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洲精品在线观看,窝窝影院午夜看片,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宅,午夜91,免费国产人成网站,ts在线视频,欧美激情在线一区

試題

自學考試《中國傳統(tǒng)道德》備考練習題及答案

時間:2025-03-06 15:43:32 林惜 試題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2024自學考試《中國傳統(tǒng)道德》備考練習題及答案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練習題,學習需要做題,是因為這樣一方面可以了解你對知識點的掌握,熟練掌握知識點!同時做題還可以鞏固你對知識點的運用!你所見過的習題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4自學考試《中國傳統(tǒng)道德》備考練習題及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4自學考試《中國傳統(tǒng)道德》備考練習題及答案

  自學考試《中國傳統(tǒng)道德》備考練習題及答案 1

  1、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主要內容

  (1)強調為民族、為整體、為國家的整體主義精神。

  (2)推崇仁愛原則,強調“推己及人”和人際和諧。

  (3)重視人倫關系,提倡人倫價值。

  (4)追求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

  (5)強調修養(yǎng)踐履,注重道德理論與道德實踐、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的統(tǒng)一。

  2、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基本特點

  (1)在道德價值導向上,維護血緣關系和宗法制度;

  (2)在道德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上,強調個體服從整體;

  (3)在道德價值的應用上,重視道德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融合;

  (4)在道德價值取向上,具有“重義輕利”、“貴義賤利”的傾向;

  (5)在道德情感上,缺乏強烈的宗教情感。

  3、學習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態(tài)度和方法

  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并非完美無缺,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因此,我們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對經過選擇而吸取的道德遺產,根據(jù)當前歷史進步的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根據(jù)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需要,根據(jù)千百年來人們在思想中所認同的人際關系的一些準則和規(guī)范,根據(jù)社會主義社會中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原則,予以加工和改造,從而拋棄其封建的,落后的、消極的方面,吸收其反映人民利益的、科學的、積極的方面。具體的講,對待中國傳統(tǒng)道德,我們應采取的基本態(tài)度是:批判繼承,棄糟取精,綜合創(chuàng)新,古為今用。

  第一,批判繼承是一個總的原則,說明我們的繼承是有批判、有選擇、有目的的,是要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原則和無產階級的利益來進行的。

  第二,棄糟取精是繼承傳統(tǒng)文化遺產、特別是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要求。

  第三,綜合創(chuàng)新是強調在汲取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思想的精華時,還要注意汲取全人類一切優(yōu)秀的道德成果,并加以比較和鑒別,作為自己的倫理道德的食糧和原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創(chuàng)造。

  第四,古為今用要批判地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以適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需要,從而對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能夠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4、簡要說明宋代朱熹對儒家倫理思想發(fā)展的貢獻

  (1)他承繼了程頤、程顥之理學,以弘揚儒家倫理為核心,整合了儒道佛三家倫理思想,完善和創(chuàng)立了理學體系;

  (2)他把“三綱五!币暈樘炖,主張修德之實在于“去人欲,存天理”;

  (3)他興書院、授理學,以理學化了的“四書”為教本,培養(yǎng)治國治世之才;

  (4)他為白鹿書院訂立的學規(guī)與教規(guī),影響后世教育700多年。他提出了“五教”與“四要”的教育思想,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

  所謂“五教”,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所謂“四要”,即為學、修身、處事、接物之要。

  為學之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處事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5、中國傳統(tǒng)道德思想(先秦—辛亥革命)

  6、“名教”(概念):儒者應名設教謂之“名教”,“名教”是指儒者提倡的以官長君臣之義為主來正名定分的禮教。

  7、“玄學”(概念):“玄學”是中國魏晉時期出現(xiàn)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晉玄學。玄學就其哲學范疇來講,可稱其為形而上學,“形而上”簡單來說既是抽象出來的意思,玄學也是對一些抽象內容以生動的方式方法進行解說和發(fā)展。后來玄學的內涵被不斷擴充,不斷被后世方術家所充實。產生了包括山(修心養(yǎng)性、鍛煉身體的秘術)、醫(yī)、命、卜、相在內的五種體系。

  8、孔子的人品與性格特點

  第一、積極進取的精神。第二、中庸的風格。第三、求實的態(tài)度。第四、淡泊功利。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語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愿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

  1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雍也》,意思是:仁是什么呢?自己想站得住,同時也讓別人站得住;自己想事事行得通,同時也要使別人事事行得通。

  1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出自《周易》!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意思是: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應剛毅堅卓,發(fā)憤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譯為: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

  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本褪钦f,君子內心所見略同,但其外在表現(xiàn)未必都一樣,比如都為天下謀,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則教書育人,這種“不同”可以致“和”;小人雖然嗜好相同,但因為各爭私利,必然互起沖突,這種“同”反而導致了“不和”。

  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該如何相處,如何來看待不同的觀點。世間萬物都有他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人和人的想法也不會完全一樣。正是這些不同的事物或想法相互碰撞,相互切磋,從而才能產生出新的靈感,新的火花,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才會不斷的向前邁進,向前發(fā)展……

  13、中庸(概念):中庸作為一種思想態(tài)度思想方法與處世原則,是孔子所推崇的一種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含義是“執(zhí)兩用中”,即中庸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最佳狀態(tài)。

  14、志道(概念):立志就是“志道”,即要樹立遠大的道德理想目標,這個理想目標就是“志道”。

  15、禮讓(概念):禮讓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既重要而又廣為人的規(guī)范,是要求人們在各種不同的人際交往關系中要有恭敬,謙讓的精神和行為,以提高個人道德素質,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順暢。

  16、“君子不器”(概念):君子學習不是為了成什么器,而是為了完善自己。

  17、“忠恕”(概念):所謂“忠”即是盡己,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就他人。所謂“恕”,則是原諒,寬囿他人。

  18、內圣外王(概念):由道家提出后來成為儒家的人生理想,“內圣”指塑造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境界,“外王”即在人生過程中充分展示善良本性,達到至善。

  19、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內容

  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了具有完整體系的政治理論“仁政”學說。孟子的這一思想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多方面,他提倡“王道”、“仁政”,其出發(fā)點和目的在于“王天下”、“得天下”:第一,人人有田宅;第二,爭取民心; 第三,尊賢重士;第四,施行教化。第五,性善論。

  20、孟子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孟子對“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描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笔紫,“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氣節(jié),決不無原則地服從,應立足于仁義禮智,只向真理和正義低頭;其次,“大丈夫”還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氣”。孟子同孔子一樣,其施教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治人”的“君子”。他在“性善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培養(yǎng)“大丈夫”的方法與內容,主要的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持志養(yǎng)氣。人的精神境界是靠“養(yǎng)”出來的,是靠一件件平常的善言善行積累起來的。

  (2)存心養(yǎng)性。孟子認為,要真正做到寡欲,就必須發(fā)揮人的“大體”即理性思維的作用。

  (3)動心忍性。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非常重視磨煉意志。孟子認為,一個“大丈夫”應當經過磨煉具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為了道義,為了信仰,在必要的時候應當能“舍生取義”。

  (4)反求諸己。在人與人的關系方面,孟子認為凡事須嚴于律己,時時反思,對任何得不到預期效果的行為,都應當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5)知恥改過。孟子知恥才能改過遷善。知恥是內在的心理活動,改過遷善則是知恥的外在表現(xiàn)。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個‘老’字是動詞‘贍養(yǎng)’、‘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老’字是名詞‘老人’、‘長輩’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個‘幼’字是動詞‘撫養(yǎng)’、‘教育’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幼’字是名詞‘子女’、‘小輩’的意思;兩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整句話的意思是“在贍養(yǎng)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yǎng)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會時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边@與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2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這句話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xiàn)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23、荀子的人性論觀點

  (1)荀子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論截然相反的“性惡”論的觀點。

  (2)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質樸的一種自然屬性。表現(xiàn)為“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

  (3)人性的“善”則是后天人為(即“偽”)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吧啤笔呛筇飙h(huán)境和教化學習的結果,“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謂之偽”。先天賦予的“性”和后天學事的“偽”是一對矛盾,要解決矛盾通過“化性起偽”,就是通過學、事而改變“性”。“性”和“偽”是對立統(tǒng)一的,“無性則偽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偽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4)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有極大的區(qū)別,但就通過所謂的“圣王之教”來教育感化民眾這一目的而言,他們又是一致的。

  24、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這句話表達了董仲舒的義利觀!罢湔x”與“明其道”都是指義的要求,特別指公利!爸\其利”和“計其功”則指的是利,多為私利,表達了董仲舒重公利而輕私利的思想。

  25、“吾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其中,“慈”是寬容一切人,不與人斗氣;“儉”是不與人爭財奪利;“不敢為天下先”是處處讓人,不與人爭權、爭名、爭勢。此三寶,乃老子接人處己的妙道,即不與人爭。

  26、老子、莊子的人性論觀點

  (1)老子主張人性是超善惡的。老子認為人性來自于“道”,在未加雕琢之前是至善至美的。他認為初生嬰兒的人性才是人之本性,是至美的,是無所謂善惡的,是超乎世俗的,隨著嬰兒的長大,現(xiàn)實的人性即有了善惡,因此主張返樸歸真,“復歸于嬰兒”,

  (2)莊子認為人性來自于天道,是命定的,其最本質的特性就是質樸自然,他特別強調人的自由本性!吧^性,率性而為”,這才是人生的最佳狀態(tài)。

  26、試述道家無為而治的理論。

  道家認為,天道是無為的,所以人道即治世之道也應該是無為的。

  老子所描繪的“小國寡民”的時代是“至治”的時代,是“至德之世”。在老子看來,儒家所極力標榜的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等盛世并不是進化的歷史,而是從“至德之世”墮落下來的歷史。

  莊子則指出,圣人只不過是借“仁義”之名而行“竊國”之實的“假仁假義”罷了,他說:“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意思是說你們的仁義道德不過是竊國大盜手中的工具而己,因而他大聲疾呼“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當然,從歷史上看,道家的后學們并沒有拘泥于老莊的“無為而治”,他們在歷史變遷中對老莊學說不斷補充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政治有深刻影響的道家治世體系:“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27、法家治國的基本觀點

  韓非是我國先秦時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的依法治國的思想是戰(zhàn)國末年封建中央集權專制即將形成的形勢下提出來的,它的理論核心是通過加強君主專制,強化中央集權。韓非繼承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集法家之大成,構成了一個“以法為本”的法、術、勢相結合的完整的政治思想體系,為封建專制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

  其主要思想有:

  (1)實行法治。韓非認為要實現(xiàn)法治必須有幾個原則:第一、法要統(tǒng)一。第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執(zhí)法要嚴。

  (2)運用權術。韓非認為要實行法治,辦事、用人的方法藝術是很重要的。第一、君主要把自己打扮的高深莫測,使臣僚對自己可望而不可及。第二,君主要行無為之道,凡事藏而不露。第三,君主要千方百計地維護自己的獨尊地位。

  (3)保持權勢。在韓非看來,君主是凌駕于萬物之上的神明,君權又是不可侵犯的。第一,權勢為君主獨攬。第二,君主要利用一切手段防止臣民,控制臣民,組織情報網,了解危害君權的行為。第三,法、術、勢三者必須結合起來,這是鞏固君主專制的手段。

  29、“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

  有力氣就要幫人抗東西,有錢就要分給有需要的窮人,有見識就要傳播給別人。墨家所說的“兼愛”,不僅僅是內心的一種情感,還是一種實際的利人行為!凹病、“勉”、“勸”三字,體現(xiàn)了一種盡己為人的精神。

  30、墨子“兼愛”主張的主要內容

  首先,墨子主張的“兼愛”與孔子的“仁愛”是有明顯區(qū)別的。墨家的兼愛不分等差,不分親疏,不分先后,他們對儒家仁愛理論中那種分等差,分親疏,分厚薄,由近及遠的愛人之道持否定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這種愛人的理論正是造成天下人不相愛的根本原因所在。

  其次,墨子認為天下亂的原因在于人們自愛而不能相愛,虧人而利己。在墨子看來,人與人之間和社會之間的對立和沖突,來自人民的偏愛,當人們只知愛我而不知愛人的時候,當人們只知愛我之親兒不知愛人之親的時候,當人們只知愛我國而不知愛人國的時候,人們就會賊人之身,害人之親,寡人之家,侵人之國。在這里,墨子把矛頭直接指向了道家的貴己主義和儒家的仁愛主義。

  墨子認為,如果人們在思想上和感情上都消除了人我之別,把人身看成己身,把人親看成己親,把人家看成己家,把人國看成己國,全心全意去愛別人,別人就不會對自己施以相惡相賊,而會全心全意來報答我,如此一來,我雖不自愛,而天下人都來愛我,我不偏愛自己的親人,而天下人都來偏愛我的親人。那么,儒家提出的“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大同”盛世就會來到。

  第三,墨子所說的“兼愛”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利人實踐活動。墨子提出的口號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與此相適應,墨子還主張“除天下之大害”即努力制止國與國之間的攻伐,批評厚葬久葬及禮樂制度,提倡節(jié)用,薄斂、愛民,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

  第四,“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是“兼愛”的基本要求。墨子認為,兼愛之道是不論親疏、貧富、貴賤的,而只看是否遵從于義。一個人如果不義,即使是父兄也不應該放過,一個人如果為義,即使是路人,也要視之為父子兄弟。總之,對于墨家來說,不義的父便不是父,不義的親便不是親。這種人倫關系,與儒家的宗法制度和親親、尊尊的原則的完全對立的。

  第五,對于如何實行“兼愛”,墨子提出了三個方法:

  一是君主提倡。墨子認為,實行“兼愛”的關鍵在于君主提倡。

  二是社會中要有一部分先覺者身體力行。墨子認為,天下愈是自利者多,自己就愈是應當加倍實行“兼愛”之道。

  三是建立宗教,尊天信鬼。為了推行“兼愛”,墨家宣傳上帝鬼神不僅是存在的,而且還是“兼愛”,主持正義的。墨家指出,上帝鬼神十分明察,不論人們在何種地方做了壞事,鬼神都能夠發(fā)現(xiàn),上帝鬼神都能夠戰(zhàn)勝。如果人們施行“兼相愛,交相利”,上帝鬼神都能夠明察,并能夠“賞善罰暴”。

  在這里,墨子把正義的勝利寄希望于彼岸世界,這是其“兼愛”理論缺乏力量的表現(xiàn)。大家知道,墨子生活在私有制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代,人們在道德、情感、心理上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消滅自私,而“兼愛”學說卻要求人們滅除自私、公其身而愛人,這在理論上不過是一種空想。他在秦漢之后湮滅無聞,看來也是絕非偶然的。

  31、試述儒家人倫關系的主要內容

  儒家人倫關系的內容極其豐富多彩,涉及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1)夫妻關系:首先,關于夫婦倫理,傳統(tǒng)之禮規(guī)定了其婚姻的本質。其一,婚姻是為了聯(lián)結兩個家庭的利益。其二,婚姻是為了祭祀祖先。其三,婚姻是為了生子繼嗣。其次,同宗同姓的男女不能結婚。第三,男女不能自己做主結婚。

  在儒家尤其是孟子以前的儒家倫理學說中,還是比較講夫婦之間的愛和相互的倫理義務的。他們雖然也講婦對夫的順從,但遠不象法家那樣講得絕對。法家從商鞅開始,就傾向于把倫理法制化。秦統(tǒng)一中國后,秦始皇曾經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制禮活動,其禮法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行,多講夫權主義夫婦倫理

  (2)父子關系

  孔子關于孝的 六個方面的含義。第一,以敬養(yǎng)父母。第二,養(yǎng)父母不僅要敬,而且還要經常保持愉悅的顏色。第三,侍奉父母要無違于禮。第四,委婉地勸諫父母的過失。第五,善保己身,行正道,不犯刑律,不使父母擔驚受怕。第六,在父母去世之后,應繼承父母之志,紹述父母之事,不做背父母之道的不肖之子。

  孟子關于孝的含義:第一,父子之間要保持親情。第二,不以廉害親。第三,不以天下儉其親。第三,不以天下儉其親。第五,事父母之難在于“養(yǎng)志”。 第六,孝的最高境界在于繼志。

  (3)兄弟關系

  孔子提出“兄弟怡怡”。 孟子進一步發(fā)揮了孔子的這一思想,對長幼的倫理作了闡述和發(fā)揮。長幼倫理,是父子倫理和兄弟倫理的引申和在范圍上進一步的擴大。孟子關于長幼倫理的主要意思有三點。第一在鄉(xiāng)黨,以年長者為尊。第二,長幼相處,應該遵從于禮。第三,要把孝親敬兄之心推廣開來,施于整個天下,以實現(xiàn)整個人際關系的和睦。這些關于長幼之倫的禮儀規(guī)范,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倫理中尊老敬老的一貫精神,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文明,至今仍有繼承的價值。

  (4)君臣之倫

  孔子主要指出了君之所以為君的五個方面。其一,使臣以禮。其二尚賢使能。其三,寬待百姓。其四,公平無偏。其五,則天無為。關于臣之為臣的倫理,孔子也提出了四個方面:其一,以道事君。其二,以忠敬事君。其三,當君主有過失時,要敢干進行勸諫。其四,“以惠養(yǎng)民,以義使民”。 孟子在君臣倫理上的重要觀點是:在君主來說,其一,民為本,君為輕。其二,君臣有義。就是說為君者要遵守君的名分,為臣的要恪守臣的道義。如果君主不守其義,則臣就不必再向他盡臣下的義務了。

  (5)朋友之倫

  其一,與朋友相處,要保持忠信的原則。其二,朋友之間,要相互責善。其三,在物質方面盡自己之力來幫助朋友,患難與共。

  32、聯(lián)系實際,談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怎樣處理好義利關系?

  (1)市場經濟與仁義道德不能對立,應求統(tǒng)一。

  首先,市場經濟并非萬能。圍繞市場規(guī)則建立起來的精神世界,并不適合社會生活的每個方面。其次,經濟學的功利原則告示出經營者應與道德同行。再次,“市場需要道德的支持”。一個有效率的自由市場制度除了需要一個有效的產權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還需要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這個市場。

  (2)堅持“義利統(tǒng)一”的社會主義價值導向。第一,正視物質利益在社會進程中的基礎作用,充分尊重公民個人的合法利益。第二,把實現(xiàn)國家和人民利益作為最高價值目標,作為社會主義應有之義。第三,提倡在不同的利益追求發(fā)生矛盾時,作出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價值選擇,強調國家、人民、個人三者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3)唱好集體主義的主旋律。在全社會提倡“義利統(tǒng)一”的道德價值導向,必須處理好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互相聯(lián)系。

  33、比較分析儒、墨、道、法四家義利觀的得失,并論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應該如何處理義利關系?

  1、儒家的得失:

  儒家的貢獻:(1)儒家追求并弘揚仁義;

  (2)在義利觀上,儒家主張先義后利;

  (3)儒家主張私利服從公利;

  (4)儒家理想的社會秩序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際和諧。

  儒家在義利觀上的失誤:

  (1)看到了義和利的對立,沒有看到二者是一個統(tǒng)一體,其表現(xiàn)就是重義輕利,甚至是存義忘利、去利懷義。

  (2)在肯定和追求公利的同時,在理論上卻不言利,甚至在情感上恥于言利

  (3)在價值導向上,儒家強調義高于利的絕對價值,但把實現(xiàn)這一高尚的人生理想的希望寄托在貪婪而自私的地主階級及其王侯權貴身上,看不到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動力。

  墨家對先秦義利論的主要貢獻有以下幾點:

  (1)墨家看到了義利的統(tǒng)一,反對把二者割裂開來,即尚義又貴利。

  (2)墨家在價值導向上追求天下、國家、人民之大利、公利。

  墨家的缺陷在于

  (1)看到了義利之統(tǒng)一,卻忽視了其對立。

  (2)把義歸結為利,認為義即大利、公利。因而在認知方法上、思維方式上又有簡單化、絕對化的趨勢。

  (3)墨家義利論中還有一種狹隘的急功近利的思想。

  法家的得失:

  法家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對義利論的貢獻主要有:

  (1)現(xiàn)實精神;

  (2)明確區(qū)分了公利與私利;

  法家的義利論同樣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1)概念內涵上的簡單化,只承認公利中的地主階級的利益這一特殊形態(tài),抹殺了其它形態(tài)及其豐富內容,對私利也未提示其豐富的內涵。

  (2)公私關系上存在簡單化、絕對化的缺陷,他們只看到了對立,卻無視統(tǒng)一。

  (3)法家完全否認義的存在和功能。

  (4)把利看成是最高的、最根本的追求和價值。法家完全否認道德的存在和功能。

  (5)法家的義利觀在道德價值導向上幾乎一無可取。

  道家的得失:

  道家對先秦的義利論幾乎沒有什么貢獻,但在思維方式上,道家有其優(yōu)勢,道家認為義利二者是對立統(tǒng)一的,對立中有統(tǒng)一,統(tǒng)一中有對立。

  34、“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意思是:有人問孔子說:“用恩德回報別人的怨恨,怎么樣?”孔子說:“假如是這樣,那用什么往返報別人的恩德呢?應該用直率回報別人的怨恨,用恩德回報別人的恩德!

  35、儒家關于“父子之論”的主要內容

  孔子論父子關系:

  第一,敬養(yǎng)父母。

  第二,養(yǎng)父母不僅要敬,而且還要經常保持愉悅的顏色。

  第三,侍奉父母要無違于禮。

  第四,委婉地勸諫父母的過失。

  第五,善保己身,行正道。

  第六,在父母去世之后,應繼承父母之志,紹述父母之事,不做背父母之道的不肖之子。

  孟子論父子關系:

  第一,父子之間要保持親情。

  第二,不以廉害親。

  第三,不以天下儉其親。這是就親死行葬而言的。

  第四,終身傾慕、親依父母。這是就人的內在的情感而言的。

  第五,事父母之難在于“養(yǎng)志”。

  第六,孝的最高境界在于繼志。

  36、儒、墨、道、法關于人際關系和諧的基本理論和觀點

  1、儒家孔子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以愛人之心來諧調社會人際關系。

  2、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讓人民安居樂業(yè)。

  3、道家主張“無為”,有利于化合社會矛盾。

  4、法家主張“法治”有助于維護社會安定。

  37、列舉中國古代人性論方面有代表性的主要觀點

  先秦關于人性的爭論有性善論、性惡論、性無善惡論、性有善惡論、性善惡混雜論和人性三品論等。

  性善論的代表是孟子,認為“人之性善,猶水之就下也”;

  性惡論的代表是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性無善無惡論的代表是告子,“生之謂性,食色性也”,“人性之無分善惡也,猶水之無分東西也”;

  性有善有惡論的代表是世碩,認為人性有善與惡兩個方面的矛盾 ;

  性善惡混雜論的代表是楊雄,“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 ;

  性三品論的代表是董仲舒(人性分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和韓愈(人性分為上、中、下品人性)。

  38、中國傳統(tǒng)倫理中誠信觀的主要內容

  誠信,即誠實而有信用,這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倡導的為人處世的道德規(guī)范。作為一條道德規(guī)范,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有著重要地位。儒家尤重誠信,把其視為“進德修業(yè)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誠信要求人們誠善于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還有“朋友有信”,“人無信不立,政無信不威”等箴言講的都是誠信。其內容主要包括:

  (1)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認為,誠實守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礎,是最根本的道德。誠信是為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是從政、交友、做學問以及自我修身養(yǎng)性的根本道德規(guī)范。

  (2)“誠信”的道德觀念表現(xiàn)在人際交往和具體行動中,就應該誠實不欺,遵守諾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反對說大話,說空話,花言巧語,言行不一。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其他如 “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成語,都是對誠信價值的肯定及對其重要性的強調。

  (3)“誠”是真實無妄、專一不二的一種道德信念和主觀精神,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于己,誠于自己的本性。中國人講究為人要“誠實”,待人要“誠懇”,對事業(yè)要“忠誠”,正如《禮記中庸》所說:“不誠無物。”

  自學考試《中國傳統(tǒng)道德》備考練習題及答案 2

  1、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主要內容

  (1)強調為民族、為整體、為國家的整體主義精神。

  (2)推崇仁愛原則,強調“推己及人”和人際和諧。

  (3)重視人倫關系,提倡人倫價值。

  (4)追求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

  (5)強調修養(yǎng)踐履,注重道德理論與道德實踐、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的統(tǒng)一。

  2、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基本特點

  (1)在道德價值導向上,維護血緣關系和宗法制度;

  (2)在道德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上,強調個體服從整體;

  (3)在道德價值的應用上,重視道德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融合;

  (4)在道德價值取向上,具有“重義輕利”、“貴義賤利”的傾向;

  (5)在道德情感上,缺乏強烈的宗教情感。

  3、學習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態(tài)度和方法

  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并非完美無缺,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因此,我們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對經過選擇而吸取的道德遺產,根據(jù)當前歷史進步的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根據(jù)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需要,根據(jù)千百年來人們在思想中所認同的人際關系的一些準則和規(guī)范,根據(jù)社會主義社會中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原則,予以加工和改造,從而拋棄其封建的,落后的、消極的方面,吸收其反映人民利益的、科學的、積極的方面。具體的講,對待中國傳統(tǒng)道德,我們應采取的基本態(tài)度是:批判繼承,棄糟取精,綜合創(chuàng)新,古為今用。

  第一,批判繼承是一個總的原則,說明我們的繼承是有批判、有選擇、有目的.的,是要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原則和無產階級的利益來進行的。

  第二,棄糟取精是繼承傳統(tǒng)文化遺產、特別是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要求。

  第三,綜合創(chuàng)新是強調在汲取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思想的精華時,還要注意汲取全人類一切優(yōu)秀的道德成果,并加以比較和鑒別,作為自己的倫理道德的食糧和原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創(chuàng)造。

  第四,古為今用要批判地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以適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需要,從而對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能夠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4、簡要說明宋代朱熹對儒家倫理思想發(fā)展的貢獻

  (1)他承繼了程頤、程顥之理學,以弘揚儒家倫理為核心,整合了儒道佛三家倫理思想,完善和創(chuàng)立了理學體系;

  (2)他把“三綱五!币暈樘炖,主張修德之實在于“去人欲,存天理”;

  (3)他興書院、授理學,以理學化了的“四書”為教本,培養(yǎng)治國治世之才;

  (4)他為白鹿書院訂立的學規(guī)與教規(guī),影響后世教育700多年。他提出了“五教”與“四要”的教育思想,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

  所謂“五教”,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所謂“四要”,即為學、修身、處事、接物之要。

  為學之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處事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5、中國傳統(tǒng)道德思想(先秦—辛亥革命)

  6、“名教”(概念):儒者應名設教謂之“名教”,“名教”是指儒者提倡的以官長君臣之義為主來正名定分的禮教。

  7、“玄學”(概念):“玄學”是中國魏晉時期出現(xiàn)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晉玄學。玄學就其哲學范疇來講,可稱其為形而上學,“形而上”簡單來說既是抽象出來的意思,玄學也是對一些抽象內容以生動的方式方法進行解說和發(fā)展。后來玄學的內涵被不斷擴充,不斷被后世方術家所充實。產生了包括山(修心養(yǎng)性、鍛煉身體的秘術)、醫(yī)、命、卜、相在內的五種體系。

  8、孔子的人品與性格特點

  第一、積極進取的精神。第二、中庸的風格。第三、求實的態(tài)度第四、淡泊功利。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語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愿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

  1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雍也》,意思是:仁是什么呢?自己想站得住,同時也讓別人站得住;自己想事事行得通,同時也要使別人事事行得通。

  1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出自《周易》!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意思是: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應剛毅堅卓,發(fā)憤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譯為: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

  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本褪钦f,君子內心所見略同,但其外在表現(xiàn)未必都一樣,比如都為天下謀,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則教書育人,這種“不同”可以致“和”;小人雖然嗜好相同,但因為各爭私利,必然互起沖突,這種“同”反而導致了“不和”。

  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該如何相處,如何來看待不同的觀點。世間萬物都有他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人和人的想法也不會完全一樣。正是這些不同的事物或想法相互碰撞,相互切磋,從而才能產生出新的靈感,新的火花,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才會不斷的向前邁進,向前發(fā)展……

  13、中庸(概念):中庸作為一種思想態(tài)度思想方法與處世原則,是孔子所推崇的一種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含義是“執(zhí)兩用中”,即中庸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最佳狀態(tài)。

  14、志道(概念):立志就是“志道”,即要樹立遠大的道德理想目標,這個理想目標就是“志道”。

  15、禮讓(概念):禮讓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既重要而又廣為人的規(guī)范,是要求人們在各種不同的人際交往關系中要有恭敬,謙讓的精神和行為,以提高個人道德素質,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順暢。

  16、“君子不器”(概念):君子學習不是為了成什么器,而是為了完善自己。

  17、“忠恕”(概念):所謂“忠”即是盡己,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就他人。所謂“恕”,則是原諒,寬囿他人。

  18、內圣外王(概念):由道家提出后來成為儒家的人生理想,“內圣”指塑造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境界,“外王”即在人生過程中充分展示善良本性,達到至善。

  19、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內容

  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了具有完整體系的政治理論“仁政”學說。孟子的這一思想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多方面,他提倡“王道”、“仁政”,其出發(fā)點和目的在于“王天下”、“得天下”:第一,人人有田宅;第二,爭取民心; 第三,尊賢重士;第四,施行教化。第五,性善論。

  20、孟子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孟子對“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描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笔紫,“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氣節(jié),決不無原則地服從,應立足于仁義禮智,只向真理和正義低頭;其次,“大丈夫”還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氣”。孟子同孔子一樣,其施教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治人”的“君子”。他在“性善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培養(yǎng)“大丈夫”的方法與內容,主要的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持志養(yǎng)氣。人的精神境界是靠“養(yǎng)”出來的,是靠一件件平常的善言善行積累起來的。

  (2)存心養(yǎng)性。孟子認為,要真正做到寡欲,就必須發(fā)揮人的“大體”即理性思維的作用。

  (3)動心忍性。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非常重視磨煉意志。孟子認為,一個“大丈夫”應當經過磨煉具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為了道義,為了信仰,在必要的時候應當能“舍生取義”。

  (4)反求諸己。在人與人的關系方面,孟子認為凡事須嚴于律己,時時反思,對任何得不到預期效果的行為,都應當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5)知恥改過。孟子知恥才能改過遷善。知恥是內在的心理活動,改過遷善則是知恥的外在表現(xiàn)。

【自學考試《中國傳統(tǒng)道德》備考練習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2017自學考試《中國傳統(tǒng)道德》同步練習題09-05

2023自學考試《日語》備考練習題及答案08-10

2017自學考試《攝影基礎》備考練習題及答案10-22

2017自學考試《基礎日語》備考練習題及答案05-29

自學考試《現(xiàn)代漢語專題》備考練習題及答案07-31

2017自學考試《心理治療》備考練習題及答案06-20

2017自學考試《旅游法規(guī)》備考練習題「帶答案」08-24

2017自學考試《勞動經濟學》備考練習題及答案10-03

2017自學考試《現(xiàn)代語言學》備考練習題及答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