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課知識點的總結
清政府基于公行的對外貿易制度,是清政府閉關鎖國的主要內容。公行,亦稱官行。是鴉片戰(zhàn)爭前官方特許的經管對外貿易商人的同行組織,也是專辦外洋商船來廣州貿易的組織,具體經辦清政府的對外商的一切聯系事宜。成立于1720年,它既是中外商人聯系的中介,也是清政府與外商聯系的中介,既有商業(yè)職能又有外交政治職能。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訂立后分局相關約而撤銷。
1886年7月24日 中英簽訂《緬甸條款》
總理衙門大臣奕劻
1886年7月24日,中英簽訂《緬甸條款》,清政府被迫承認英國占領緬甸。
中法戰(zhàn)爭后,英國為了與法國在中國西南的勢力相抗衡,于1885年11月借口緬王罰款英木商公司案,出兵俘虜緬王錫保,次年元旦照會清政府,宣布上緬甸并入屬印度。剛簽訂《中法新約》不久的清政府自然不敢加以反對。7月24日總理衙門大臣奕劻與英國前署駐華公使歐格納在北京簽訂中英會議緬甸條款。共五款。
主要內容:一、英國允許緬甸每屆十年循例向清王朝進呈方物一次;二、清政府承認英國在緬甸取得的主權;三、中英兩國應派員勘定中緬邊界以及另立邊界通商事務專章;四、英同意暫緩派員由印入藏,但原則上規(guī)定了藏印邊界通商。然而事實上英國并沒有放棄對西藏的侵略,1888年3月就發(fā)動了武裝侵藏戰(zhàn)爭。
2012年合肥中考歷史點評
2012年安徽合肥中考已經結束。據了解,今年中考歷史試題沿襲了去年題型種類和題目數量。試卷總體上結構緊湊、圖文并茂,分量適中。
中考命題關注歷史周年大事已成規(guī)律,今年試題也不例外,但在形式上回避了直接以周年事件為主題來考查。既考查了如《南京條約》簽訂170周年等這樣的周年事件,也對從倫敦奧運角度聯系英國歷史以及希臘文明影響。例如,選擇題第6題讓學生分析表格“1952年和1957年我國主要工農產品產量”,實際是考查對1953年至1957年一五計劃成就這一小周年事件的考查。
此外,今年中考歷史試題還注重圖表分析、體現學科滲透。這一特點在試卷第1、4、6、10、16、17題中得以充分體現。特別是第10題體現了對時政、歷史、地理知識綜合性考查。
開放式探究,是當前中學歷史課改的發(fā)展方向。例如,第17題從“蒙哥馬利之問”為主題展開探究,考生必須將自己的`思維置于問題之中,多角度,多層次綜合思考分析問題,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和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特見解。
總體來看,此次歷史試卷在前面試題中,絕大多數關注平時教學中的基礎知識,但在材料解析與活動探究中,更多考查學生研讀材料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因此,預測今年中考學生高分段人數較去年略有減少。
1904年6月1日 膠濟鐵路通車
1898年,德國即建成青島火車站,但直到1904年,膠濟鐵路才竣工通車。1904年6月1日,青島至濟南的膠濟鐵路建成通車。
膠濟鐵路是由德國獨家修筑和經營的。1898年3月,德國借“巨野教案”,迫清政府簽訂條約,取得了膠濟鐵路的修造權。
1899年9月,膠濟鐵路在青島正式開工,向西修建。1901年4月1日,青島至膠州一段竣工通車。1902年6月1日又通至濰縣。1903年9月22日再通至周村。至本月1日,鐵路修至濟南,青島至濟南的干線以及張店至博山,淄川至洪山支線,全長共計440.7公里的鐵路全部建成通車。
此期間內,還建成了建筑面積1萬多平方米、工人400多名的四方機車廠。青島至濟南干線長394公里,共耗修建費5290余萬馬克。鐵路修筑過程中,所經之處,摧毀村莊,踐踏農田,挖掘墳墓,堵塞河道。瓦德西在給德皇的密報中稱:“筑路之事,漠視墳墓,以致有傷居民信仰情感!薄案詺W洲商人時常力謀損害華人,以圖自利!
1898年3月27日 清政府與沙俄簽訂《旅大租地條約》
1898年3月27日,清政府與沙俄簽訂《旅大租地條約》。1897年12月15日,沙俄借口協(xié)助中國抵抗德國強占膠州灣,派艦隊占領旅順。次年的3月27日,清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與俄國駐華代辦巴布羅福在北京簽訂此約。
主要內容:一、租借旅順口、大連灣,期限25年;二、俄國享有租借地內行政權;三、旅順軍港只許中俄使用,俄國可在租地內建造各種軍事設施;四、俄有修筑中東鐵路支線的特權。同年5月7日又在圣彼得堡簽訂《續(xù)訂旅大租地條約》六款,進一步確定俄國建筑及在租借地附近的獨占權。兩約的簽訂,使中國東北成為沙俄的勢力范圍。
1898年3月6日 《膠澳租界條約》簽訂
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與德國簽訂《膠澳租界條約》。1897年11月,德國借口兩名傳教士在山東巨野被殺,派軍艦占領膠州灣,然后逼迫清政府簽訂此項條約。
主要內容:一、德國租借膠州灣,期限99年;二、同意德國在山東修筑鐵路兩條,享有鐵路沿線30里內的開礦權;三、德國享有承辦山東各項工程的優(yōu)先權。這個條約使山東成為德國的勢力范圍。
1895年2月13日 李鴻章赴日議和
李鴻章
1895年2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赴日議和。
中日甲午戰(zhàn)爭在經歷平壤、黃海、旅順、東北等戰(zhàn)役,清軍連連潰敗以后,清政府求和心切,答應日方要求,派“一意主和”的李鴻章前往議和。3月14日,李鴻章及其子李經方,美國顧問科士達,離天津去日本,20日在日本馬關春帆樓與日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陸奧宗光開始談判。30日,雙方訂立停戰(zhàn)協(xié)定。4月17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歷史課知識點的總結】相關文章:
初三歷史課本知識點總結10-13
歷史課冷戰(zhàn)中的對峙的知識點07-17
歷史課程研修總結04-24
歷史課知識點總結: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06-17
歷史課程教學總結范文08-16
九年級歷史課人類的形成知識點整理06-20
初三歷史課程的教學總結12-01
2017初高中歷史課教學總結10-25
岳麓版高中歷史課本知識總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