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茶文化的知識競賽試題(附答案)
引導語: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茶文化的知識競賽試題(附答案),歡迎參考!
1、我國古籍中,最早見有“茶”字的記載始于_A_。
A.《詩經》 B.《茶經》 C.《神農本草經》 D.《史記》
2、基本茶類可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_B_和黑茶六類。
A.花茶 B.黃茶 C.青茶 D.春茶
3、烏龍茶又稱青茶,屬半發(fā)酵茶。主產于福建、廣東和_C_。
A.廣西 B.江西 C.臺灣 D.海南
4、中國士大夫、文人畫家,以茶會友,以茶論文,以茶抒懷遣興,茶與墨早已結下了不解之緣!安枘阆恪钡牡涔逝c下列哪位文人有關?_D_
A.唐寅 B.趙孟頫 C.文征明 D.蘇軾
5、茶葉中含有大量豐富的維生素,所以飲茶有很好的明目作用,特別是_D_。
A.紅茶 B.花茶 C.黑茶 D.綠茶
6、飲茶可以延年益壽,解渴提神,下列選項中哪些不屬于飲茶的益處。_D_
A.防蛀牙 B.抗原子輻射 C.治壞血病 D.治療頸椎病
7、世界上第一部茶百科全書是_D_。
A.《詩經》 B.《本草綱目》C.《神農本草經》 D.《茶經》
8、我國五大名泉有中冷泉、趵突泉、惠山泉、虎跑泉和_A_。
A.觀音泉 B.玉泉 C.嶗山泉 D.谷簾泉
9、“字依壺傳,壺隨字貴“。文人_C_在紫砂壺上開創(chuàng)題刻后,一直流傳下來,后來紫砂藝人中出現了專門刻字的分工。
A.鄭板橋 B.任伯年 C.陳鴻壽 D.董其昌
10、“從來佳茗似佳人”是我國古代哪位著名詩人的名句?_C_
A.李白 B.杜甫 C.蘇軾 D.李清照
11、我國歷史上“不可一日無茶”的君主是_B_。
A.朱元璋 B.乾隆帝 C.李煜 D.康熙帝
12、茶樹屬于什么植物?_B_
A.單子葉植物 B.雙子葉植物 C.既是單子葉又是雙子葉植物
13、茶原產自哪里?_B_
A.浙江 B.云貴川地區(qū) C.北京 D.內蒙古
14、茶的故鄉(xiāng)——世界上最早利用和種植茶的國家是_D_。
A.日本 B.韓國 C.英國 D.中國
15、綠茶的制作步驟有幾個?_B_
A.2個 B.3個 C.4個 D.5個
16、紅茶屬于什么茶?_C_
A.不發(fā)酵茶 B.半發(fā)酵茶 C.完全發(fā)酵茶 D.微發(fā)酵茶
17、下列哪種茶不屬于綠茶?_D_
A.西湖龍井 B.南安石亭綠 C.眉茶 D.紅茶
18、下面哪種茶不屬于萎凋茶?_B_
A.白茶 B.黑茶 C.紅茶 D.海馬宮茶
19、斟茶時杯中茶湯應為幾分滿? _C_
A.5、6分滿 B.6、7分滿 C.7、8分滿 D.全滿
20、下面哪一個不是杯托類型?_D_
A.碗形 B.高腳形 C.盤形 D.烏龍茶
21、《茶經》的作者是_C_。
A.張又新 B.李時珍 C.陸羽 D.震鈞
22、蔡襄的著作是_A_。
A.《茶錄》 B.《煎茶水記》 C.《制茶新譜》 D.《大觀茶論》
23、下列哪個選項不屬于云南重要的產茶區(qū)?_A_
A.滇北 B.滇南 C.滇東 D.滇西
24、點茶是哪個朝代的飲茶方式?_B_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25、準媽媽不宜喝什么茶?_A_
A.綠茶 B.黑茶 C.黃茶 D. 紅茶
26、下列哪種茶的發(fā)酵程度最低? _A_
A.白茶 B.黑茶 C.紅茶 D.茉莉花茶
27、被尊稱為茶圣的是_A_。
A.陸羽 B.皎然 C.蘇軾 D.盧仝
28、中國古代文人常將茶比作哪一種情操的象征?_A_
A.清廉高潔 B.虛心好學 C.傲然正氣 D.堅貞不屈
29、《七碗茶詩》的作者是_D_。
A.陸游 B.蘇軾 C.白居易 D.盧仝
30、西湖龍井產于哪里?_A_
A.浙江 B.湖南 C.福建 D.云南
31、碧螺春的外形是_A_。
A.卷曲形 B.針形 C.直條形 D.花形
32、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思想是_A_。
A.和 B.靜 C.清 D.廉
33、生活中有一些被人們習慣稱為“茶”的茶類,應統稱為代茶類。下列哪
種茶不屬于代茶類?_D_
A.菊花 B.苦丁茶 C.苦蕎 D.茉莉銀針
34、茶具按功能可分為主茶具和輔助用品,以下屬于主茶具的一組是_D_。
A.茶壺、茶盤 B.茶船、茶盤 C.茶杯、茶盤 D.茶壺、茶蠱
35、“茶”字在以下哪個朝代才開始被廣泛使用?_B_
A.漢代 B.唐朝 C.元朝 D.南北朝
36、陸羽編著的《茶經》誕生于哪個朝代?_A_
A.唐朝 B.漢朝 C.元朝 D.明朝
37、普洱茶制作的步驟依次是_D_。
A.殺青、曬干、揉捻 B.揉捻、殺青、曬干
C.曬干、揉捻、曬青 D.殺青、揉捻、曬干
38、以下哪種茶是世界茶葉產量和消費量最大的茶類?_C_
A.綠茶 B.普洱茶 C.紅茶 D.鐵觀音
39、以下哪種茶自古以來一直被用作“藥茶”?_D_
A.紅茶 B.黑茶 C.綠茶 D.白茶
40、以下哪個茶區(qū)是我國最古老的茶區(qū)?_D_
A.華南茶區(qū) B.江南茶區(qū) C.江北茶區(qū) D.西南茶區(qū)
41、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都有飲茶習慣,其中酥油茶是( B )的飲茶習俗。
A、維吾爾族 B、藏族 C、蒙族 D、回族
42、我國發(fā)行的第一套茶文化郵票上的古茶樹是在( D )
A、四川省 B、福建省 C、廣東省 D、云南省
43、“安吉白茶”屬于哪一類茶?( B )
A、青茶 B、綠茶 C、紅茶 D、白茶
44、陸羽所著的《茶經》中,有專門關于泡茶用水的論述,書中認為最宜泡茶的水是 ( A )
A、泉水 B、井水 C、江水 D、河水
45、 紫砂壺起源于中國的哪個朝代:( B )A、宋朝 B、明朝 C、清朝
46、下列茶葉中,存放時間越長,品質越好的是:( C )
A、太平猴魁 B、六安瓜片 C、普洱茶
47、世界茶樹的原產地是( B )A、日本 B、中國 C、印度
48、清代出現( A )品飲藝術。
A.烏龍功夫茶 B.白族三道茶 C.寧紅太子茶 D.云南普洱茶
49、茶道精神是( C )的核心。
A.茶生產 B.茶交易 C.茶文化 D.茶藝術
50、雅志、敬客、行道是( A )的三個主要社會功能。
A.茶文化 B.竹文化 C.石文化 D.硯文化
51、茶樹性喜溫暖( B )通氣,通常氣溫在18攝氏度到25攝氏度之間最適宜生長。
A.干燥的環(huán)境 B.濕潤的環(huán)境 C.避光的環(huán)境 D.陰冷的環(huán)境
52、茶樹適宜在土質疏松,排水良好的( D )土壤中生長,以酸堿度PH值在4.5度到5.5度之間為佳。
A.中性 B.酸性 C.偏酸性 D.微酸性
53、最早記載茶為藥用的書籍是( A )。
A.《神農本草》 B.《大觀茶論》 C.《茶經》 D.《茶錄》
54、廣義茶文化的含義是( A )。
A. 茶葉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 B. 茶葉的物質及經濟價值關系
C.茶葉藝術 D.茶葉經銷
55、泡茶和飲茶是( C )的主要內容。
A.茶道 B. 茶儀 C. 茶藝 D.茶宴
56、紅茶道發(fā)酵度是( D ),其葉色深紅,茶湯呈朱紅色。
A.0% B. 30% C. 50% D.100%
57、防止茶葉陳化變質應避免存放時間過長,含水量過高,高溫和( D )。
A.無光照射 B. 燈光照射 C. 漫射光照射 D.陽光照射
58、( C )又稱“三才碗”,蘊含“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道理。
A.兔毫盞 B. 玉書煨 C. 蓋碗 D.茶荷
59、( D )瓷器素有“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美譽。
A.福建德化 B. 湖南長沙 C. 浙江龍泉 D.江西景德鎮(zhèn)
60、90攝氏度左右水溫比較適宜沖泡( B )茶葉。
A.綠茶 B. 紅茶 C. 沱茶 D.白茶
【拓展內容】
茶文化習俗
巴蜀茶館習俗
“巴蜀”茶館習俗甚多,常去茶館,就會有眾多的體驗:
1. 茶葉叫做“葉子”。茶碗中茶葉多稱作“飽”,反之則為“嗇”。飲茶叫作“吃茶”。把開水第一次沖進茶碗叫“發(fā)葉子”,再向茶碗內沖水則叫“摻茶”!耙坏馈保ā耙婚_”)、“二道”(“二開”)是吃茶之常用語,“開”即指摻水時揭開茶蓋!安藕纫坏溃ㄒ婚_)”是指時間較短,才摻水一次。品茶之人最忌別人來喝其二道茶,因其色、香、味正佳,故有“頭道水,二道茶”之說。
2. 如是討茶喝,因是別人喝過的茶,故稱為“加班茶”。每道茶只能飲一半,茶碗中所剩之茶水稱為“茶母子”。
3. 茶館中常有人“喊茶錢”,即某人走進茶館時,熟人便喊“茶錢我這里會了”。喊茶錢的人越多,來人的面子就越大。其要口稱“挨過,挨過”以致謝。
茶俗介紹:新娘茶介紹
新娘茶,作為古俗,代代相襲,流傳不息。話說新娘在拜堂后的第二天,第一件事就是親手泡制香茶敬獻公婆及男家親眷。當然,坐在川流不息的城市里吃飯的人,十有八九沒有經歷過這種鄉(xiāng)下規(guī)矩。
晚上七點多時,廳堂里紅燭閃爍,新娘在小姑引導下,蓮步輕移,登堂向四周客人施禮。獻上新人果子,里面有紅棗、花生、桂圓和瓜子,預兆新娘早生貴子。然后是煮水泡茶。新娘泡制的是冰糖桂花茶,是取甜蜜之意,賜于親人以吉祥如意的祝福。
茶藝最重要的就是程序和規(guī)矩。新娘敬茶也有序、重禮。按照考證出來的程序,敬的第一杯茶,當然是上方的公婆,然后按下左、下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順序相繼敬茶。如果客人分列而席,那自然也是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了。但餐廳里高朋滿座,分不清孰親孰疏,只好揀著順手的客人上茶。原來以為自己置身事外的顧客,對突如其來的“厚愛”頓生受寵若驚之感。一桌印巴客人喝了“新娘”敬上來的茶后忍不住嘀咕:中國人吃飯還捎帶搞行為藝術?
川流不息的茶藝表演,也許只是餐館豐富就餐氣氛的方法。但飯桌上喝茶的傳統確實應該有所光大,代代相傳,并發(fā)揚于世界各地。
英國下午茶文化的起源
英國的下午茶,源起于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因此也稱維多利亞下午茶。
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最為強盛的時代,在全球各地占據著很多殖民地和附屬國,自詡為“日不落帝國”。國家的強大和富足,促使人們注重追求有品位的生活,特別是一些豪門貴族更是在百無聊賴的日子里,希望追求新的刺激,來填補生活的空虛和無聊。在1840年的下午,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睡醒了午覺,覺得心無寄托,百無聊賴,卻對什么都沒有興趣。大約在4點鐘,忽然覺得有點餓的感覺,就讓女仆到廚房給她找點吃食。女仆到廚房一看沒有合適的食物,就索性給夫人烤了幾片點心,沏了壺紅茶端了過來。貝德芙公爵夫人吃著新烤的面包,喝著紅茶,覺得很受用。幾天后,貝德芙公爵夫人的幾位好友造訪,公爵夫人就命女仆,用點心和紅茶招待好友。不料這些好友異口同聲地贊美,回去后紛紛造訪,并逐漸擴大延展,就形成了流行于英倫三島的下午茶。
隨著下午茶的廣泛流行,下午茶這種飲茶方式變得越來越繁復,從喝下午茶的器具,飲下午茶的擺設,以及配下午茶的茶點,都越來越講究。在下午茶的茶具方面,瓷質茶壺很講究,很精美,還要根據招待客人的多少來選用大小不等的茶壺和茶杯,此為還要備有糖罐、點心盤、果醬、奶油,以及叉子、餐巾、托盤墊等器物,這些茶具的擺設也有嚴格的要求。精美的茶具,優(yōu)雅的客廳,在飲下午茶時還有用悠揚的古典音樂來陪襯,這樣,飲下午茶時的心情輕松而自在,形成了簡樸而不寒酸,華麗而不庸俗的優(yōu)雅的氣氛。
飲下午茶的時間是下午的4點鐘,飲用的下午茶多為紅茶,如大吉嶺紅茶、伯爵茶(以中國紅茶為基本茶,加入佛手柑調制而成)、火藥綠茶、錫蘭茶等。飲下午茶時配備的茶點有熏鮭魚、火腿、蛋糕、三明治、英式圓形松餅、果醬、奶油和水果等。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那種洋溢著維多利亞氛圍的下午茶,已漸漸失寵,但是飲下午茶的形式,在家庭、辦公室所還依然保持著。每天下午3點半左右都還少不了要喝一次下午茶。一般是幾個白領圍坐在圓桌旁,品著下午茶,吃著點心,稍作休息和精神調整。至于藍領往往沒有這么悠閑,他們常常是晚上下班之后,在吃晚飯時,邊吃飯,邊飲茶。這就失去了悠閑的情趣,完全是出于生理需要來飲茶了。
藝術新娘茶絕對搶眼
新娘茶,作為古俗,代代相襲,流傳不息。話說新娘在拜堂后的第二天,第一件事就是親手泡制香茶敬獻公婆及男家親眷。當然,坐在川流不息的城市里吃飯的人,十有八九沒有經歷過這種鄉(xiāng)下規(guī)矩。
晚上七點多時,廳堂里紅燭閃爍,新娘在小姑引導下,蓮步輕移,登堂向四周客人施禮。獻上新人果子,里面有紅棗、花生、桂圓和瓜子,預兆新娘早生貴子。然后是煮水泡茶。新娘泡制的是冰糖桂花茶,是取甜蜜之意,賜于親人以吉祥如意的祝福。
茶藝最重要的就是程序和規(guī)矩。新娘敬茶也有序、重禮。按照考證出來的程序,敬的第一杯茶,當然是上方的公婆,然后按下左、下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順序相繼敬茶。如果客人分列而席,那自然也是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了。但餐廳里高朋滿座,分不清孰親孰疏,只好揀著順手的客人上茶。原來以為自己置身事外的顧客,對突如其來的“厚愛”頓生受寵若驚之感。一桌印巴客人喝了“新娘”敬上來的茶后忍不住嘀咕:中國人吃飯還捎帶搞行為藝術?
川流不息的茶藝表演,也許只是餐館豐富就餐氣氛的方法。但飯桌上喝茶的傳統確實應該有所光大,代代相傳,并發(fā)揚于世界各地。
關于我國的飲茶風俗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直至今日,中國的飲茶之風久興不衰,烹茶與飲茶方法日益完善。烹茶方法由煮水煎茶發(fā)展到沸水沖泡,然后細品咀輟。我國人多地廣,受歷史文化、民族習慣、地理環(huán)境等條件的影響,關于我國的飲茶風俗各有不同,大致可歸納以下幾種類型:
(一)茶藥一味以茶藥用,古今有之。這種把茶葉當作藥物飲用的風俗,在一些交通比較閉塞的山區(qū)比較常見。如湘、鄂、黔、川地區(qū)的土家族喝擂茶,云南一些地區(qū)合酒茶等。中國有半數以上的省市和自治區(qū)產茶,因茶的出產地區(qū)、制作方法的不同,形成了種類豐富、品種繁多的茶葉。
(二)名茶名點流行于我國華南一帶,喝早茶,就是這類飲茶風俗的典型代表。早晨上茶樓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風俗在廣東由來已久,清晨人們在上班之前,在茶樓里泡上一壺茶葉,挑上兩種甜美可口的點心,徐徐品飲,慢慢咀嚼。這種喝早茶風俗,已在中國的一些城市中流行,成為我國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三)茶食相融這類飲茶風俗在我國少數民族中最常見。基本方法是在茶葉煮泡過程中,加入各種佐料,以形成特殊風味。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咸奶茶,維吾爾族的奶茶和侗族的打油茶等。
(四)清飲雅賞這類飲茶風俗在漢族地區(qū)最常見,如我國南方人喜歡喝綠茶,北方人愛好喝花茶,福建、廣東一帶飲的烏龍茶,西南一帶喝普洱茶等。其方法是直接用開水沖沏茶葉,無需在茶湯中添加任何佐料,強調香真味實,順應自然,體味茶的本色。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飲茶歷史悠久。早在四千年前的神農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發(fā)現了茶及其藥用價值,人們也養(yǎng)成了煮煎飲茶的習俗。唐代以后,茶葉大師在公元780年撰寫了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三卷,系統地總結了種茶、制茶、飲茶的豐富經驗。
中國的古老茶祭風俗介紹
在我國五彩繽紛的民間習俗中,"茶"與喪祭的關系也是十分密切的。"無茶不在喪"的觀念,在中華祭祀禮儀中根深蒂固。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種方式:以茶水為祭,放干茶為祭,只將茶壺、茶盅象征茶葉為祭。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時梁朝蕭子顯撰寫的《南齊書》中就有記載:齊武帝蕭頤永明十一年在遺詔中稱:"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果、茶飲、干飯、酒脯而已。"
以茶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這就與喪葬習俗發(fā)生了密切的聯系。上到皇宮貴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離不開清香芬芳的茶葉。茶葉不是達官貴人才能獨享,用茶葉祭掃也不是皇室的專利。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在較大程度上保留著以茶祭祀祖宗神靈,用茶陪喪的古老風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種方式:以茶水為祭,放干茶為祭,只將茶壺、茶盅象征茶葉為祭。
在我國清代,宮廷祭祀祖陵時必用茶葉。據載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時即有"松羅茶葉十三兩"記載。在光緒五年(1879年)歲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羅茶葉二斤"的記述。而在我國民間則歷來流傳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為喪葬中祭品的習俗。如在我國廣東、江西一帶,清明祭祖掃墓時,就有將一包茶葉與其它祭品一起擺放于墳前,或在墳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習俗。茶葉還作為隨葬品。從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的發(fā)掘中已經知道,我國早在2100多年前已將茶葉作為隨葬物品。因古人認為茶葉有"潔凈、干燥"作用,茶葉隨葬有利于墓穴吸收異味、有利于遺體保存。
歷古以來,我國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葉的習俗。像安徽壽縣地區(qū),人們認為人死后必經"孟婆亭"飲"迷魂湯",故成殮時,須用茶葉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這樣死者的靈魂過孟婆亭時即可以不飲迷魂湯了。而浙江地區(qū)為讓死者不飲迷魂湯(又稱"孟婆湯"),則于死者臨終前除日銜銀錠外,要先用甘露葉作成一菱形狀的附葬品(模擬"水紅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葉一包。認為死者有此兩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紅菱,即可不飲迷魂湯。原來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陰間鬼役驅至"孟婆亭"灌飲迷魂湯,目的是為了讓死者忘卻人間舊事,甚而要將死者導人迷津備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飲茶后則可以讓"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騙。故茶葉成為重要的隨葬品。
茶在我國的喪葬習俗中,還成為重要的"信物"。在我國湖南地區(qū),舊時盛行棺木葬時,死者的枕頭要用茶葉作為填充料,稱為"茶葉枕頭"。茶葉枕頭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狀,內部用茶葉灌滿填充(大多用粗茶葉)。死者枕茶葉枕頭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陰曹地府要喝茶時,可隨時"取出泡茶";一是茶葉放置棺木內,可消除異味。在我國江蘇的有些地區(qū),則在死者人殮時,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層茶葉、米粒。至出殯蓋棺時再撒上一層茶葉、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遺體的保存。
喪葬時用茶葉,大多是為死者而備,但我國福建福安地區(qū)卻有為活人而備茶葉,懸掛"龍籽袋"的習俗。舊時福安地區(qū),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風水先生看風水,選擇"寶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風水先生在地穴里鋪上地毯,口中則念念有詞。這時香火繞繚,鞭炮聲起,風水先生就將一把把茶葉、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釘、錢幣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屬將撒在地毯上的東西收集起來,用布袋裝好,封好口,懸掛在家中樓梁式木倉內長久保存,名為"龍籽袋"。龍籽袋據說象征死者留給家屬的"財富"。其寓意是,茶葉歷來是吉祥之物,能"驅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孫"消災祛病"、"人丁興旺",豆和谷子等則象征后代"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錢幣等則示后代子孫享有"金銀錢物"、"財源茂盛"、"吃穿不愁"。
【茶文化的知識競賽試題附答案】相關文章:
節(jié)能知識競賽試題附答案04-01
2017質量知識競賽試題附答案03-18
2024安全知識競賽試題附答案05-23
茶文化知識競賽試題05-29
閩南文化知識競賽試題附答案02-13
2023國學知識競賽試題附答案解釋07-26
2017年質量知識競賽試題(附答案)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