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考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
歷史中考是有一點難度的,初中的學生在備考的時候需要一個詳細的復習計劃,將每一個知識點都理解明白并且記牢固。下面是百分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河南省中考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用!
河南省中考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 篇1
一、英國的工業(yè)革命、交通運輸?shù)淖兏铩⒐I(yè)革命的影響
1、前提: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確立。條件:雄厚的資本,充足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和原料,廣闊的市場。開始的時間:18世紀60年代,最早出現(xiàn)于棉紡織業(yè),珍妮紡紗機的發(fā)明和使用,標志著工業(yè)革命首先在英國發(fā)生。
2、過程:紡織業(yè)三種機器:珍妮紡紗機(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螺機和水力織布機。
工業(yè)革命的標志:1769年,瓦特制成了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1785年,改良蒸汽機開始作紡織的動力機;蒸汽機的廣泛應用,促進了機器制造、冶金、采礦等一系列工業(yè)部門的技術革命;19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工場手工業(yè)基本上被大機器生產所取代。交通運輸?shù)淖兏铮?807年,美國人富爾頓制造了第一艘汽船“克萊蒙”號。1825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fā)明了火車機車。輪船和火車的發(fā)明促進了陸上運輸業(yè)和水上運輸業(yè)的飛躍發(fā)展,是世界交通運輸進入了“汽輪時代”和“鐵路時代”
3、影響:工業(yè)革命是生產技術上劃時代的變革,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直接導致了工廠企業(yè)形式的出現(xiàn)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促進了城市的興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長。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yè)革命后成了強大的工業(yè)國。
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開始時間:19世紀下半葉;原因: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主要發(fā)明:1831年,法拉第發(fā)現(xiàn)了電磁感應現(xiàn)象并提出電磁學理論。
(1)電訊技術:貝爾(英)電話1876年;馬可尼(意)無線電報19世紀90年代
(2)內燃機:戴姆勒(德)汽油機1883年;狄賽爾(德)柴油機1892年
(3)交通工具的革新:卡爾·本茨(德)制成第一輛汽車1885年;
福特(美)制成第一輛四輪汽車1896年;
萊特兄弟(美)制成飛機1903年。
三、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①經濟條件—工業(yè)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fā)展;
、诘於怂枷牖A—空想社會主義理論;
③階級條件—歐洲工人運動的興起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理論研究同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聯(lián)系在一起,吸收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德意志的古典哲學和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科學社會主義。
2、產生:馬克思、恩格斯受國際無產階級的革命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委托,為同盟起草綱領,這就是1848年2月發(fā)表的《共產黨宣言》,它的發(fā)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即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3、意義:《共產黨宣言》是國際無產階級的第一個戰(zhàn)斗綱領,從此無產階級有了自已強大的思想武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河南省中考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 篇2
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時間:1917年3月
2.結果:推翻了沙皇專制統(tǒng)治。
3.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臨時政府對內鎮(zhèn)壓革命,對外繼續(xù)進行一戰(zhàn)。
2.領導人及地點:列寧,彼得格勒。
3.經過:彼得格勒起義勝利,建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蘇維埃政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
4.性質: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5.政權鞏固:粉碎了外國武裝干涉、國內反革命叛亂,取得了國內戰(zhàn)爭的勝利。
6.意義:
、攀侨祟悮v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
、瞥林卮驌袅说蹏髁x的統(tǒng)治。
、峭苿恿藝H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7.鞏固政權:經過三年國內戰(zhàn)爭,1920年蘇俄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叛亂,取得了國內戰(zhàn)爭的勝利,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勝的無產階級政權。此后,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
8.對中國的影響:十月革命后,中國的新文化運動開始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新經濟政策
1.背景:
⑴國內戰(zhàn)爭結束,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經濟。
⑵農民對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強烈不滿。
2.時間:1921年
3.領導人:列寧
4.內容: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fā)展商品經濟。
5.作用: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鞏固了政權。
6.評價:是列寧從俄國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典范。
二、蘇聯(lián)成立
1.時間:1922年底
2.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
3.最初的四個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lián)邦、外高加索聯(lián)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4.擴大:后來擴大到15個加盟共和國。
5.解體:1991年底。
三、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
1.領導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實施兩個五年計劃,使蘇聯(lián)由傳統(tǒng)的農業(yè)國變成強盛的工業(yè)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
3.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農業(yè)集體化的基本實現(xiàn)。
4.斯大林模式(又叫蘇聯(lián)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1)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lián)新憲法頒布(蘇聯(lián)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標志)
(2)評價:在一定歷史階段里發(fā)揮過積極作用,但具有嚴重弊端,對蘇聯(lián)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一、巴黎和會
1.時間: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締結和約,建立戰(zhàn)后世界新秩序。
3.操縱會議的三巨頭: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
4.結果:簽訂《凡爾賽和約》(對德條約)
⑴時間:1919年6月
⑵內容:對德國的領土、軍事、政治、賠款、殖民地等問題做出了規(guī)定。
5.意義:《凡爾賽和約》與對奧、匈、土、保和約一起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tǒng)治的新秩序。
6.實質:帝國主義國家的分贓會議(或戰(zhàn)勝的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會議)。
二、華盛頓會議
1.時間: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西方的關系,他們在東亞、太平洋地區(qū)的矛盾依然尖銳,日美矛盾尤為激烈。
3.主導國:美、英、日
4.簽訂的主要條約——《九國公約》
、艜r間:1922年
、苾热荩盒Q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的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
(3)影響: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zhí)峁┝藯l件。使中國重新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形成: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
2.實質:一戰(zhàn)后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
3.評價: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tǒng)治的新秩序;華盛頓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qū)的統(tǒng)治秩序。它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河南省中考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 篇3
亞非大河文明
(一)古代埃及:
1、“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羅河流域。
(1)尼羅河定期泛濫,促進灌溉農業(yè)的發(fā)展。
(2)按照尼羅河水的漲落和農作物的生長規(guī)律,埃及人發(fā)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太陽歷。
(3)尼羅河水流平緩,是一條寶貴而又可靠的交通運輸線,促進了尼羅河流域的統(tǒng)一。
2、發(fā)展歷史:
(1)公元前3500年前后,尼羅河沿岸出現(xiàn)幾十個小國,標志著尼羅河流域進入了文明時代。
(2)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統(tǒng)一的埃及國家。
(3)公元前15世紀,埃及國力強盛,對外擴張,開疆拓土,成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帝國。
(4)公元前6世紀,古代埃及被波斯所滅。
(5)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古代埃及人與阿拉伯人逐漸融合。
3、政治制度:君主專制制度。
(1)古代埃及國王稱為“法老”,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獨攬國家行政大權,主宰國家經濟,控制國家軍隊和司法。
(2)為了使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神圣化,法老自詡為“太陽神之子”。還動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為自己修建了宏大的陵墓——金字塔。
4、文化成就:
(1)建筑: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俳鹱炙木艹潭润w現(xiàn)了古代埃及高超的科技水平。
、诮鹱炙母呔䥽荔w現(xiàn)了古代埃及王權的神圣權威。
、劢鹱炙鳛榉ɡ系牧昴狗从沉斯糯<暗淖诮绦叛觯础办`魂不死”。
、艹晒M織修建金字塔反映了古代埃及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先進的組織水平。
(2)文字: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它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一種與事物形狀相似的文字,并有一定的讀音。
(3)天文歷法: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太陽歷。把一年劃分為“泛濫季”、“播種季”、“收獲季”3個季節(jié),每季4個月,每月30天,歲末加上5天宗教節(jié)日,一年365天,與回歸年的天數(shù)僅有1/4天誤差。后來的羅馬歷法和我們今天通用的公歷,都源于此。
(4)醫(yī)學:在制作“木乃伊”的過程中,初步知道了“解剖學”的知識,懂得了“血液循環(huán)與心臟跳動的關系”,掌握了高超的“防腐技術”。并開始“分科治病”。
(二)古代西亞國家:
1、“新月沃地”:亞洲西部,有一條狹長地帶,形似一彎新月,故稱“新月沃地”。
(1)河流:沃地東部為“兩河流域”,即底格里斯河、幼發(fā)拉底河。這一地區(qū)干旱少雨,河水流量不穩(wěn)定,兩河沿岸農業(yè)更多依靠人工修建的灌溉系統(tǒng)。
(2)居民:
、賰珊恿饔虻木用瘢禾K美爾人(他們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統(tǒng)一了兩河流域,發(fā)明了楔形文字);
②沃地西部:希伯來人(居住在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一帶,曾建立希伯來王國,后來分裂為以色列和猶太王國。他們是猶太人的祖先。)腓尼基人(大致生活在今天黎巴嫩一帶,建立過一些古代小國,造船業(yè)、航海業(yè)和商業(yè)很發(fā)達,發(fā)明和傳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
(3)城市:巴比倫;烏爾;烏魯克。
2、發(fā)展歷史:
(1)約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南部出現(xiàn)小國,標志著兩河流域進入了文明時代。
(2)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統(tǒng)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
3、文化成就:
(1)法律:《漢謨拉比法典》
①歷史地位:世界上迄今發(fā)現(xiàn)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②制定目的:為了維持統(tǒng)治。(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壑饕獌热荩簢栏褚(guī)定了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關系;規(guī)定如何處理自由民內部的矛盾和沖突。
、苤匾绊懀罕容^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的社會階級狀況,即奴隸主是統(tǒng)治階級,自由民和奴隸是被統(tǒng)治階級。
⑤法典被刻在一塊巨大的石柱上,石柱上部的浮雕描繪的是太陽神正把象征國王權力的權標授予漢謨拉比。這一畫面表達了“君權神授”的思想。
、奘褂玫奈淖质切ㄐ挝淖。
、叻ǖ渲小耙匝圻眼,以牙還牙”等規(guī)定體現(xiàn)了“殘忍與不平等”,與現(xiàn)代法律所包含的“平等和人道主義精神”有本質的不同。
(2)天文歷法:根據(jù)月亮圓缺變化規(guī)律,編制了“太陰歷”;規(guī)定了“七天一星期的制度”。
(3)建筑:空中花園。
(4)文字:
①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用小尖棒在泥版上壓出字跡,筆道近似楔子的形狀,發(fā)明了“楔形文字”,有力推動了西亞文化的發(fā)展。
、陔枘峄税l(fā)明和傳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形成了22個字母,為以后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古代希臘人在這些字母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希臘字母,羅馬人又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傳最廣和最通用的字母
河南省中考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 篇4
一、隋唐
1、581年,楊堅(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統(tǒng)一全國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jù)局面。隋文帝實行了改革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制。
2、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分為三點四段即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熟記P2,隋運河圖)。隋、元兩朝大運河的南北起點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陽為中心,元朝南糧北運比隋朝更有優(yōu)勢的理由:新開了兩段運河,運河從杭州直達北京(大都),還開辟了暢通的海道。
3、618年,李淵(唐高祖)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隋朝時李春主持修趙州橋,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石拱橋。
4、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統(tǒng)治時出現(xiàn)“貞觀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統(tǒng)治時,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29年)。
6、曲轅犁和筒車的出現(xiàn),表明唐朝農業(yè)生產工具有了很大改進。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這種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現(xiàn)于唐朝。
7、唐朝疆域,東到大海,西達咸海,東北至外興安嶺以北和庫頁島,南及南海。
8、唐太宗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擁護被北方各族稱為“天可汗”。
9、回紇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六詔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護送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成親。他們?yōu)榇龠M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拉薩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時,把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進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關系。
11、中日交往歷史悠久,早在漢朝時就有往來。唐朝時,中日往來頻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唐朝時期東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和尚(他6次東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3、755年,唐朝節(jié)度使安祿山發(fā)動叛亂,后來,其部將史思明繼續(xù)進行叛亂,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危害:使北方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14、隋唐時期,最杰出的醫(yī)藥學家是孫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對我國的醫(yī)藥學發(fā)展影響巨大。后人尊稱孫思邈為“藥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稱為“詩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難》和《望廬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別》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長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柳公權、顏真卿;著名的畫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閻立本、吳道子,其中的吳道子被后人尊為“畫圣”,代表作為《天王送子圖》
二、五代、遼、宋、夏、金等政權
1、唐朝滅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區(qū)先后出現(xiàn)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總稱五代。
2、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定都開封。
3、916年,契丹國首領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各部,在上京稱帝,建立契丹國后,契丹改國號為遼;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國西北地區(qū)由黨項族建立并定都興慶的政權);
4、1115,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定都會寧。1127年,金滅亡北宋;1127年,趙構建立南宋,定都臨安。
5、訂立“澶淵之盟”的雙方是遼與宋
6、南宋的抗金名將有岳飛和韓世忠等,岳飛于1140年在郾城之戰(zhàn)中大敗金兵。
7、北宋時發(fā)明了插秧農具“秧馬”;還出現(xiàn)了牛轉翻車;政府把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廣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時,農業(yè)生產技術進步,太湖流域一帶的水稻產量很高,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8、北宋的開封和南宋的臨安都有夜市、曉市,還出現(xiàn)了娛樂場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三、元朝
1、1206年,蒙古貴族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為政治中心、聞名世界的商業(yè)中心);
2、我國古代史上,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第一個全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個是清朝。
3、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tǒng)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管轄吐蕃(西藏地區(qū)),使西藏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區(qū)域。
4、元朝還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最早將臺灣納入其行政管轄范圍,表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并經常巡視各省或出使外國,元朝對外貿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河南省中考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 篇5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云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并使統(tǒng)治穩(wěn)定下來。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fā)現(xiàn)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2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xiāng)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fā)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zhàn)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制取代。秦時實行中央集權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tǒng)治機構。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機構:中央實行一省制:元朝廢除三省,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qū);地方實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三、春秋戰(zhàn)國(東周)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zhàn)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zhàn)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后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zhàn)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zhàn)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zhàn)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現(xiàn)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zhàn)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饑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鐘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fā)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zhàn)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并戰(zhàn)爭。
10、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zhàn)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xiàn)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杰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zhàn)國時杰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zhàn)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四、秦漢時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秦,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割據(jù)局面。(書P44秦始皇像)。
2、秦朝規(guī)定全國規(guī)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國統(tǒng)一使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秦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寧。
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在大澤鄉(xiāng)爆發(fā),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5、西漢初年漢高祖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文帝與景帝兩代,繼續(xù)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重視發(fā)展農業(yè),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jié)儉,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fā)展迅速,出現(xiàn)文景之治的局面。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實行,促進了西漢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6、漢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促成大一統(tǒng)局面的出現(xiàn)。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學者是西漢時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定都于洛陽。劉秀在位時,政局漸趨穩(wěn)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國力日益強盛,史稱為“光武中興”。
9、西漢時的播種工具是耬車;東漢時出現(xiàn)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車;杜詩發(fā)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內冶鐵,比歐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統(tǒng)一的
河南省中考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 篇6
原始的農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時間生產工具房子畜牧手工業(yè)。
河姆渡居民長江流域約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欄式家畜紡織陶器。
半坡居民黃河流域約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頭半地穴式豬狗紡織彩陶。
1、我國較早種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國較早種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
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莊稼,主要糧食作物是粟。
河南省中考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 篇7
1、收復新疆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边@首詩歌頌揚了19世紀70年代中期,欽差大臣左宗棠率領湖南戰(zhàn)士收復新疆,治理邊疆的偉大業(yè)績。1、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是我國西北的門戶。
2、新疆危機:
<1>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為汗。
3、“海防”與“塞防”之爭:
李鴻章主張放棄西北塞防,保東南海防;
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東邊倒卻西邊”,主張“海防”與“塞防”并重,力主收復新疆。
4、左宗棠收復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趹(zhàn)略方針“先北后南,緩進急戰(zhàn)”。
③1878年,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qū)。19世紀80年代,通過外交努力,中俄簽訂《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但是損失了中國西部的一塊土地和大量賠款。
5、歷史意義:
鞏固了祖國的西北塞防,捍衛(wèi)了祖國的領土和主權。
6、評價左宗棠:
。ㄒ娬n本第15頁自由閱讀卡,見課本13頁畫像。)
左宗棠是湘軍的重要將領,后做了清朝的封疆大吏,他和李鴻章都是洋務派的重要人物,但是左宗棠與李鴻章在對待外國侵略的態(tài)度是有很大不同,左宗棠對外國侵略勢力主張抵御,是抵抗派的著名將領,左宗棠認為新疆乃西北屏障,新疆一失,必禍及內地,因此,他堅決主張出兵新疆,驅逐外患,收復失地,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
河南省中考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 篇8
1、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589年,隋朝滅掉陳統(tǒng)一南北。
3、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5、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溝通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6、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7、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8、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9、唐太宗重視發(fā)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注重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他任命富于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為著名的諫臣
10、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fā)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tǒng)治為“貞觀之治”。
11、唐朝出現(xiàn)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12、由武則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業(yè)在唐朝有重要發(fā)展,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14、唐朝時期,全國的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
15、長安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區(qū),市為繁榮的商業(yè)區(qū)。
16、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統(tǒng)治時期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始于隋文帝時。
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19、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最為重要。
20、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則天。
河南省中考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 篇9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出現(xiàn)在西漢早期。
2.東漢改進造紙術的重要歷史人物是蔡倫。意義: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造紙術的發(fā)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3.東漢時期的張衡制造的地動儀。作用:測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4.東漢華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醫(yī)學史上的創(chuàng)舉。主要著作《五禽戲》。
5.東漢末年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書中闡述中醫(yī)理論和治病原則。他醫(yī)德高尚,醫(yī)術高明,后世尊稱他為“醫(yī)圣”。
河南省中考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 篇10
一、奴隸社會的發(fā)展史:
1、夏(統(tǒng)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前21世紀—前16世紀)
2、商(奴隸制社會的發(fā)展時期)(前16世紀—前11世紀)
3、西周(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前11世紀—前8世紀即公元前771年)
4、東周(奴隸制社會的衰落時期)
(春秋時期(奴隸制社會的瓦解時期)(前770年—前476年)
(戰(zhàn)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會的歷史沿革:
1、秦漢時期(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會形成時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東漢)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分裂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公元220年魏國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4、五代十國時期(大分裂時期)
4、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shù)民族政權并立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
科舉制度的"弊"
1、學科結構看:以儒教思想為核心、為重點,實際上這等同讓一個民族"偏科"近千年。"科舉"偏文舍理,這一點是很明顯的。假如沒有科舉制度設置的獨木橋,或許中國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會一樣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終發(fā)展出豐富多彩的自然科學。導致了近代科學落后于西方。
2、考試內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和創(chuàng)造意識,選拔出來的多是死讀書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擴大了統(tǒng)治階級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和他們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進教育發(fā)展,社會重學風氣形成。
3、社會風尚:促成社會上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
4、制度建設上:考試選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對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時期,八股取士,被選舉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讀書人成了統(tǒng)治者的奴仆。
2、阻礙了近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學而優(yōu)則仕的人生觀和偏重社會科學,忽視自然科學的考試制度)
【河南省中考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中考物理重點知識點總結03-04
高考歷史重點知識點08-24
中考沖刺政治重點知識點總結03-30
中考生物重點知識點總結10-30
高二歷史重點知識點整理01-26
中考歷史必備知識點201611-11
益陽中考語文重點知識點01-12
中考數(shù)學重點知識點整理12-27
七年級重點歷史知識點總結06-22
初一歷史重點知識點總結:三國鼎立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