德國歷屆領導人都把大屠殺視為“全體德國人的恥辱”。西德前總理甚至在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下下跪、祈禱:“上帝寬恕我們吧,愿苦難的靈魂得到安歇!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紀念奧斯維辛解放60周年時曾提出“救贖我們的人性”。只有人性的不斷被喚醒,才能遏制人性的惡,避免悲劇重演,使我們的世界永遠和平。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繼續(xù)了解新聞的一般特點,學習運用對比的手法及細節(jié)描寫來表情達意。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敘述中所蘊含著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
3、了解納粹的歷史罪惡,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學重點
揣摩、理解意蘊豐富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發(fā)現作品中極具新聞價值的“反差”,挖掘本則新聞的意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讓我們來聽聽來自奧斯維辛、題為《蝴蝶》的詩——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豐富、明亮、耀眼的黃色,
或許,那是太陽金色的淚水
滴在白色的石頭上……
那樣、那樣的一種金黃
輕盈得翩然直上。
它離去了,我相信,這是因為
它自己要告別這個世界。
我在這里住了七個星期,
被囚禁在這個集中營。
可我已經發(fā)現,這里有我喜愛的東西。
蒲公英在招呼著我
還有院子里開著白花的栗樹枝條。
只是,我再也沒見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這里,
不住在集中營。
這首詩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維爾弗里德曼,在21歲時被遣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兩年之后,他被毒氣室奪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關于他的記錄,年輕的巴維爾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萬猶太人中的`一個。
那個年代被太多的毀滅和死亡充斥,我們唯一相信的真實,是那座人間地域里散發(fā)著的腐臭氣息,和那些年幼年輕年老的寫滿恐懼的眼睛。
今天,就讓我們隨著美國記者羅森塔爾,進入這座恐怖的人間地獄。
二、奧斯維辛介紹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營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萬人在這里被德國法西斯殺害,它又被稱為“死亡工廠”。德國法西斯在集中營內設立了用活人進行“醫(yī)學試驗”的專門“病房”和實驗室,還建有4個大規(guī)模殺人的毒氣“浴室”及儲尸窖和焚尸爐。1944年,這里每天要焚燒約6000具尸體。殘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剝下紋身人的皮膚做燈罩,并剪下女人的長發(fā)編織成地毯,被殺害的多是猶太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突破新聞純客觀報道的原則,著眼于感人的細節(jié),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它召喚起人們關于災難的記憶、關于生命的思考、關于人性的自省。它讓我們牢記歷史教訓,珍愛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結構
導語(1~3段)——背景(4~5段)——主體(6~14段)——結語(15段)
四、再讀課文,研討問題
1、為什么“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作者還要去報道?
這句話的意思使奧斯維辛太出名了,人們已經了解了它很多東西,的確是沒有什么新聞可供報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沒有新聞,作者還是要寫,因為他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奧斯維辛雖然是沒有什么新鮮東西了,但每一個參觀者進來了都只有一個感受,那就是震驚和窒息,驅使作者必須為它寫一點東西,以祭奠亡靈,揭露罪惡。
2、文章一開始描述了奧斯維辛現在的情景: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墒菫槭裁醋髡邊s說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場噩夢”?
景象固然美好,卻與這里的歷史不相配。這里曾經是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然而一踏進集中營,作者卻吃驚地發(fā)現,這個該被歷史永遠詛咒的地方,竟然有著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時無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無一字控訴,可是由此所體現出的強烈憤懣的感情,讓讀者感到無比壓抑。
3、如何理解: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這句話?
可以理解為作者的一種諷刺任納粹黨多么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蛟S是一種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可見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4、寫作手法:作者報道集中營,為什么用更多的筆墨寫參觀者的表現?與直接寫展覽本身相比,這樣寫所特有的表現力在哪里?
此文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新聞報道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記者在文章中的參與程度不同。記者對于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記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斷,只是用事實本身說話;另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但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見所感。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種或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純客觀敘述為主的寫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內容來寫,是一種純主觀性的報道,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的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更能感染讀者。
寫參觀者的表現是側面描寫,它對寫奧斯威辛的狀況有襯托作用。毫無疑問,奧斯威辛集中營,在許多經歷了那段歷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詞了。無需具體介紹集中營中那些粘滿無辜者鮮血的刑具怎樣令人望而戰(zhàn)栗,單是參觀者所不由自主地顯現出的表情、舉止以及驚嘆,就足以使讀者的精神震撼了!
四、閱讀拓展
觀看影片《辛德勒名單》
五、作業(yè)
以《把傷痛刻在心中》為題寫一段文字。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一、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學會篩選信息,抓重點、抓關鍵。
三、了解側面表現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教學重點]
一、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側面表現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新聞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通過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獲取信息,了解社會。怎么才能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呢?下面,我先來檢測一下同學們。請打開課本第41頁,用30秒的時間瀏覽這則新聞,回答以下問題:
1、奧斯維辛在哪里?布熱金卡在哪里?
2、人們訪問了哪些地方?
二、背景知識
1、奧斯維辛是波蘭南方的一個城市,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為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在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這是新聞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尋找。(插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背景資料)在奧斯維辛城附近,建有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最大的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稱為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時間內,曾囚禁過24個國家的民眾和戰(zhàn)俘,共有約400萬人在此被殺害。1945年,德軍為消滅罪證,炸毀了它,現在人們參觀的是經修復后建成的博物館。
2、人們依次參觀了毒氣室、焚尸爐、牢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這可以在7—15段里尋找。這部分敘述人們訪問奧斯維辛博物館的過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標題和導語部分,進一步在主體里尋找。這是從新聞結構上著眼。重要的信息是新聞事實,閱讀新聞時還要分清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而新聞材料除了上述兩類外,還包括作者的主觀評價,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陳述部分,要分清陳述和評價。這是從新聞材料著眼。這是獲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對大部分新聞適用。但是,并不是所有新聞的主觀評價都與事實截然分離的。下面,請同學們劃出表達作者評價的語句。
三、課文賞析
(以學生劃出的語句引導學生認識這篇新聞的特點)這篇新聞最大的特點是寫作者的主觀感受。這些感受包括所見所聞所感,而且并沒有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卻讓人感受到情感波瀾的暗涌。請同學們找出最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細體會,說說句子的內涵。
(歸納學生看法,引導他們品句)
1、“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幾個兒童在追逐游戲!比绱嗣篮谩⒑推降木跋,作者為什么覺得可怕?如果這種景象出現在維也納的多瑙河旁,只會錦上添花?膳碌牟皇蔷跋蟊旧,而是布熱金卡出現了這種景象,布熱金卡的歷史與此太不相配了,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個“不該”;野档奶炜、沉悶的色調才是與它最相配的景象。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無一句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同時在開頭給讀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壓抑。
2、“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們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難、苦難折磨而產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資料: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扇高墻上寫著:“來到這里只有勞動,不能有任何別的設想。不想勞動者可以自己觸動電網!奔袪I的頭頭在囚犯到來的當天就對他們說明白:“……集中營進得來,出不去,除非從焚尸爐的煙囪里爬出去。”)“木然”及對姑娘的描寫揭露了法西斯對美好的摧殘以及作者的憤恨之情,暗示人們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總結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一些饒有意味的場景曲折表達感情,使意味深長,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或許能為同學們的寫作提供一些啟發(fā)。
4、(請劃出描寫參觀者的相關語句)“參觀者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他們表情茫然”“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參觀者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薄皡⒂^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 7——15段,作者跟隨著參觀者的腳步,通過外顯反應表現參觀者的內心感受。(讓學生針對相關描寫暢所欲言,想象參觀者的心理活動)
(重點講解議論句“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作禱告,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殺人者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行的,無辜的人們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總結: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通過參觀者的動作、神態(tài),側面表現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和納粹的殘暴。
四、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一般新聞的特點)
2、視角獨特。從“平靜”中找到新聞。在平淡的事實中,作者感受到平靜之下的風暴,那就是每一個參觀者心中的感情波瀾。他們都受到了震撼,從而更加熱愛和平自由。這是善與惡的對立。因此,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景象,而是轉而關注人的感受。這一類新聞有別于純客觀報道人和事的新聞,被稱為“印象性報道”。
3、多用否定句:使具有統(tǒng)一的風格。標題就是一個否定句,在文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文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了”,所以沒有什么新聞,但作者仍感到非寫不可,表現了記者的良心,交代了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現在結尾,呼應前文,突出主題。
五、討論
這篇新聞的語言富于表現力。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是對納粹罪惡的憤怒譴責,還是對和平自由的希望?還是兩者兼有?(學生之間互相討論,選代表發(fā)言)
六、總結
作者通過借景抒情和側面表現的手法傳達了參觀者們的內心感情,表達了對納粹暴行的憤怒和對自由和平的向往。
七、布置作業(yè)
1、找一則消息,用一句話概括主要內容,寫一句話新聞。注明新聞的。
2、完成課后練習四的第二小題。
板書
新聞事實
一、新聞材料 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觀評價
二、 片段1
片段2 借景抒情
片段3 (7——15段) 動作、神態(tài)描寫 側面表現 恐怖 殘暴
三、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
2、視角獨特。
3、多用否定句。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新聞寫作的敘事方法,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習細節(jié)描寫和側面描寫,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歷史,體會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引導學生珍惜當下的和平。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參觀者的語言、動作和神態(tài)洞察他們的內心感受,理解參觀者的感受,同時體會戰(zhàn)爭中人類面對的災難。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二)初讀課文,掌握順序
1.通讀全文,找出本篇新聞作品的標題、導語、背景、主體、結尾,并說說每部分都寫了什么。
明確:導語(1-3)講述現在,背景(4-5)回憶過去,主體(6-15)參觀苦難,結尾(16)回到現在。
2.根據大家劃分出的部分,我們不難發(fā)現,主體(6-15)參觀苦難,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也是體現作者情感的部分,那么參觀的順序是怎樣的呢?
明確:按照空間順序,毒氣室——焚尸爐——女牢房——不育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
3.參觀者腳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給你一種怎樣的感受呢?
明確:恐怖。
(三)抓住重點,體會情感
1.引導學生劃出參觀者在參觀不同地點時的動作和表情。
明確:毒氣室、焚尸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的!薄八麄儾挥勺灾鞯赝O履_步,渾身發(fā)抖”。
女牢房——“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2.開展小組合作探究:通過我們剛剛找到的那些句子,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參觀者怎樣的心理狀態(tài)?想想作者為什么沒有直接去描寫這些地點,而是通過參觀者來表現集中營恐怖的。
明確:
(1)參觀者無不驚恐萬分。
(2)運用側面描寫,從側面烘托這種恐怖的氣氛,比直接去描寫給讀者的沖擊力更大,讀者便不由自主的進入了參觀者的情境。
3.回到開頭的部分,作者連用四個“不該”,讀一讀并體會其中的.含義有哪些。
明確:將奧斯維辛現在的美好與奧斯維辛過去的痛苦相聯系,用“不該”二字進行連接,形成鮮明的對比,歷史上的奧斯維辛與現在的奧斯維辛反差越大,就越讓人無法接受,也暗示著讀者不要忘記那個傷痛。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yè)
1.學過本課,談談自己對于戰(zhàn)爭的理解。
2.觀看與二戰(zhàn)相關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拉貝日記》,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評。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體會新聞寫作的特例,揣摩、理解意蘊豐富的語言,感受作者別樣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注重情感體驗,拉近與文本的距離;
運用自主預【教學重點】
揣摩、理解意蘊豐富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發(fā)現作品中極具新聞價值的“反差”,挖掘本則新聞的意義。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1.搜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資料,小組內加以整合,完成對奧斯維辛的文字介紹、圖片展示工作。
2.閱讀本文,試著用一句話概況新聞主要信息,體會概括時與標題能否聯系。
3.閱讀中及時寫下自己的感受,運用剛學過的批注手法記錄下自己的寶貴思想。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學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介紹。
2.如果用一種顏色(色調)來形容二戰(zhàn)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你的選擇是什么?為什么會做如此選擇?
二、研讀文本:
1讀完課文后用一個詞來概括你的感受,并加以說明。
2.如果把它作為普通新聞,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3作為一名新聞記者,他給我們傳遞了怎樣的感受?以什么方式表達?參觀者的感受怎樣?在文章中的作用?
作者正是傳遞了一種反差,而這些矛盾的紐結處正是這則新聞的.價值,每天數以千計的游覽者來到這里,感受同樣的恐怖,戰(zhàn)栗,震驚,窒息,恥辱,但并不是每個人都以一個給有的心態(tài)每面對這一切,到底什么樣的心態(tài)是該有的。
通過參觀者的感受來表述,無需贅述,因為事實本身具有強大的震撼力,這是舊聞。
看似千篇一律的參觀過程中,作者以敏銳的職業(yè)目光捕捉到許多極具新聞價值的種種反差。新聞的思想價值就非同尋常了。
引導、組織學生尋找反差,分析作用。
預設反差
色彩,環(huán)境:
灰色——綠色
陰暗——明媚
毀滅——新生
殺戮——嬉戲
恐怖——快樂
惡夢——美好
人物
滅絕人性——羞慚自省
死亡——微笑
絕望——憧憬
感情
殘忍——不忍
無恥——反省
遺忘——銘記
歷史——現實
最可怕的是亡國先忘史
在研究的過程中解決含義深刻的句子。
方法:小組討論、發(fā)言
同學們找到的種種反差恰恰是新聞的細節(jié),是作者在二戰(zhàn)后14年,在奧斯維辛每天接待數以千計的參觀者的平靜生活中的“發(fā)現”,和平年代參觀奧斯維辛所帶給人的強烈的心靈震撼,作者向人們傳達的尊重生命,珍惜和平的情感恰恰是這則新聞的價值與意義。
1.回到色彩的問題,相信大家會替羅森塔爾說出他的答案。
小結:作為讀者,讀這樣的文字如果沒有任何感受那是情感上的缺失;如果對意蘊深厚的文句領悟不深那是鑒賞理解上的欠缺;假如能夠受到心靈震撼,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那就是與作者一起延續(xù)了這則新聞新的藝術生命。
三、拓展思考:今天學習此文的意義、價值?
時間永是流逝,二戰(zhàn)的硝煙也漸漸遠去,羅森塔爾的思考,德國總理的懺悔卻在提醒我們奧斯維辛是人類歷史上無法跳過的一頁,請將“面對奧斯維辛,我們不該……更該……”的句子補充完整,并以此為開頭寫一段文字,展現你的思考。
預設:面對奧斯維辛,我們不該(忘記、麻木、逃避……)更該(銘記、反思、直面……)
學生展示
結語:余秋雨說,人類是需要廢墟的,沒有皺紋的老祖母是可怕的;同樣,人類也是需要奧斯維辛的,沒有傷疤的歷史只會催生新的罪惡產生新的苦難。讓我們謹以這樣的思考紀念400萬在奧斯維辛被無情摧殘的生命。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新聞的內容要素和結構特點;理解作者獨特的寫作視角,把握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準確、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及新聞寫作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把握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和深遠內涵,正確引導學生的情感價值觀:正視歷史,正確理解法西斯的罪惡,不要忘記歷史,珍惜現在和平安定的生活;培養(yǎng)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法西斯的罪惡;培養(yǎng)學生準確、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及關心國內外大事的習慣。
2.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作者的寫作視角;掌握新聞寫作技巧,學會新聞寫作。
三、教學設想
1、課時安排
1課時
2、教學策略
圖文情景創(chuàng)設法
取鏡采景法
導學法
強調對比法
四、教學過程
。ㄒ唬⿲
利用多媒體工具展示一些見證奧斯維辛集中營罪惡的圖片和文字,烘托氣氛,讓學生先動情,為課文講解奠定感情基調,幫助學生更準確的把握作者的情感。
。ǘ┱n題與作者
1、作者簡介
亞伯拉罕邁克爾羅森塔爾。他被一位出色的新聞工作者。他為報紙注入新的活力,增添了一個每天出版的經濟欄目和若干有關體育、周末休閑和科技的欄目。并且有自己獨特的報道風格。本文則在1960年獲得美國新聞最高新聞獎--普利策獎。
2、奧斯維辛集中營:奧斯維辛位于波蘭南部小波蘭省境內,1940年4月27日,德國法西斯頭子希姆萊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滅絕人性的殺人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二戰(zhàn)結束時,整個集中營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熱金卡、莫諾維采三個主要集中營外,還有45個分營。營內采用毒氣等各種方法屠殺、虐待囚犯,5個焚尸爐平均每天焚尸1萬具。包括中國人在內的28個民族的400萬人死于集中營,其中猶太人最多,高達250萬。1947年被開辟為國家博物館。1979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ㄈ┱w感知--動情
以帶問默讀的方式進行整體感知。
主導問題:
1、這篇新聞報道的題目是《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為什么“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記者為什么還要去報道,這個題目取得好不好?
明確:①“沒有什么新聞”--奧斯維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歷史而出名。人們已經了解了它很多東西。對于追求新聞時效性的記者來說,的確是沒有什么新的東西可供報道了。
②“為什么又要寫”--但作者還是要寫,因為他此時已經不只是一個記者,更是一個被深深震撼的參觀者,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感情驅使作者必須為它寫一點東西,以祭奠亡靈,揭露罪惡。
、廴〉煤,充滿懸念的否定句,以欲情故縱之筆引起讀者興趣。
2、讀了課文之后,你對奧斯維辛集中營有什么印象?是怎樣感受到的?
明確:恐怖、慘絕人寰。在作者描寫的游客驚恐、害怕的表情中感受到的。
。ㄋ模┱n文賞析--動心
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深入賞析課文:精巧的視角、精彩的細節(jié)、精煉的語言。
1、精巧的視角
選取一篇普通的短新聞,先讓學生自己分析它的寫作視角。
新華社電昨晚十點,北京新華路中段一家KTV發(fā)生特大火災,造成6人死亡,12人受傷,其中3人傷勢較嚴重。目前,還不清楚火災原因,警方正在全力調查。
明確:寫作視角是客觀報道、零度寫作。
零度寫作:來源于法國文學理論家羅蘭巴特1953年發(fā)表的一篇文章《寫作的零度》。現在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摻雜任何個人的想法,完全是機械陳述。但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將澎湃飽滿的感情降至冰點,讓理性之花升華,寫作者從而得以客觀、冷靜、從容地抒寫。多見于新聞寫作。也就是客觀報道。
然后再與本文的寫作視角進行對比。
明確:本文的寫作視角很特別,不同于以往新聞的寫作視角,在客觀敘述的基礎之上還有作者濃烈的主觀情感,突破零度寫作的傳統(tǒng)模式。
弄清了寫作視角后再來看看這種獨特寫作視角下的具體內容,采用取鏡采景法,要求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位攝影師,自己去抓拍鏡頭,體會作者的感情,參觀者在集中營里看見了哪些東西?他們在看見這些東西時有什么反應?用一個詞來概括他們的表情,討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①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焚尸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的!
②擁擠的囚犯宿舍--“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塾鲭y者的鞋子--“......一看到成堆的頭發(fā)和嬰兒的鞋子,…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
④執(zhí)行絞刑的地下室--這時,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
人們感情的變化,從側面證明了集中營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象的,納粹法西斯的暴行慘絕人寰,滅絕人性,令人發(fā)指!
2、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
課文的細節(jié)描寫滲入了作者濃烈的情感,也是獨特寫作視角的深入體現,采用導學法。
、僬n文中還有好幾處寫到了與奧斯維辛集中營不相稱的事物,如第八段寫到:“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津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請思考一下,這樣的一種反差和對比有什么作用?
明確:作者將這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組合成一幅令人難忘的畫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殘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會被徹底摧毀的,正義必定戰(zhàn)勝邪惡,連這種地方都能開出勝利之花,正義之花,地球上還有什么邪惡不被打倒呢?
、谠谶@里作者突出的描寫了這個姑娘的形象,“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fā)碧眼。她在暖和地微笑著”,作者通過這樣的一位女孩要表達什么?
明確:美和善就是這樣被蹂躪、被踐踏和毀滅的,活著的人應該永遠銘記納粹的罪惡。
③課文開頭寫集中營所在地“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結尾又寫道:“這里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在集中營大門附近,孩子們高興地嬉戲!边@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內容上,以明快的景物,歡樂的小孩反襯集中營當年的暗無天日慘絕人寰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遇難者的懷念。如果他們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這一切,這樣寫有悲上加悲的效果。結構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時也照應了題目“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沒有新聞,實乃憤激之言,首尾寫平靜的景物,暗示作者內心洶涌澎湃。
3.精煉的語言
這則新聞開頭和結尾的`語言如散文詩般的優(yōu)美,新聞主體的語言又不乏反諷和凝練,此處采用導學法,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提問引發(fā)學生思考。
首先引導學生品味如詩般的語言:
在布熱金卡
最可怕的事情是
這里居然
陽光明媚暖和
一行行白楊樹
婆娑起舞
在大門四周的草地上
兒童在追逐游戲
在布熱金卡
本來不該有
陽光照耀
不該有
光亮
不該有
碧綠的草地
不該有
孩子們的嬉笑
在奧斯維辛
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
這里
陽光明媚
綠樹成陰
孩子們在追逐游戲
其次引導學生品味精煉的語言。
、佟皡⒂^者默默的邁著步子”,仔細揣摩“默默”二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確:參觀者的心情十分沉重
、凇皬拈L廊兩邊的墻上,成排的人注視著參觀者”作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作者故意把視點顛倒,創(chuàng)設了真實的現場感,讓人身臨其境。
、圩屑汅w會“夠了”二字的情感并說說它簡而味永的作用。
明確:點到為止,卻余音裊裊,其中蘊涵了豐富的情感:對受難者目不忍睹,耳不忍聞;對法西斯分子的痛恨;對歷史悲劇不再重演的祈望;對和平自由長存的美好祝愿,這二字可謂簡而味永。
。ㄎ澹┱n文總結
首先學生試總結課文的主題。
明確:
、賹Ψㄎ魉箽埍┬袨榈膽嵟卦V。
、趯κ芎φ叩陌У,對歷史的反思。
、厶嵝汛蠹摇扒笆虏煌笫乐畮煛。
老師再總結課文。
文章沒有陰森恐怖的鏡頭,沒有血腥的畫面,只是重現了新聞的事實真相,但透過細節(jié)卻能引發(fā)人們對生命,對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靜的敘述中抒發(fā)了對德國殘酷暴行的沉重控訴,更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和平與祥和的向往,同時提醒大家要珍惜現在和平安定的生活。
(六)布置作業(yè)--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1、觀察身邊的新鮮事,寫一則短新聞。
2、課后觀看一部反映奧斯維辛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并寫觀后感作為本周的作文,字數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實感。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計 篇7
一、說教材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本文打破了客觀報道的傳統(tǒng),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直接講述作者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里行間蘊含著深深的情感。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教會學生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區(qū)分新聞事實與背景材料,客觀敘述與主觀評價,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掌握分析新聞的方法,培養(yǎng)其閱讀新聞獲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我會以此為教學重點進行教學。
二、說學情
本文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常見的新聞,平常也經常接觸新聞,對新聞具有一定的閱讀和欣賞能力。文章寫于“二戰(zhàn)”勝利后的第十四年,離現在的時間比較遠,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對“二戰(zhàn)”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因此,我將布置學生課前搜集與課文所寫內容有關的歷史資料。學生對這則新聞中蘊含著的作者情感比較難把握,我會通過初讀、再讀、研讀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去體味文中蘊含的情感。
三、說教學目標
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本單元新聞教學的要求以及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我制定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新聞寫作中感情蘊含其中的特點,掌握分析新聞的方法,培養(yǎng)閱讀新聞獲取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學生為主體,課前學生做好相關的預習。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反復誦讀、圈點批注、分組討論并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體會這則新聞蘊含的情感和獨特的寫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交流鑒賞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了解法西斯的暴行,反思歷史,珍愛和平。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學生特點、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1、教學重點:
從品味新聞的語言入手,通過對細節(jié)的揣摩,體會作者的情感,把握其觀點。
2、教學難點:體味新聞中蘊含的作者情感。
五、說教法學法
1、教法: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我運用誦讀、設疑、點撥啟發(fā)、學生討論探究等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完成學習任務。
2、學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圈點批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領悟情感,學會賞析新聞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為了更好的實現以上教學方法,我將采用多媒體輔助傳統(tǒng)黑板教學,并利用一個課時進行教學。
六、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階段:課前我的主要準備工作是備好課,搜集作者和“二戰(zhàn)”以及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圖片和文字資料,做好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資料,并對“新聞的客觀性”進行思考,積累感受。
。ǘ┱n堂教學流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由一首來自奧斯維辛的詩《蝴蝶》導入,并用多媒體演示詩歌《蝴蝶》內容,播放相關配樂,我深情朗讀后,導入:這是一首感人的詩,它的作者叫巴維爾,是個猶太人,寫于奧斯維辛集中營。23歲時,法西斯把他投入毒氣室,一個年輕的生命從此隕落了,他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萬猶太人中的一個。那么,奧斯維辛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今天,就讓我們隨著美國記者羅森塔爾,走進這座恐怖的人間地獄。同時,我通過提問檢查學生課前準備的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借助多媒體介紹作者和奧斯維辛集中營以及有關背景情況。
【這樣的導入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情境,能很好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而有關作者及其作品相關背景的介紹,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新聞的內容。】
2、初讀文章,整體感知。
我先以新聞與一般的文章的顯著差別點是什么,讓學生了解一般新聞的特點,引導他們注意本則新聞視角的獨特。
接著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我板書生字詞,如:毛骨悚然song3、和煦xu4、踉蹌liagqiang4、祈禱dao3.同時,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這則新聞并沒有寫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的事件,那么它寫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
。2)既然“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作者為什么還要寫下這樣的新聞呢?
學生邊朗讀課文,邊圈點勾畫相關句子。學生朗讀回答相關問題。學生發(fā)言時,我適時點撥,學生發(fā)言后,我進一步明確,多媒體演示相關要點。
【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能使他們的情感隨著文中的參觀者變化著,有助于他們走進文本。圈點批注的讀書方法,旨在培養(yǎng)其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感知全文,這有助于接下來對課文的研讀與品析!
3、再讀文章,揣摩細節(jié)。
我進一步設疑,讓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思考以下問題,我來回巡視,適時啟發(fā)、引導。
。1)文章的開頭描繪了一幅陽光明媚的美好畫面,但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結尾處也有樣的描寫,這樣寫有何作用?
。2)本文有許多細節(jié)耐人尋味,請從文中找出幾例,仔細揣摩品味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3)怎樣理解14段中“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這句話?
學生回答后,我小結明確,并用多媒體演示內容要點。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充分發(fā)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通過通過平等對話的方式設疑,一方面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中,體味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內容,這有助于接下來對文章寫法的鑒賞。】
4、研讀文章,賞析寫法。
學生小組討論、合作探究以下問題:
(1)文題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接著在第6段、16段中也用否定的語氣說到了這個意思。這一連串的否定句有什么含義?它們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2)本文有很多精彩之處,透過文中的敘述蘊含著作者的情感,給人以深深的震撼。請找出來有感情地朗讀后,說說其中蘊含的情感。
。3)《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新聞與我們常見的新聞有什么不同?
小組派代表發(fā)言,我啟發(fā)、點撥,最后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小結。
【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樂于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就教學重難點問題由易到難,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這樣組織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使他們深入理解文本,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探究能力!
5、拓展延伸
我借助多媒體介紹兩篇新聞稿《奧斯維辛委員會集會,施羅德強調德國應負責》和《日媒體對奧斯維辛報道獨特,輕描淡寫錯誤歷史》引導學生就德國與日本面對歷史的不同態(tài)度,談感想,并以此進行課堂小結。
【這一環(huán)節(jié)將行文與現實聯系,實現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6、布置作業(yè)
請就身邊新近發(fā)生的事寫一篇小新聞。注意要選取有價值的事件,報道要真實客觀并學習本文將情感蘊含其中的寫法。
【這個作業(yè)的設置,不僅能鞏固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體會新聞中蘊含情感的寫法,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新聞寫作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重現新聞的事實:參觀奧斯維辛的經過與感受
細節(jié)描寫:對法西斯的憤懣與控訴
傳達作者的情感:對生命人性的思考,對和平的向往
我這樣的板書設計層次清晰,它能夠系統(tǒng)、直觀地展現全文的內容、結構,并清晰、明了地指出了文章的重點與難點。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鄉(xiāng)愁教學設計06-11
《過秦論》教學設計03-15
英語寫作教學設計11-12
坐井觀天教學設計及說課稿03-15
《從軍行》教學設計03-10
PPT教學設計(15篇)01-13
PPT教學設計15篇01-13
PPT教學設計(精選15篇)01-15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01-31
蠶姑娘教學設計(精選10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