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洲精品在线观看,窝窝影院午夜看片,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宅,午夜91,免费国产人成网站,ts在线视频,欧美激情在线一区

教學設計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

時間:2025-06-06 03:55:08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小學數(shù)學蘇教版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shù)學蘇教版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shù)學蘇教版教學設計

小學數(shù)學蘇教版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感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通過觀察、比較、估計和測量等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幾厘米的長度觀念。

  2、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掌握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在估計和測量的活動中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實踐能力。

  3、在具體測量活動中,初步感受測量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從中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價值。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建立1厘米和幾厘米的長度概念和用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和幾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直尺、軟尺、卷尺、小正方體、長方形,小棒、方格紙 學具:每人一把學生尺、一個小學具袋(小正方體、小棒和小長方形)、一個大學具袋(花生、紅豆、長方體、橡皮、方格紙、小棋子)一張作業(yè)紙

  一、復習引入

  1.上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什么?你對線段有怎樣的認識?(小組交流后自由匯報)

  2.判斷下面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并理由。

  3.小結:線段必須是直的,而且還要有兩個端點。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課:

 。1)請同學們量一量課桌的寬,看看有多長?

 。2)自由匯報。

 。3)質疑:為什么他們說的數(shù)不同?

 。4)小結:為了更加準確,一般情況下我們用尺子來量。要量出物體的長度,首先要認識尺上的長度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認識較小的長度單位“厘米”。(板書課題)

  2.認識厘米

 。1)觀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倌贸鲎约旱某咦,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跟你同位說說。

  ②自由匯報。

 、鄢鍪久壮邎D,告訴學生: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個又一個的刻度叫刻度線,刻

  度線的數(shù)字表示所對應的刻度長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數(shù)字寫著“0”。聲明:刻度由此開始,從0到1是1厘米,從1到2也是1厘米……每一個這么長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那么從0到3的長度就是3厘米,從0到7的長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長度是幾厘米?1到2是幾厘米?3到4呢?從刻度0到5是幾厘米?從0到10呢?

 。3)請學生用食指、拇指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

 。4)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5)在直尺上觀察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長,再用手比劃出它們的長度。

  3.教學量一量。

 。1)出示一支鉛筆:你有辦法知道這支鉛筆的長度嗎?你認為該怎么量?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強調示范:鉛筆的一端要與尺子的0刻度對齊,鉛筆的另一邊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2)動手測量后,指名說一說鉛筆的長度。

 。3)想一想:在量的時候為什么鉛筆的左邊要對準0刻度?不對齊行嗎?

  (4)打開課本第51頁,學生看書將例題中括號填完整。

 。5)小結:在量物體長度時,一般要把物體的左端與尺子的0刻度對齊,再看物體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第一條長幾厘米?是整厘米數(shù)嗎?那么它接近幾厘米?為什么?第二條呢?

  (2)小結:在我們量一條線段或物體的長度時,不一定是整厘米數(shù),只要接近幾厘米,我們就說它大約幾厘米。

  6.畫線段

  (1)教師示范,學生觀察:

 、傧葘χ0刻度,點出一個端點;

  ②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到所要的刻度4;

 、埸c上另一個端點。

  (2)學生按這樣的方式試畫。

 。3)提問:我們怎樣畫一條線段?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4、5題。

  四、課堂總結,反思評價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朋友?這堂課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實踐運用。

  師:瞧,老師新買了一個杯子,我想美化一下我的杯子,在這一圈貼上一張彩紙,彩帶要多長呢?可這尺子不好量,怎么辦呢?學生說方法?(有的用皮尺圍繞杯口一周;有的把尺子放在桌子上用杯口滾動的方法測量;有的用根小繩繞杯口一周后測量繩子的長度……)

  師:同學們說得有道理,在測量時,我們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量法。

  師:為了測量方便,人們發(fā)明了直尺、三角尺、卷尺等(課件演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尺子和合適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的長度。下面你們可以用直尺,也可以用卷尺,選擇你最想量的物體量一量。

  板書設計:

  厘米的認識(cm)

  量: 刻度線 對準 刻度0表示起點。

  放平

小學數(shù)學蘇教版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體積和體積單位》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空間觀念有了進一步發(fā)展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教學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材先通過實驗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起體積的概念,再通過觀察與感知,建立常用的體積單位觀念,最后教材說明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操作,理解“體積”的含義,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2、使學生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體積單位大小的概念。,3、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理解體積的意義,掌握體積單位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難點:怎樣計量出物體的體積。

  教學準備:量杯、石塊、體積單位模型、課件。

  教學策略:

  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通過分組實驗法和自學法發(fā)揮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

  在操作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

  教學過程:

  一、聽故事導入新課:

  1.聽《烏鴉喝水》的小故事。

  2.揭題:

  師:你知道烏鴉是通過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嗎?其中蘊涵了什么道理?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授新課:

  1.學習并建立“體積”概念。

  實驗一:先讓學生看看量杯里有多少水,然后把小石塊放入該量杯中,你有發(fā)現(xiàn)什么?說明什么?”請學生讀題,分組操作實驗。

  師:通過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什么?

  [說明:物體 占空間]{板書}。

  實驗二:在兩個量杯中放入同樣多的水(讓學生確認),然后把大小不同(讓學生確認)的兩個石塊分別放入這兩個量杯中,學生觀察后提問: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說明什么?”請生讀題,分組操作。

  師提問:通過這個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嗎?這說明什么?(大的物體占的'空間大,小的物體占的空間。

  [說明:通過2個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學習、協(xié)作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出示實物:火柴盒、鉛筆盒、書包。

  教師:觀察這三個物體,你能知道哪個物體所占的空間比較大?哪個物體所占的空間比較?

  書包與講桌相比,誰占的空間比較大?

  引導學生得出:物體占空間有“大小:{板書}。

  通過以上的學習你對“體積”是怎樣理解的?

  師生歸納出體積的定義:“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師:桌上這三個物體,哪個體積最大?哪個體積最。磕阒荔w積比書包大的物體嗎?你知道體積比火柴盒小的物體嗎?

  [說明:體積的意義十分抽象,學生難以理解。第一個實驗,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認識物體都“占有一定空間”。通過第二個實驗,使學生形成“空間有大小”的鮮明的表象,幫助學生理解體積的含義,初步建立“體積”的概念。]

  2.認識體積單位

  教師出示圖(兩個大小不同的長方體),請生比一比誰的體積大?

  [設計說明:教師通過兩個長方體體積大小的比較,學生發(fā)現(xiàn)不好比較,從而指出計量物體的體積要用統(tǒng)一的體積單位。自然引出“體積單位”的概念]

  教者:為了更準確的比較圖中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我們可以把它們切成若干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只要數(shù)一數(shù),每個長方體包含有幾個這樣的小正方體,就能準確地比出它們的大小。

  大家數(shù)一數(shù),就知道誰的體積比較大?

  學生匯報(讓學生說出數(shù)的方法)。

  教師小結:計量長度需要長度單位,計量面積需要面積單位,我們計量體積也需要有“體積單位”。為了更準確地計量出物體體積的大小,我們可以像圖中這樣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作為體積單位。

  學生讀一讀常用的體積單位,教師板書

  出示自學要求:自學課文15頁內容。

  自學方法:看一看(它是什么形 體)、量一量(它的棱長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說一說(它的定義)、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可以用這個體積單位來計量)

  小組之間開展討論和交流,”學生匯報自學成果,全班交流。(主要說出體積單位有哪些?并用手比劃每個體積單位各有多大)

  [設計說明:教師出示自學提綱,讓學生以小組自學的形式開展討論和交流,并讓學生自我展示自學成果,極大地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究學習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

  師小結: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知道常用的體積單位有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今后,我們在計量物體的體積時,就應根據(jù)實際情況來選用合適的體積單位。

  3練習:

 。1)哪個是長度單位,哪個是面積單位,哪個是體積單位?它們有什么不同?

  1厘米

  1平方厘米

  1立方厘米

  [設計說明: 通過比較,有利于學生強化對長度、面積、和體積計量單位的認識,更好地構建認知結構]

 。2)在下面的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1)一個正方體,它的棱長是1厘米,它的體積是1(),表面積是6()

 。2)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6()。

  (3)一臺電視機的體積約是120()。

 。4)一輛冷藏汽車冷凍箱的體積約是9()

 、唇虒W“計量體積單位”的方法。

  教師出示立體圖后問:已知每個小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這個長方體是由幾個小正方體構成的?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指名學生說一說。

  教者小結: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學生操作:

  請你用4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長方體,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還能擺成其它形狀嗎?它們的體積又是多少?

  [設計說明:這里的操作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認識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二是可以通過擺小正方體看體積,為后面學習體積的計算做準備。]

 。ㄋ模⒄n堂總結:

  師:這堂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板書設計: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體積單位有: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小學數(shù)學蘇教版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理比例尺的意義。

  2、能根據(jù)比例尺的意義求一幅圖的比例尺。重點和難點: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教學過程:

  一、課前我先學

  教室的長是8米,寬是6米,請把教室的平面圖畫在紙上,并完成表格。

  要求:

 。1)確定圖上的長和寬;

 。2)個人獨立畫出平面圖;

  (3)在下表中填出圖上的長、寬與實際的長、寬的比,并化簡。

  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 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 長 寬

  二、課中學習:

  1、小組匯報。

 。1)選出大小不同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2)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各是多少,它們的比值是多少。

  2、集體交流。

 。1)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間存在著一種倍數(shù)關系。

 。2)什么是比例尺呢?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

 。3)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 比例尺 =比例尺

  3、根據(jù)學生回答,老師強調:

 。1)比例尺與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個比,不應帶有計量單位.

  (2)求比例尺時,前、后項的單位長度一定要化成同級單位.

 。3)比例尺的前項(或后項),一般應化簡成1.

 。4)比例尺可以怎樣表示? 數(shù)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

  4、教學第48頁中的把線段比例尺改成數(shù)值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三、鞏固練習

  1、判斷下列這段話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為什么? 把一塊長40米,寬20米的長方形地畫在圖紙上,長畫了10厘米,寬畫了5厘米。

  (1)圖上長與實際長的比是。()

  (2)圖上寬與實際寬的比是1 ∶400。()

 。3)圖上面積與實際面積的比是1 ∶160000。()

 。4)實際長與圖上長的比是400 ∶1。()

  2、課本P55練一練第1、2題。

  “師”之概念,大體是從先秦時期的.“師長、師傅、先生”而來。其中“師傅”更早則意指春秋時國君的老師。《說文解字》中有注曰:“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師”之含義,現(xiàn)在泛指從事教育工作或是傳授知識技術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長值得學習者!袄蠋煛钡脑獠⒎怯伞袄稀倍稳荨皫煛薄!袄稀痹谂f語義中也是一種尊稱,隱喻年長且學識淵博者!袄稀薄皫煛边B用最初見于《史記》,有“荀卿最為老師”之說法。慢慢“老師”之說也不再有年齡的限制,老少皆可適用。只是司馬遷筆下的“老師”當然不是今日意義上的“教師”,其只是“老”和“師”的復合構詞,所表達的含義多指對知識淵博者的一種尊稱,雖能從其身上學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識的傳播者。今天看來,“教師”的必要條件不光是擁有知識,更重于傳播知識。其實,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死記硬背,關鍵是記憶有技巧,“死記”之后會“活用”。不記住那些基礎知識,怎么會向高層次進軍?尤其是語文學科涉獵的范圍很廣,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單靠分析文章的寫作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基礎知識抓起,每天擠一點時間讓學生“死記”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豐富的詞語、新穎的材料等。這樣,就會在有限的時間、空間里給學生的腦海里注入無限的內容。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從而收到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功效。四、課堂小結

  唐宋或更早之前,針對“經學”“律學”“算學”和“書學”各科目,其相應傳授者稱為“博士”,這與當今“博士”含義已經相去甚遠。而對那些特別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者,又稱“講師”!敖淌凇焙汀爸獭本瓰閷W官稱謂。前者始于宋,乃“宗學”“律學”“醫(yī)學”“武學”等科目的講授者;而后者則于西晉武帝時代即已設立了,主要協(xié)助國子、博士培養(yǎng)生徒。“助教”在古代不僅要作入流的學問,其教書育人的職責也十分明晰。唐代國子學、太學等所設之“助教”一席,也是當朝打眼的學官。至明清兩代,只設國子監(jiān)(國子學)一科的“助教”,其身價不謂顯赫,也稱得上朝廷要員。至此,無論是“博士”“講師”,還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師應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shù)學蘇教版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一幅平面圖的比例尺;

  2、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信心。

  3、滲透“知識來源于實踐,學習目的在于應用”的思想。

  教具準備:江蘇地圖和常熟地圖各一幅、練習紙、課件 教學教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出示江蘇地圖和常熟地圖(一幅線段比例尺,一幅數(shù)值比例尺)師:請看這兩幅地圖,是什么地圖呀?

  師:整個江蘇和常熟就這么大嗎?

  生:不是,是被縮小了畫上去的。

  生:它們是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后畫出來的。

  師:整個江蘇和常熟,怎么畫在了同樣大的地圖上呢?難道它們一樣大嗎?

  生:常熟縮小的倍數(shù)少,而江蘇縮小的倍數(shù)多。

  生:因為它們縮小的倍數(shù)不同,所以可以畫在同樣大的圖紙上。

  師:確實,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時候需要將一些事物縮小一定的倍數(shù),畫到平面圖上,便于我們了解、分析它的構造等情況。

  二、動手操作,認識比例尺。

  1、操作計算。師:你們喜歡畫畫嗎?那我們來畫幾個最簡單的圖形。我說圖形的長度或大小,你畫出它的平面圖,行嗎?

 、 線段長5厘米 ② 鉛筆長18厘米

  ③ 我們教室長8米,寬6米

  第三個圖形學生可能一下子不知道如何畫。

  師:那么,你準備將教室的長、寬畫多長呢?怎么想到畫這么長的呢?請帶著這兩個問題來試畫我們教室的平面圖。學生投入操作活動。

  2.交流分享。

  師:大家都畫好了,請拿著你的作品向同學們介紹一下,在圖上你畫的長、寬分別是多少?為什么畫這么長?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在圖上畫的長是8厘米,寬是6厘米,我是將原來的`長、寬縮小100倍畫的。

  生2:我在圖上畫的長是16厘米,寬是12厘米,我是將原來的長、寬縮小50倍畫的。

  生3:我在圖上畫的長是4厘米,寬是3厘米,我是將原來的長、寬縮小200倍畫的。

  教師有選擇地板書: 8厘米 8米 100倍 6厘米 6米

  4厘米 8米 200倍 3厘米 6米

  16厘米 8米 50倍 12厘米 6米

  師:有這么多不同的畫法呀,老師都沒想到!請同桌間再互相介紹一下你畫的尺寸以及你的想法。

  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與想法。【如果學生長和寬縮小的倍數(shù)不同,如 8厘米 8米 100倍 3厘米 6米 200倍 師:你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

  讓學生在比較中感悟:如果這樣畫,形狀就改變了,所以同一幅圖的數(shù)據(jù)只能同時縮小相同的倍數(shù)。】

  3.意義建構。

  師:剛才介紹了這么多不同的畫法,像這些圖上畫的長、寬的厘米數(shù),我們稱它為圖上距離,而教室實際的長度,我們稱它為實際距離。你們將實際距離縮小了一定的倍數(shù)畫在了圖上,就成為圖上距離。(板書: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

  師:能說一說你這幅圖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嗎? 生1:我這幅圖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是1∶100。生1:我這幅圖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是1∶200。生1:我這幅圖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是1∶50。

  師:像這些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1∶100、1∶50等,就是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就叫這幅圖的比例尺。(板書課題)根據(jù)比與分數(shù)的關系,我們還可以把它寫成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板書)你們畫的平面圖都一樣嗎?(有的一樣,有的不一樣。)

  師:都是畫教室,怎么會出現(xiàn)大小不同的平面圖呢? 生1:我們縮小的倍數(shù)不同。生2:我們確定的比例尺不同。師:對呀,所以在比例尺的意義中還特地點明“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將概念補充完整)教師選出部分作品,在上面標上比例尺,讓學生在自己的作品上也標出。

  【如果有同學畫的教室平面圖的長是1厘米,寬是0.75厘米,讓學生評價: 生:他畫得太小了。

  師:結合我們剛才學習的知識,想想這種畫法存在什么問題呢? 生:選用的比例尺不太合適,比例尺應該根據(jù)圖紙的大小來確定。】

  師:你們說得真不錯!確實如此,瞧這兒同樣大的江蘇地圖和常熟地圖,它們的比例尺一樣嗎?誰來讀一讀呢?

  學生讀圖中的比例尺,教師板書。師:比例尺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戳诉@幅圖的比例尺1∶100,你想到些什么呢?

  生1:圖上距離的一份就是實際距離的100份。

  生2:我們也可以認為圖上距離1厘米就是實際距離100厘米。

  師:那圖上距離1分米就相當于實際距離多少呢?(學生補充回答)還有誰想說說?

  生: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倍。師:那反過來說呢?

  生: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100。

  4、認識線段比例尺 師:在實際生活中,除了數(shù)字比例尺以外,還有一種線段比例尺。結合說明,教師板書:比例尺是1:100,同學認為表示圖上距離1厘米就是實際距離100厘米,100厘米等于1米,所以還可以表示成:(線段比例尺)。線段比例尺是在圖上附有一條注有數(shù)量的線段,用來表示和地面上相對應的實際距離。這個線段比例尺的意義就表示圖上1厘米相當于1米的實際距離。師:你能在自己剛畫的圖上,把數(shù)值比例尺改成線段比例尺嗎? 學生改寫。

  5、在江蘇地圖和常熟地圖上找出比例尺,說說這個比例尺表示的意思。

  6、學習例4:

  師:現(xiàn)在老師想考考同學們,看你們會不會求一幅圖的比例尺?(1)出示例題:

  (2)學生獨立解答,組織交流。(3)強化重點、難點:

  ①比例尺與一般尺不同,這是一個比,不應帶計量單位; ②求比例尺時,前、后項的長度單位一定要化成同級單位;

 、蹫榱擞嬎愫啽悖ǔ0驯壤叩那绊椈喅伞1”,如果寫成分數(shù)形式,分子也應化簡成“1”。

  三、應用鞏固:

  1、完成練習七第一題。

  2、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圖上,圖上距離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是()千米。也就是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倍,改寫在線段比例尺是()。

  3、完成36頁第3題。

  4、任意選擇相關條件求比例尺: 北京到天津的實際距離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圖上量得北京到天津的圖上距離是2厘米;蘇州到北京的實際距離是1020千米,圖上距離是17厘米;上海到南京的實際距離是270千米,圖上距離是4.5厘米.學生計算后可知比例尺都是“1:6000000”,說明在同一幅地圖上比例尺不變.

  四、全課總結:

  五、機動:

  1、某種零件的長度是8毫米,畫在圖紙上的長度是4厘米,求這張圖紙的比例尺。

  2、試畫自己家住宅的平面圖。

小學數(shù)學蘇教版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第15頁例4及隨后的“試一試”“練一練”,完成練習四第1~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操作、討論、交流、歸納的過程,理解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含義,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解決一些與表面積計算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初步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表面積計算方法的實際價值,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探索和發(fā)現(xiàn)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中,培養(yǎng)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談話:昨天,老師要求同學們從家里找一個長方體紙盒帶到學校來,都帶來了嗎?(帶來了)請大家先拿出自己帶來的長方體紙盒,用尺量一量,你帶來的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把測量的數(shù)據(jù)記錄在練習紙上,并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填空。

  出示練習四第1題的填空部分。學生測量數(shù)據(jù)并完成填空,組織交流。

  談話: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同學們手中的紙盒,討論一下,你打算從哪個方面來研究這些紙盒。

  反饋:你認為可以從哪個方面來進一步地研究這些紙盒?(學生可能想到:把這些紙盒分分類;看做這些紙盒需要多少硬紙板;這些紙盒內能裝多少物品……)

  揭題:同學們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認真地去研究和發(fā)現(xiàn)。今天我們選擇其中的一個來研究,就選“做這些紙盒需要多少硬紙板”來研究吧。

  [說明:讓學生測量自己帶來的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為后續(xù)探索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活動提供了具體材料,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展開自主的探索活動;讓學生算一算長方體每個面的面積,為后面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長方體表面積的簡便算法做了必要的鋪墊;討論“你打算從哪些方面來研究長方體的紙盒”,為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提供了機會,也教給學生一些問題解決的方法;問題由學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由學生自己確定,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自主探索

  1. 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談話:確定了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下面要思考的問題就應該是用怎樣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怎樣計算做一個紙盒需要多少硬紙板呢?請同學們以自己帶來的紙盒為例,按下面的要求開展研究活動。

  出示活動要求:

 。1)獨立思考,想辦法求出做自己的這個紙盒需要多少硬紙板。

  (2)把自己的計算方法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

  (3)小組討論:怎樣計算做一個長方體紙盒需要多少硬紙板? 學生按要求活動,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

  學生可能出現(xiàn)以下幾種情況:

  (1)把紙盒拆開,再計算每個面的面積。

 。2)先算出每個面的面積,再把6個面加起來。

 。3)在計算6個面的面積時,發(fā)現(xiàn)計算的方法不夠簡便,改為分別求出3組相對的面的和,再相加。

 。4)分別求出每組相對的面中一個面的`面積,相加后再乘2。

  [說明: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節(jié)課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為了讓學生扎實有效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本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活動:一是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找出計算做一個長方體紙盒需要多少硬紙板的方法。開放的活動要求,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空間,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經驗和策略,找到自己能夠理解的富有個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二是讓學生把自己的計算方法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可以在小組內實現(xiàn)資源共享,計算方法不夠簡便的學生能及時得到他人的啟發(fā),主動修正自己的算法。三是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怎樣計算做一個長方體紙盒需要的硬紙板,有利于學生主動地把個別經驗上升為更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

  引導:每個小組都完成自己的任務了嗎?再請同學們在小組里把你們小組剛才的研究過程整理一下?匆豢矗銈冃〗M的同學想出了幾種求做一個長方體紙盒需要多少硬紙板的方法,在這些方法中,哪種方法是比較簡便的,然后再討論一下,你們準備用怎樣的形式向大家匯報。

  [說明:學生活動后,并沒有馬上組織學生反饋,而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前面的小組活動進行整理和反思,目的是讓學生對自己的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更深刻的再思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地思考的習慣,提高下一環(huán)節(jié)反饋與交流的質量。]

  反饋:哪個小組先上來,把你們的研究過程和結果向大家匯報一下?在一個小組匯報時,其他小組的同學要仔細地聽,認真地想,如果有什么問題,可以向他們提問。

  學生按小組帶著自己的紙盒和計算過程,到實物展示臺上匯報。[著重引導學生體會兩點:

 。1)求做這個長方體紙盒需要多少硬紙板,就是求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

  (2)計算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先求出每組相對的面中一個面的面積,相加后再乘2比較簡便。]

  提問:求做一個長方體紙盒需要多少硬紙板,就是求什么?(長方體紙盒6個面的總面積;長方體紙盒的表面積。)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小結并板書: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提問:剛才我們通過研究做一個長方體紙盒需要多少硬紙板,認識了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還總結了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嗎?

  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幫助解答。

  如果學生提出:做一個長方體紙盒還需要留出一些連接的地方,為什么不計算連接處所需要的紙?則引導通過交流體會“一般情況下,我們只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接頭處所需要的紙,很多情況下是忽略不計的。所以,實際問題中經常出現(xiàn)至少需要用多少硬紙板這樣的問題”。

  如果有學生提出:有些紙盒只有5個面怎么辦?則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算,再告訴學生,應用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解決問題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下節(jié)課我們將專門研究這樣的問題。

  [說明:讓學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并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進行充分預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習慣和意識,使學生的思維逐步走向深刻。]

  2. 探索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出示:試一試。

  提問:求做這個正方體紙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硬紙板,就是求什么? 再問:怎樣求正方體的表面積?自己在下面試一試。學生獨立解題,教師巡視。

  反饋:你是怎樣算的?為什么可以這樣算?

  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學會了求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方法,你能說說什么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嗎?

  根據(jù)學生回答,完成板書: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三、鞏固練習

  1. 完成“練一練”。出示第15頁的“練一練”。

  提問:求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就是求什么? 學生獨立練習,并組織交流。

  2. 完成練習四第2題。

  出示題目(長6 cm、寬5 cm、高3 cm的長方體)。提問:第一個問題要求的是什么?第二個問題呢?

  學生練習后,提問:通過這道題的練習,你想到了什么?(求長方體的表面積,先求出每組相對的面中一個面的面積,再用三個面的面積和乘2,比較簡便。)

  3. 完成練習四第3、4題。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反饋。

  4. 完成練習四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填表,再指名把填的結果拿到實物展示臺上交流。著重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判斷每一個物體的形狀的?計算第二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時,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四、課堂總結

  提問: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五、課外延伸

  出示練習四第6題。

  提問:我們知道求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就是求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怎樣解決這里的問題呢?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到生活中找一些這樣的例子,再想一想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下節(jié)課將專門研究。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10-14

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09-16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07-14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09-15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07-02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09-12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模板06-21

小學數(shù)學植樹教學設計06-21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范本09-26

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案例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