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歷史中考必考知識內容歸納
中考歷史復習不能只是題海戰(zhàn)術,考生應該從最基礎的歷史知識點開始復習,將每個知識概念都理明白,不能似懂非懂。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中考必考知識要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用!
動蕩的中東地區(qū)
一、戰(zhàn)火頻仍的中東
1、“中東”概念:亞洲西部,歐亞非三洲交界地帶,以阿拉伯人為主,也是猶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地理位置戰(zhàn)略位置極為重要,石油資源豐富,水資源匱乏。阿拉伯和以色列矛盾錯綜復雜。
2、特點:戰(zhàn)火頻仍和動蕩不安
3、表現(xiàn):四次中東戰(zhàn)爭(發(fā)生在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1948年,猶太人國家以色列國建立,引發(fā)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
二、錯綜復雜的矛盾
1、原因:
(1)重要根源:列強的介入。
。2)爭奪實質:領土之爭。
(3)加劇沖突因素:水資源之爭。
。4)民族矛盾、宗教斗爭:圣城之爭
2、中東問題的關鍵:巴以沖突
冷戰(zhàn)中的對峙
一、冷戰(zhàn)政策
1、原因:
(1)二戰(zhàn)后,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世界首位,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
。2)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日益強大。
2、含義: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
3、本質: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
4、具體表現(xiàn):
。1)政治上: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美蘇戰(zhàn)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之間冷戰(zhàn)的開始。)
。2)經濟上:1947年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3)軍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5、結束:1991年,蘇聯(lián)解體標志著冷戰(zhàn)的結束
6、1955年,蘇聯(lián)成立華約,標志著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形成。
7、1991年蘇聯(lián)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
二、美蘇爭霸:
1、根本原因:美蘇兩國為了各自國家的利益
2、實質:是美蘇兩國在實力的基礎上對世界勢力范圍的劃分。
3、過程:
。1)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蘇守。事件: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2)70年代,美蘇爭霸達到高潮,蘇攻美守。事件:1979年12月,蘇聯(lián)出兵占領阿富汗。
。3)80年代到90年代初,雙方實行有限緩和。
4、影響:美蘇爭霸影響世界和平,也影響世界局勢。
5、認識:美蘇等大國違背客觀的歷史潮流,實施霸權主義,導致恐怖主義泛濫,直接威脅世界安全、和平與發(fā)展。
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1836—1848年,英國工人為了取得普選全而掀起了憲章運動,頒布了政治綱領《人民憲章》。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2、1844年,德國人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巴黎相會,1848年發(fā)表《共產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3、馬克思與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
4、《共產黨宣言》分析了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歷史中的作用,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要被社會主義所代替的客觀規(guī)律,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為獲得解放而斗爭。
5、1871年3月,法國巴黎的工人起義,反對資產階級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鎮(zhèn)壓人民,并選舉產生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這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6、為了紀念巴黎公社,歐仁·鮑狄埃和狄蓋特創(chuàng)作了《國際歌》。
7、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的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
美國南北戰(zhàn)爭
1、背景(原因):南北經濟制度的矛盾非常尖銳,雙方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南北方之間的矛盾再也無法調和。
2、導火線:1861年主張廢除奴隸制的林肯就任美國總統(tǒng)。
3、內戰(zhàn)爆發(fā);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內戰(zhàn),美國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
4、進程:
。1)戰(zhàn)爭初期,北方軍事上一再失利。
(2)扭轉戰(zhàn)局:在南北戰(zhàn)爭中,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宅地法》,為北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3)結果:1865年北方獲得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
5、意義: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后的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1、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guī)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2、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這個改革雖然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3、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閉關鎖國,封建落后;天皇大權旁落,幕府將軍掌握實權;外國勢力入侵。
4、1868年,以武士為首的日本改革派推翻了幕府的統(tǒng)治,明治天皇實行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發(fā)展近代工業(yè);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fā)展教育。史稱“明治維新”。
5、“明治維新” 意義: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道路,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第一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1、大運河的開通:
。1)時間與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2)運河三點: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3)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并連接五大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4)大運河的開通作用:
、偌訌娏四媳苯煌
、陟柟塘怂逋醭慕y(tǒng)治
、鄞蟠蟠龠M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第二課 “貞觀之治”
1、隋朝滅亡: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3、武則天及其統(tǒng)治: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她當政期間,繼續(xù)實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選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進一步發(fā)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tǒng)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4、貞觀之治:唐太宗重視發(fā)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注重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他任命富于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為著名的諫臣,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fā)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tǒng)治為“貞觀之治”。
第三課 “開元盛世”
1、唐朝的社會經濟:
(1)茶樹種植:茶葉生產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
。2)農業(yè)生產工具改進:曲轅犁和灌溉工具筒車
。3)陶瓷業(yè):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4)商業(yè):唐朝時期,全國的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
2、長安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區(qū),市為繁華的商業(yè)區(qū)。
3、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4、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第四課 工業(yè)化起步
1、第一個五年計劃
。1)一五計劃時間:1953年~1957年
。2)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fā)展重工業(yè),建立國家工業(yè)化和國防現(xiàn)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fā)展交通運輸業(yè)、輕工業(yè)、農業(yè)和商業(yè);相應地培養(yǎng)建設人才。
。3)一五期間重工業(yè)成就:
、侔吧戒撹F公司建成投產
、陂L春一汽生產出第一輛汽車
、壑瞥傻谝患車姎馐斤w機
、苌蜿柕谝粰C床廠建成投產
。4)一五期間交通運輸業(yè)成就:
、傥錆h長江大橋建成
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車
2、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1)時間:1954年9月
。2)制憲機關: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3)五四憲法特點:
、偈俏覈谝徊可鐣髁x類型的憲法,
②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第五課 三大改造
1、對農業(yè)的改造
(1)時間:1953年—1956年
。2)改造方式:引導農民參加農業(yè)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2、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改造
(1)時間:1954年—1956年
。2)方式:先是公私合營,后來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實現(xiàn)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創(chuàng)舉)
3、三大改造完成的意義:
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xiàn)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三大改造的實質: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
5、三大改造的缺點: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
第六課 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
一、春秋爭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
2、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fā)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令,逐步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紀后期,晉楚雙方城濮大戰(zhàn)后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戰(zhàn)國七雄
1、戰(zhàn)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2、發(fā)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zhàn)役是長平之戰(zhàn)。長平之戰(zhàn)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擋秦國。
第七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度瓦解時期,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
2、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遲春秋末年使用,戰(zhàn)國推廣。鐵農具:春秋出現(xiàn),戰(zhàn)國推廣。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戰(zhàn)國時期,李冰為秦國修筑的都江堰是舉世聞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三、商鞅變法
1、時間、地點:公元前356年,秦國。
2、內容:
、賴页姓J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讵剟罡麘(zhàn),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jù)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劢⒖h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不斷增強,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第八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第九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論記錄在《論語》中,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老老實實的學習態(tài)度!墩撜Z》由孔子弟子整理編寫。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學說記錄在《道德經》中,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 《道德經》由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
3、墨子是戰(zhàn)國時期人,主張 “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支持正義戰(zhàn)爭。
4、孟子是戰(zhàn)國人,認為“春秋無義戰(zhàn)”,反對一切戰(zhàn)爭。主張“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強調保護環(huán)境。
5、韓非是戰(zhàn)國末期人,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
6、孫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孫子兵法》一書,其軍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
第14課文藝復興運動
一、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是在什么背景下興起的?
14世紀中葉,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一些城市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形成中的資產階級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對教會宣揚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升入天堂的生活態(tài)度漸生異議,要求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他們提倡發(fā)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xiàn)世生活。
2、興起的時間、地點:14世紀意大利。
3、核心思想:人文主義思潮。
4、性質: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
5、方式:
采取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但對古典文化并非是簡單的“復興”,有繼承,更有創(chuàng)新。
6、意義或影響:
。1)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延續(xù)了近300年之久。
(2)涌現(xiàn)出了許多文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他們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二、但丁
1、文藝復興的先驅是:但丁。
2、代表作:長篇詩作《神曲》。
。1)《神曲》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
(2)表達的思想:描寫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擊教會的貪婪腐化,把許多主教、僧侶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獄,表達了市民階級的情感與理想。
3、文藝復興文學三杰指的是: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三、達·芬奇
1、達·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繪畫。
2、文藝復興美術三杰指的是: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
3、達·芬奇的代表作:《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
四、莎士比亞
1、文藝復興向外傳播時間及范圍:15、16世紀開始向西歐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傳播。
2、莎士比亞的成就及體現(xiàn)的思想內容?
。1)一生創(chuàng)作了30多部戲劇和許多詩篇。
。2)這些作品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倫理觀念和社會陋習,充分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者的生活理想。
3、莎士比亞的代表作:
《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
第15課探尋新航路
一、探尋新航路的熱潮
1、經濟根源(根本原因):
商品經濟日趨發(fā)達,歐洲人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2、社會根源:
馬可波羅在行紀中描述了東方的富庶,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無限想象和的向往。
3、商業(yè)因素:
15世紀中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掉拜占庭帝國,控制東西方貿易的所有重要商道。
4、客觀條件:
地圓學說的流行、“羅盤”導航技術及造船技術也取得了突破。
二、新航路的開辟
1、航海家及及航海成就:
A、迪亞士和他的航海
。1)時間:1487——1488年。
。2)資助國:葡萄牙。
。3)路線:從葡萄牙出發(fā)沿非洲西海岸南下,1488年到達了非洲的好望角。
。4)成就:打開了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航路。
B、達·伽馬及航海成就
。1)時間:1497——1498、
(2)資助國:葡萄牙。
。3)路線及成就:從葡萄牙出發(fā),繞過好望角,溯非洲東海岸北上,橫渡印度洋,1498年到達印度西海岸。
C、哥倫布及航海成就
。1)時間:1492年8月。
(2)資助國:西班牙。
(3)路線及成就:從西班牙出發(fā),開始橫渡大西洋。10月到達巴哈馬群島的圣薩爾瓦多島。后來,他們又“發(fā)現(xiàn)”了古巴和海地等。接下來的10年間,哥倫布先后三次西航。
D、麥哲倫船隊及航海成就
(1)背景:
哥倫布并沒有給西班牙帶來預想中的財富,但是向西航行尋找達到亞洲航線的夢想依然激勵著歐洲人繼續(xù)探險。
。2)時間:1519——1522、
。3)資助國:西班牙。
。4)路線:從西班牙出發(fā)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歐洲。實現(xiàn)全球航行。
。5)意義: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創(chuàng)舉,麥哲倫成為第一位橫渡太平洋的歐洲人,他的船隊第一次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
5、四位航海家航海順序: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
三、新航路開辟的意義
。1)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yè)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
(2)歐洲和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yè)聯(lián)系,往來日益密切。
(3)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
第16課早期殖民掠奪
一、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殖民掠奪
1、殖民掠奪的背景(目的):拓展市場,推銷產品,尋找原料。
2、時間:新航路開辟后。
3、最早進行殖民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4、葡萄牙的殖民活動:
。1)殖民地分布情況:
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據(jù)點,如巴西、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
(2)貿易方式:
以殖民據(jù)點為基地在當?shù)剡M行劫掠式的貿易。
5、西班牙的殖民活動:
。1)16世紀,西班牙擁有“無敵艦隊”。在美洲建立起一個殖民大帝國。
。2)使用武力強迫印第安人無償開采金銀礦,還在當?shù)亻_發(fā)種植園,強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為奴隸在種植園里勞作。
二、英國的殖民擴張
1、擴張的背景:
16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英國的手工業(yè)尤其毛紡織業(yè)迅速發(fā)展,促使其開拓海外市場。英國位于海上貿易航道的要沖,只有打破西班牙的海上霸權才能向海外發(fā)展。
2、擴張的開始:
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逐漸成為海上霸主,開始在海外擴張殖民地。
3、殖民活動:
17世紀,英國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英國殖民者在北美建立大種植園,生產英國工業(yè)所需要的棉花、煙草、藍靛、糖等原材料。英國殖民者也從事販賣非洲黑奴的活動。
4、罪惡的三角貿易:
(1)目的: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英國殖民者也從事販賣非洲黑奴的活動。
。2)路線:
出程:商船從英國港口出發(fā),滿載火器、機械制品和酒等運往非洲傾銷;
中程:在非洲擄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賣給當?shù)氐姆N植園主獲利;
歸程:在美洲購進殖民地盛產的蔗糖、煙草等產品返回英國。
這個航程的路線呈三角形,故被稱為“三角貿易”。
。3)影響:為英國帶來了巨額利潤,對非洲人的摧殘和對非洲社會經濟的破壞卻是不可估量的。
三、荷蘭、法國、英國殖民爭霸1、荷蘭法國的殖民擴張情況:
。1)荷蘭的殖民地:
一度控制波羅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貿易,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17世紀,奪取了爪哇島、馬六甲、錫蘭和中國的臺灣;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法國的殖民擴張:
17世紀下半葉,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亞洲建立了法屬殖民地。
2、英國與荷蘭、法國的爭霸戰(zhàn)爭:
。1)目的:爭奪美洲、亞洲、非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場。
。2)時間:從17世紀下半葉起。
。3)結果:最終戰(zhàn)勝荷蘭和法國,奪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詡“日不落帝國”。
3、殖民掠奪的影響:
(1)歐洲殖民國家掠奪殖民地的財富,客觀上有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
。2)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
但也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3)在此期間,歐洲文化傳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十八課 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
1、明朝后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1661年鄭成功率兵進入臺灣,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臺灣設置府縣,加強管理。
2、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lián)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3、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建城堡?滴醯勖钋遘娝懖⑦M,擊斃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沙俄軍隊被迫投降。
4、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xié)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的領土。
第20課 人類邁入“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1、時間:19世紀70年代——20世紀40年代
2、主要標志:電力和內燃機的廣泛使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促進了電力、石油的利用)
3、領先于世界的國家:美國和德國
4、主要發(fā)明:
。1)新電器:燈泡(美國發(fā)明大王愛迪生發(fā)明),電動機等。
(2)新機器:內燃機(卡爾·本茨發(fā)明)、電動機。
(3)新通訊:有線電話、無線電報。
。4)新交通工具:電車、汽車(汽車之父——卡爾·本茨發(fā)明),飛機(美國萊特兄弟發(fā)明)。
5、影響:
。1)經濟: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各國發(fā)展不平衡。
。2)政治:壟斷組織出現(xiàn),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
(3)外交(國際關系):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爭霸斗爭愈演愈烈,矛盾激化,最終導致一戰(zhàn)的爆發(fā)。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1、根本原因: 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
2、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
3、爆發(fā)標志: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zhàn),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
4、交戰(zhàn)雙方:同盟國集團和協(xié)約國集團
5、重要戰(zhàn)役:1916年 凡爾登戰(zhàn)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6、戰(zhàn)爭的結束:1918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大戰(zhàn)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宣告結束。
7、大戰(zhàn)的影響:
。1)給交戰(zhàn)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大戰(zhàn)涉及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5億人口。
。2)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
8、啟示:要珍愛和平,遠離戰(zhàn)爭,戰(zhàn)爭悲劇不能重演。
9、一戰(zhàn)的性質: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zhàn)爭。
第二十一課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1、衣:改革開放后,人們的衣著豐富多彩,服飾成了顯示人們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2、食:改革開放以后,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yǎng)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wèi)生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野菜、粗糧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3、。喝司幼∶娣e擴大了,室內裝修和居住環(huán)境也有了明顯的改善。1995年,國家在城鎮(zhèn)啟動了“安居工程”。
4、行: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出行乘飛機,私人汽車越來越多。
5、就業(yè):自主擇業(yè)、持證上崗、就業(yè)培訓、公開招聘。
6、社會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醫(yī)療保險制度改革。
7、衣食住行等變化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經濟得到發(fā)展。
【歷史中考必考知識內容歸納】相關文章:
中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歸納06-13
人教版中考歷史必備知識歸納06-18
廣西中考歷史知識要點歸納06-08
2024中考物理必考知識點歸納06-08
中考歷史世界歷史知識點歸納06-14
中考歷史重要知識點歸納匯總06-19
中考物理必考公式的整理歸納06-08
初中歷史中考必考知識點總結08-13
小學英語必考知識點歸納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