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洲精品在线观看,窝窝影院午夜看片,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宅,午夜91,免费国产人成网站,ts在线视频,欧美激情在线一区

教學設計

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教學設計

時間:2024-12-14 05:59:14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對學業(yè)業(yè)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1.本科教材在“從‘無為’到‘有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儒學成為正統(tǒng)”三方面介紹了新儒學在西漢被重視、推崇和發(fā)展的過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學體系,使之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加上西漢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需要,新儒學隨之被漢統(tǒng)治者尊崇,去的正統(tǒng)地位。

  3.漢代尊儒奠定了儒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地位,對中國社會發(fā)展影響至深。

  學情分析:

  1.普通高中的學生基礎差,學習興趣不高,高中歷史的學習有較大的難度。所以,教學中能力要求不能過高,要多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調(diào)查,學生對儒家學說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屬于知其皮毛的層次。歷史思維能力低。

  3.學生對“獨尊儒術”對后世的影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漢初“無為而治”的情況;理解董仲舒新儒學的思想主張;漢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

  2、過程與方法:歸納內(nèi)容,展示并分析資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懂得思想統(tǒng)一、文化統(tǒng)一對于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tǒng)一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董仲舒新儒學思想主張,西漢教育體制的初步建立。

  難點: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教學環(huán)節(jié):

  共五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完成學案,時間5分鐘。

  第二環(huán)節(jié):簡介董仲舒;對新儒學的思想、漢武帝尊儒的措施和西漢教育狀況等內(nèi)容進行歸納及必要的分析、說明。突破重點。時間15分鐘。

  第三環(huán)節(jié):問題探究。突破難點。時間15分鐘。

  第四環(huán)節(jié):教學評價。問題探究也包括了評價。另外,可以通過課堂練習進行檢查評價。時間5分鐘。

  (二)教師活動:

  教師課前要準備學案。

  多媒體展示董仲舒及其代表作簡介;展示魯壁、漢武帝、五經(jīng)書影、授經(jīng)講學圖等資料。對有關內(nèi)容進行分析說明。

  多媒體展示兩個要探究的問題:西漢前期的政治為什么會從‘無為’轉(zhuǎn)向‘有為’?儒學成為正統(tǒng)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討論進行指導,也可以參加討論。

  (三)預設學生行為:

  完成學案。

  學生對君權神授、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會有疑問。

  第二個問題難度較大,學生會有較多的疑問。

  (四)設計意圖:

  完成學案,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

  展示資料增強歷史感,幫助學生理解有關知識。

  問題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

  板書設計:

  一、從“無為”到“有為”

  1、西漢初期,“無為而治”

  2、漢武帝時,積極進取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董仲舒簡介:漢代大儒;代表作《春秋繁露》;建立新儒學體系

  2、新儒學的思想主張

  (1)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宣揚“君權神授”,提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

  (3)提出“三綱五!

  3、評價:隨時代變化而發(fā)展,適應了“大一統(tǒng)”和中央集權的需要。

  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

  1、漢武帝尊儒

  2、西漢的儒學教育

【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秋天到》教學設計05-12

《秋天到》-教學設計08-03

秋天到的教學設計02-03

《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教學設計03-29

關于《秋天到》的教學設計04-08

《秋天到》教學設計內(nèi)容07-10

《秋天到》教學教案設計06-04

情到深處“文”自流教學設計08-06

《11到20各數(shù)的認識》的教學設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