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關鍵期和敏感期的區(qū)分
根據個體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不平衡性的特點,提出了教育教育啟示就是在教育過程中要抓學生的關鍵期。那么什么是關鍵期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鍵期是由奧地利生態(tài)學家勞倫茲提出來的,他認為關鍵期是個體發(fā)展過程中環(huán)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而蒙臺梭利提出了類似概念敏感期,在做題過程中發(fā)現大家對于兩者容易混淆,接下來重點為大家講解什么是敏感期。
什么是敏感期?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huán)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對其他事物則置若罔聞。這種能力與印刻現象十分相似,蒙臺梭利將其稱之為敏感期。具體是指兒童在連續(xù)短暫的時間里,會有某種強烈的自然行為。在這期間內,對某一種知識或技巧有著非常感覺。敏感期的出現使孩子對環(huán)境中的某個層面有強烈的興趣,幾乎掩蓋了其它層面,并且在這期間的孩子會出現大量的、有意識性的活動。在敏感期內施教,事半功倍,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發(fā)展。敏感期很短暫,并且在這特定的敏感期中,只對一種特定的知識或技能感興趣,然后經過這個時期就會消失,不會再出現在同一個時期對相同的興趣點有同樣強烈的興趣感。敏感期來臨時,要有相應的活動來搭配或培養(yǎng)他們,使得這種能力真正的發(fā)展起來。例如繪畫,如果繪畫敏感期到來時,孩子喜歡用鉛筆涂涂抹抹,但大多數大人會從潔凈的角度出發(fā),不讓他們亂涂抹,阻止他們。但如果過了這個時期,讓他畫也沒什么興趣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某些時間范圍內,他會只對環(huán)境中的某一項特質專心,而拒絕接受其他特征的事物;他還會不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對某種行為產生強烈的興趣,不厭其煩地重復,直到突然爆發(fā)出來某種新的動機為止。
因此根據對敏感期的研究,蒙臺梭利提出了九大敏感期,它們分別是:
一、語言敏感期(0-6歲)
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型,并發(fā)出呀呀學語的聲音,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學習語言對嬰兒來說,是件困難的大工程,但幼兒卻能容易地學會母語,正因為兒童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兩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說話時,應帶孩子到醫(y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良好的語言能力可為日后的人際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秩序敏感期(2-4歲)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huán)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huán)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huán)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蒙臺梭利在觀察中,發(fā)現孩子會因為無法適應環(huán)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發(fā)脾氣,因而確定“對秩序的要求”是幼兒極為明顯的一種敏感力。
三、感官敏感期(0-6歲)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huán)境,了解事物。三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圍事物;3-6歲則更能具體的透過感官判斷環(huán)境里的事物。因此,蒙臺梭利設計了許多感官教具。如:聽覺筒、觸覺板等以敏銳孩子的感官,引導孩子自己產生智慧。
四、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邊環(huán)境中的細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個中奧秘。
五、動作敏感期(0-6歲)
兩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最是活潑好動的時期,父母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并幫助左、右腦均衡發(fā)展。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蒙臺梭利則更強調小肌肉的練習,即手眼協(xié)調的細微動作教育,不僅能養(yǎng)成良好的動作習慣,也能幫助智力的發(fā)展。
六、社會規(guī)范敏感期(2.5-6歲)
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有了明確傾向。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guī)范、日常禮節(jié),使其日后能遵守社會規(guī)范,擁有自律的生活。
七、書寫敏感期(3.5-4.5歲)
八、閱讀敏感期(4.5-5.5歲)
孩子的書寫與閱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等動作敏感期內,得到了充足的學習,其書寫、閱讀能力便會自然產生。此時,父母可多選擇讀物,布置一個書香的居家環(huán)境,使孩子養(yǎng)成愛書寫的好習慣,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
九、文化敏感期(6-9歲)
蒙臺梭利指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于三歲,但是到了六至九歲則出現探索事物的強烈要求,因此,這時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田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
教育心理學知識點
一、了解中學生的心理
我校學生年齡從十五歲到二十三、四歲,尤其是一年級學生,年齡在十五、六歲居多,這個時期,他們敏感,多疑,既喜歡別出心裁、標新產異,強烈體現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又容易缺乏全面、客觀、辯證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易走極端,有時還有些偏激,缺乏變通性。其實,他們的需求不只局限于課堂和教材,他們興趣廣泛,關心時事、體育、科技等,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只是他們有時盲目追趕潮流,愛鉆牛角尖,常常因為歌星、影星、球星等爭得不可開交。我們看待學生就像對著一顆鉆石,切割好的鉆石有五十八個面,我們平時根本注意不到它有這么多面,而是看到了它的光澤,這正是我們應該反思的,要以欣賞鉆石的心態(tài)去看學生,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
作為教師,對于個性偏激、學習上不思進取的學生,只是一味的批評,對他們發(fā)怒是不能使他們轉變的。教育學生沒有萬能的“最好的方法”,只要我們了解學生的心理,采用適合的方法,去踐行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最終助長學生的優(yōu)勢,矯正學生的不足。
二、教會學生學習應是我們教學的終極目標
學習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培養(yǎng)才智的過程。學生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一定的系統(tǒng)科學知識為任務。我們中等職業(yè)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理論知識與動手操作并重,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為將來的工作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要掌握新知識,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使新舊知識發(fā)生意義聯(lián)系。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找出新舊知識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使新知識同已有的知識結構融為一體,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人們常說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各行各業(yè)的知識發(fā)展非?,這意味著不學習新知識一定會落伍,所以學生應不斷“刷新自我”,以適應新形勢。學會學習是現代人個體發(fā)展的關鍵,學會學習就是學會生存。教會學生學習就是讓學生掌握生存的最基本的技能。
三、“羅森塔爾效應”的心理預期
羅森塔爾效應,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指教師對學生的愛、關懷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產生的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學生學習進步,使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師真實的愛有助于學生智力、情感、個性的順利成長,教師的嫌惡將導致學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所以我們要把每個學生都看作“雕像”,對每個學生都寄托期望,并給予適當的心理暗示,使學生能夠向著自己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
【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關鍵期和敏感期的區(qū)分】相關文章:
教師招聘教育學心理學試題04-05
2017教師招聘知識:區(qū)分教育法律中的三種責任07-26
2015年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試題及答案05-03
2015小學教師招聘教育學心理學試題01-08
2015年教師招聘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01-17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