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秋夜原文賞析(集合)
秋夜原文賞析1
原文:
秋夜獨坐 / 冬夜書懷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白發(fā)終難變,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xué)無生。
譯文:
獨自坐著悲傷雙鬢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將近二更。
山間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蟲子到燈下來低鳴。
頭上白發(fā)始終難以變黑,煉丹中仙藥也至今未成。
要知怎樣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學(xué)佛修成不滅不生。
注釋:
1.秋夜獨坐:題目一作“冬夜書懷”。
2.堂:泛指房屋的正廳。欲二更:將近二更。二更:指晚上九時至十一時。
3.山果:山上的野果。
4.燈下:點出夜。草蟲鳴:點出秋。草蟲:草叢中的小蟲子。
5.“黃金”句:《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時,有方士欒大詭稱“黃金可成,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因此武帝封他為五利將軍。后均無效驗,被殺。黃金可成,亦指煉丹術(shù)。黃金:道教煉丹術(shù)中一種仙藥的名字。
6.老。核ダ虾图膊。
7.無生:佛家語,謂世本虛幻,萬物實體無生無滅。禪宗認(rèn)為這一點人們是難以領(lǐng)悟到的。
賞析:
王維中年奉佛,詩多禪意。這詩題曰“秋夜獨坐”,就像僧徒坐禪。而詩中寫時邁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虛妄,悟佛義根本,是詩人現(xiàn)身說法的禪意哲理之作,情理都無可取,但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較為真切細(xì)微,傳神如化,歷來受到贊賞。
前二聯(lián)寫沉思和悲哀。這是一個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詩人獨坐在空堂上,潛心默想。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禪,然而詩人卻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兩鬢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長生;此夜又將二更,時光一點點消逝,無法挽留。一個人就是這樣地在歲月無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這冷酷的事實使他自覺無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他越發(fā)感到孤獨空虛,需要同情勉勵,啟發(fā)誘導(dǎo)。然而除了詩人自己,堂上只有燈燭,屋外聽見雨聲。于是他從雨聲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見它們正被秋雨摧落;從燈燭的一線光亮中得到啟發(fā),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鳴蟲也躲進堂屋來叫了。詩人的沉思,從人生轉(zhuǎn)到草木昆蟲的生存,雖屬異類,卻獲同情,但更覺得悲哀,發(fā)現(xiàn)這無知的草木昆蟲同有知的人一樣,都在無情的時光、歲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鳴。詩人由此得到啟發(fā)誘導(dǎo),自以為覺悟了。
后二聯(lián)便是寫覺悟和學(xué)佛。詩人覺悟到的真理是萬物有生必有滅,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萬物都是短暫的。人,從出生到老死的過程不可改變。詩人從自己嗟老的憂傷,想到了宣揚神仙長生不老的道教。詩人感嘆“黃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術(shù)之事,指明煉丹服藥祈求長生的虛妄,而認(rèn)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講滅寂,要求人從心靈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謂“無生”。倘使果真如此,當(dāng)然不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惱也都不再覺得了。詩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去皈依佛門的。
整首詩寫出一個思想覺悟即禪悟的過程。從情入理,以情證理。詩的前半篇表現(xiàn)詩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動,感受真切,情思細(xì)微,藝術(shù)上是頗為出色的;而后半篇則純屬說教,歸納推理,枯燥無味,缺陷也是比較明顯的。
秋夜原文賞析2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yīng)未眠。
——唐代·韋應(yīng)物《秋夜寄邱員外 / 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這秋夜我心中懷念著你,一邊散步一邊詠嘆這初涼的天氣。
寂靜的山中傳來松子落地的聲音,遙想你應(yīng)該也還未入睡。
注釋
丘二十二員外:名丹,蘇州人,曾拜尚書郎,后隱居平山上。一作“邱二十二員外”。
屬:正值,適逢,恰好。
幽人:幽居隱逸的人,悠閑的人,此處指丘員外。
賞析
此詩表達(dá)作者在秋夜對隱居朋友的思念之情。前半首寫作者自己,即懷人之人;后半首寫正在臨平山學(xué)道的丘丹,即所懷之人。全詩不以濃烈的字詞吸引讀者,而是從容落筆,淺淺著墨,語淡而情濃,言短而意深,格調(diào)古樸雅致、安閑恬淡,給人玩味不盡的藝術(shù)體驗。
如果就構(gòu)思和寫法而言,這首詩還另有其值得拈出之處。它是一首懷人詩。
前半部分寫詩人自己,即懷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寫正在臨平山學(xué)道的丘丹,即詩人所懷念之人。首句“懷君屬秋夜”,點明季節(jié)是秋天,時間是夜晚,而這“秋夜”之景與“懷君”之情,正是彼此襯映的.。次句“散步詠涼天”,承接自然,全不著力,而緊扣上句。“散步”是與“懷君”相照應(yīng)的:“涼天”是與“秋夜”相綰合的。這兩句都是寫實,寫出了作者因懷人而在涼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
接下來,作者不順情抒寫,就景描述,而把詩思飛馳到了遠(yuǎn)方,在三、四兩句中,想象所懷念之人在此時、彼地的狀況。而這三、四兩句又是緊扣一、二兩句的。第三句“山空松子落”,遙承“秋夜”、“涼天”,是從眼前的涼秋之夜,推想臨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應(yīng)未眠”,則遙承“懷君”、“散步”,是從自己正在懷念遠(yuǎn)人、徘徊不寐,推想對方應(yīng)也未眠。這兩句出于想象,既是從前兩句生發(fā),而又是前兩句詩情的深化。從整首詩看,作者運用寫實與虛構(gòu)相結(jié)合的手法,使眼前景與意中景同時并列,使懷人之人與所懷之人兩地相連,進而表達(dá)了異地相思的深情。
陸機在《文賦》中指出,作者在構(gòu)思時,可以“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也說:“文之思也,其神遠(yuǎn)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边@些話說明文思是最活躍的,是不受時空限制的。因此,在詩人筆下,同一空間里,可以呈現(xiàn)不同的時間;同一時間里,也可以呈現(xiàn)不同的空間。像王播的《題木蘭院》:“三十年前此院游,木蘭花發(fā)院新修;如今再到經(jīng)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就屬于前者。而這首韋應(yīng)物的懷人詩,則屬于后者,F(xiàn)代的電影藝術(shù),有時采用疊影手法來處理回憶與遙想的鏡頭,有時使銀幕上映出兩上或兩個以上的畫面,使觀眾同時看到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空間或時間里出現(xiàn)的不同場景。這首詩運用的手法正與此相同。它使讀者在一首詩中看到兩個空間,既看到懷人之人,也看到被懷之人,既看到作者身邊之景,也看到作者遙想之景,從而把異地相隔的人和景并列和相連在一起,說明千里神交,有如晤對,故人雖遠(yuǎn)在天涯,而想思卻近在咫尺。
秋夜原文賞析3
長安秋夜
內(nèi)宮傳詔問戎機,載筆金鑾夜始?xì)w。
萬戶千門皆寂寂,月中清露點朝衣。
翻譯
皇宮傳出詔書問訊前方戰(zhàn)機,金鑾殿處理完國事深夜才歸。
千家萬戶此時已經(jīng)寂然入夢,月光下露水清瑩點濕了朝衣。
注釋
宮:一作“官”。
戎機:軍事機宜。指作戰(zhàn)的狀況。戎,戰(zhàn)爭。
載筆:攜帶文具以記錄王事。
金鑾:此指皇帝處理國事的大殿。
寂寂:寂靜無聲貌。
朝衣:君臣上朝時穿的禮服。
創(chuàng)作背景
李德裕是唐武宗會昌(841—846)年間名相,為政六年,內(nèi)制宦官,外復(fù)幽燕,定回鶻,平澤潞,有重大政治建樹,曾被李商隱譽為“萬古之良相”。在唐朝那個詩的時代,他同時又是一位詩人。此詩就寫于他為宰相期間。
賞析
這首《長安秋夜》頗具特色,因為這不僅是李德裕的詩,而且是詩的李德裕。它像是一則宰輔日記,反映著他從政生活的一個片斷。
中晚唐時,強藩割據(jù),天下紛擾。李德裕堅決主張討伐叛鎮(zhèn),為武宗所信用,官拜太尉,總理戎機。“內(nèi)官傳詔問戎機”,表面看不過從容敘事。但讀者卻感覺到一種非凡的襟抱、氣概。因為這經(jīng)歷,這口氣,都不是普通人所能有的。大廈之將傾,全仗棟梁的扶持,關(guān)系非輕。一“傳”一“問”,反映出皇帝的殷切期望和高度信任,也間接顯示出人物的身份。
作為首輔大臣,肩負(fù)重任,不免特別操勞,有時甚至忘食廢寢。“載筆金鑾夜始?xì)w”,一個“始”字,感慨系之。句中特別提到的“筆”,那決不是一般的“管城子”,它草就的每一筆都將舉足輕重!拜d筆”云云,口氣是親切的。寫到“金鑾”,這決非對顯達(dá)的夸耀,而是流露出一種“居廟堂之高”者重大的責(zé)任感。
在朝堂上,決策終于擬定,他如釋負(fù)重,退朝回馬。當(dāng)來到首都的大道上,已夜深人定,偌大長安城,坊里寂無聲息,人們都沉入夢鄉(xiāng)。月色撒在長安道上,更給一片和平寧謐的境界增添了詩意。面對“萬戶千門皆寂寂”,他也許感到一陣輕快;同時又未嘗不意識到這和平景象要靠政治統(tǒng)一、社會安定來維持。騎在馬上,心關(guān)“萬戶千門”。一方面是萬家“皆寂寂”(顯言);一方面則是一己之不眠(隱言),對照之中,間接表現(xiàn)出一種政治家的博大情懷。
秋夜,是下露的時候了。他若是從皇城回到宅邸所在的安邑坊,那是有一段路程的。他感到了涼意:不知什么時候朝服上已經(jīng)綴上亮晶晶的露珠了。這個“露點朝衣”的細(xì)節(jié)很生動,大約也是紀(jì)實吧,但寫來意境很美、很高。李煜詞云:“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啼清夜月”(《木蘭花·曉妝初了明肌雪》),是善于享樂的。雖然也寫月夜歸馬,也很美,但境界則較卑。這一方面是嚴(yán)肅作息,那一方面卻是風(fēng)流逍遙,情操迥別,就造成彼此詩詞境界的差異。露就是露,偏寫作“月中清露”,這想象是浪漫的,理想化的`!霸轮星迓丁保攸c在高潔,正是作者情操的象征。那一品“朝衣”,再一次提醒他隨時不忘自己的身份。他那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自尊自豪感盎然紙上。此結(jié)可謂詞美、境美、情美,為詩中人物點上了一抹“高光”。
如果把這首絕句當(dāng)作一出轟轟烈烈戲劇的主角出臺的四句唱詞看,也許更有意思。一個兢兢業(yè)業(yè)的無雙國士的形象活脫脫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這是有理想色彩的詩人自我形象。他唱的句句是眼前景、眼前事,毫不裝腔作勢,但顯得豪邁高遠(yuǎn),表現(xiàn)出一個秉忠為國的大臣的氣度。“大用外腓”是因為“真體內(nèi)充”。正因為作者胸次廣、感受深,故能“持之非強,來之無窮”(司空圖《詩品》)。
秋夜原文賞析4
原文:
三萬里河?xùn)|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注釋譯文:
譯文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釋將曉:天將要亮了;h門:籬笆的門。迎涼:出門感到一陣涼風(fēng)。三萬里: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河:指黃河!拔迩ж稹毙稳菟母摺X(rèn):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華山。岳:指北方泰、恒、嵩、華諸山,一說指東岳泰山和西岳華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摸。遺民:指在金占領(lǐng)區(qū)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rèn)同南宋王朝統(tǒng)治的人民。淚盡:眼淚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胡塵:指金的統(tǒng)治,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南望:遠(yuǎn)眺南方。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賞析:
這首詩表達(dá)了作者憂國憂民愛國情懷以及對北方人民的同情。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面臨祖國分裂的劇變時代,早懷報國大志,中年從軍西南,壯闊的現(xiàn)實世界、熱烈的戰(zhàn)地生活,使他的詩歌境界大為開闊。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憶的“中年始少悟,漸欲窺宏大”;《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所自述的“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浩氣吐虹霓,壯懷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蟲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陰,而志氣不衰,鐵馬冰河,時時入夢,“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對中原淪喪的無限憤慨,對廣大民眾命運的無限關(guān)切,對南宋統(tǒng)治集團茍安誤國的無限痛恨,在這首七絕四句中盡情地傾吐出來。
“河”,指黃河,哺育中華民族的母親;岳,指東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華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奇?zhèn)邀惖纳胶,?biāo)志著祖國的可愛,象征著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給讀者以豐富的聯(lián)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卻長期以來淪陷在金朝貴族鐵蹄蹂躪之下,下兩句筆鋒一轉(zhuǎn),頓覺風(fēng)云突起,詩境向更深遠(yuǎn)的方向開拓!皽I盡”一詞,千回萬轉(zhuǎn),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jīng)受折磨歷程的長久,企望恢復(fù)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dá)出來了。他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愿落空。當(dāng)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蕩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tǒng)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后,可謂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嘆!后一層意思,在詩中雖未明言點破,強烈的批判精神則躍然可見。
秋夜原文賞析5
絡(luò)緯啼歇疏梧煙,露華一白涼無邊。
纖云激蕩月沉海,列宿亂搖風(fēng)滿天。
誰人一聲歌子夜,尋聲宛轉(zhuǎn)空臺榭。
聲長聲短雞續(xù)嗚,曙色冷光相激射。
翻譯
在夜色蒼茫之際,稀疏的梧桐樹上籠罩著迷漾的煙霧,絡(luò)緯的鳴聲時斷時續(xù)地啼著,一陣陣涼意沁人心肺,白露為霸,寒徹?zé)o邊的大地。
輕云飄蕩,明月已沉向海中,滿天星宿閃爍,令人感受到陣陣秋風(fēng)在天際吹拂。
在萬籟俱寂的秋夜中,絡(luò)緯的唧唧聲已經(jīng)顯得格外清晰,而歌聲更是沖破靜謐的夜空,回蕩在亭臺樓榭之間。
雄雞連續(xù)不斷地報曉,熹微的曙色與清冷的月光交融激射。
注釋
絡(luò)緯:鳥名,又名莎雞,俗稱紡織娘。
子夜:即《子夜歌》,為南朝時流行在江南的民間歌曲,曲調(diào)菱怨。
冷光:月光。
賞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秋天,黃景仁仍在安徽學(xué)政朱筠的官署中。此時,他隨著朱筠來到六安,于某夜心有所感,寫作此詩。 該詩開頭兩句,詩人描繪秋風(fēng)蕭瑟的景象,形象化地寫出“秋風(fēng)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的秋天景象。“纖云微蕩月沉海。列宿亂搖風(fēng)滿天!睂懬锔邭馑、輕云飄蕩的天空景色,天空與大地的秋色相互呼應(yīng),極力渲染秋夜幽靜的.氣氛!罢l人一聲歌子夜,尋聲宛轉(zhuǎn)空臺榭!睂懣占诺臉桥_亭榭回蕩著《子夜歌》的哀苦聲音,《子夜歌》是南朝時流行在江南的民間歌曲,曲調(diào)多哀怨。在萬籟俱寂的秋夜中,絡(luò)緯的唧唧聲已經(jīng)顯得格外清晰,而歌聲更是沖破靜謐的夜空,回蕩在亭臺樓榭之間,撩人情思,使人難以入眠。歌聲沖破靜謐的夜空,更增添一種悲秋的氣氛。詩用“聲長聲短雞續(xù)鳴,曙色冷光相激射”兩句作結(jié),描寫雄雞連續(xù)不斷地報曉,熹微的曙色與清冷的月光交融激射,夜幕逐漸隱退的景象,預(yù)示著黎明即將到來。
秋夜原文賞析6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漢明。
莫遣西風(fēng)吹葉盡,卻愁無處著秋聲。
賞析
凡是寫秋夜的詩,都是在月,在露,在星空上作文章,創(chuàng)造一個幽清寂靜的世界。如唐顧非熊《月夜登王屋仙臺》:“月臨峰頂壇,氣爽覺天寬。身去銀河靜,衣沾玉露寒。”就是如此。陳與義這首《秋夜》詩的前兩句,也是把幾般景色組合在一起,在內(nèi)容上沒有創(chuàng)新,在造句上很見工巧。如“白露洗空”著一“洗”字,把秋夜天空的爽朗形象地描繪出來,道前人所未道。同時,露在半夜后始降,降露的天必定是晴天,又與“三更”、“河漢明”的背景相吻合,足見詩人觀察得很細(xì)致。
秋天是肅殺的季節(jié),宋玉的《九辯》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后,列舉了種種秋天帶給人的悲傷。從此,悲秋成為文人詩文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之一,而蕭瑟秋聲,就成為悲秋的媒介。陳與義這首詩,前兩句雖然純粹是寫景,但首句說“中庭淡月照三更”,表明了他半夜三更還在庭院中徘徊不睡,預(yù)伏下詩人是因秋而有感,難以入寐,三、四句就理應(yīng)寫情,表示悲秋情懷。然而詩人又偏作拗折,不但不寫悲秋,反說請凌厲的秋風(fēng)不要把樹葉都吹盡,使得耳中缺少了沙沙的.秋聲。這樣寫,表面上是說自己不會發(fā)愁,有意尋覓秋聲,唯恐缺少了引起愁思的秋聲,是豁達(dá)語,實際上是作者在故作曠放,藉以抒發(fā)牢愁。
中國古代詩歌,常常通過故意違反常情的豁達(dá)語來達(dá)到更深層次抒情的目的,如這首詩,明明是悲秋,陣陣凄涼秋聲擾得他不能入睡,卻正話反說,把不堪寫成有趣,更突出了愁的深度。這樣寫法,常見不鮮,如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詩云:“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也是有意斡旋,寄托秋思。被稱為薄命詩人的清人黃仲則,尤多此類語。如古詩有“白楊多悲風(fēng),蕭蕭愁殺人”句,黃仲則偏說“愁多思買白楊栽”,又如重陽風(fēng)雨,添人愁思,他偏說:“有花有酒翻寂寞,無風(fēng)無雨倍凄涼”,都翻進一層,令人感慨。
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xiàn)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fēng)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秋夜原文賞析7
秋夜長
秋夜長,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層城綺閣遙相望。
遙相望,川無梁,北風(fēng)受節(jié)南雁翔,崇蘭委質(zhì)時菊芳。
鳴環(huán)曳履出長廊,為君秋夜搗衣裳。
纖羅對鳳凰,丹綺雙鴛鴦,調(diào)砧亂杵思自傷。
思自傷,征夫萬里戍他鄉(xiāng)。鶴關(guān)音信斷,龍門道路長。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鑒賞
“鶴關(guān)音信斷,龍門通路長,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边@幾句意謂:可寒衣雖然準(zhǔn)備妥當(dāng),這龍門戍地的道路卻又很長很長,你在天的那一邊,我在天的這一邊,這寒衣怎么能送到你的手中呢?只好讓它擱在那兒獨自地散發(fā)熏烤的香味了。全詩到這里嘎然收束,那不盡的愁思,那遠(yuǎn)戍他鄉(xiāng)征人的悲苦,只好留給讀者去玩味,揣摩了。這里收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意有盡而情無限的.效果。表面上看是詩人對一對“纖羅對鳳凰,丹綺雙鴛鴦”的人為分離而寄予無限的同情,實際上是作者對唐統(tǒng)治者發(fā)動對外擴張的非正義戰(zhàn)爭的譴責(zé)與抗?fàn)。不難看出,作者善于吸取《詩經(jīng)》、《漢樂府》民歌中的精華,但比之表現(xiàn)的感情更為細(xì)膩,更能打動讀者的情思?梢韵胂螅髡呤呛椭鴾I永揮寫這首詩的,不過,他把眼淚灑在詩篇之外罷了。
從詩人記事起,唐王朝就無休止的進行武力征伐。據(jù)史書記載,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興兵討伐西突厥,擒沙博羅可汗;公元661年又討伐百濟,滅掉了百濟國,并擊敗了日本的援兵;接著又征高麗,擒高麗王高藏。作者十五歲那年,即上書右相劉祥道,抨擊唐王朝的侵略政策。該文中說:“伏見遼陽求靖,大軍頻進,有識寒心,群黎破膽!俚財(shù)千里,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常卒……飛芻挽粟, 竭淮海之費 ……圖得而不圖失,知利而不知害,移手足之病,成心腹之疾!保ā渡蟿⒂蚁鄷罚┻@種反侵略、反擴張的思想在當(dāng)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作為詩人,王勃把這種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是理所當(dāng)然的?梢哉f《秋夜長》是詩人作品中反映現(xiàn)實最深刻的詩篇之一。把這首詩放在初唐詩壇這樣一個特定的背景中來分析、來評價,不難看出作品反映現(xiàn)實的深度。可以肯定地說:詩人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與盛唐和中唐的現(xiàn)實主義詩篇已相去不遠(yuǎn)。在那樣的時代,作者能寫出如此深刻的反映現(xiàn)實社會的佳作,當(dāng)猶如平地而起的一聲驚雷,使得那些仍醉心于宮詩、艷詩的文人為之一震,這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是值得寫上一筆的。
秋夜原文賞析8
原文:
秋夜曲
朝代:唐朝
作者: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輪秋月剛剛升起,秋露初生,穿著絲綢已嫌太薄了卻懶得更衣。更深夜闌了還在不知疲倦地?fù)芘y箏,原來是怕空房寂寞而不想回。
注釋
桂魄:即秋月,因傳說月中有桂樹而得別稱。
賞析:
此題屬樂府《雜曲歌辭》,是一首宛轉(zhuǎn)含蓄的閨怨詩,寫初秋月夜少婦的怨情。起句寫秋月從東方升起,露水雖生,卻是淡薄微少,給人一種清涼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第二句寫女主人公在氣候轉(zhuǎn)涼的季節(jié)還穿著輕軟細(xì)薄的羅衣,沒有更換秋衣;暗示了因秋涼需要更衣而思念遠(yuǎn)方的丈夫。第三句寫女主人公的彈箏行動,實際是以樂曲寄情。結(jié)句以巧妙的構(gòu)思和奇特的表現(xiàn)方法,通過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展示了她獨守空房的哀怨。
詩的前兩句是寫景,秋夜微涼,景物凄清;后兩句是寫情,主人公寂寞難寢,所以殷勤弄箏。語極委婉,情極細(xì)膩,把兒女羞澀的情感掩蔽得嚴(yán)嚴(yán)實實。一經(jīng)點破,怨情便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表達(dá)了詩人對女子的惋惜之情。
秋夜原文賞析9
滿江紅·中秋夜潮原文
作者:史達(dá)祖
萬水歸陰,故潮信盈虛因月。偏只到、涼秋半破,斗成雙絕。有物指磨金鏡凈,何人拏攫銀河決?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沉冤雪。
光直下,蛟龍穴;聲直上,蟾蜍窟。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氣已能驅(qū)粉黛,舉杯便可吞吳越。待明朝說似與兒曹,心應(yīng)折!
滿江紅·中秋夜潮賞析
史達(dá)祖本來是一位“婉約派”的詞人。前人之所以盛贊他,主要是因為他具有那種婉麗細(xì)膩的詞風(fēng)。其實,他的詞風(fēng)并不局限于“婉約”一路。像這首詞,就抒發(fā)了他胸中不常被人看見的豪氣激情,在風(fēng)格上也顯得沉郁頓挫、激昂慷慨,這就可以大大幫助讀者加深對其人、其詞的全面了解。
因為是寫“中秋夜潮”,所以全詞就緊扣海潮和明月來寫。開頭兩句“萬水歸陰,故潮信盈虛因月”,即分別交待了潮與月兩個方面,意謂:水歸屬于“陰”,而月為“太陰之精”,因此潮信的盈虛——潮漲潮落,皆與月亮的圓缺有關(guān)。這里所用的“歸”和“盈虛”兩組動詞,就為下文的描寫江潮夜?jié)q,蓄貯了巨大的“勢能”。試想:大江東去,這其中本就蓄積了多少的“力量”。此時,在月球的引力下,它又要返身過來,提起它全身的氣力向錢塘江中撲涌而去,這更該何等壯觀驚險!故而在分頭交待過潮與月之后,接著就把它們合起來寫:“偏只到,涼秋半破,斗成雙絕”。意為只有逢到每年的中秋(即“涼秋半破”時),那十分的滿月與“連山噴雪”而來的“八月潮”(李白《橫江詞》:“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才拼合(“斗成”:拼成)成了堪稱天地壯觀的“雙絕”奇景。它們“壯”在何處、“奇”在何處呢?以下兩句即分寫之:“有物揩磨金鏡凈”是寫月亮,它似經(jīng)過什么人把它重加揩磨以后那樣,越發(fā)顯得明亮澄圓:“何人拏攫銀河決”是寫江潮,它就像銀河被人挖開了一個缺口那樣,奔騰而下。對于后者,不妨引一節(jié)南宋人周密描繪浙江(即錢塘江)潮的文字來與之參讀,以加強感性認(rèn)識!段淞峙f事》卷三《觀潮》條里寫道:“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yuǎn)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至于前者(中秋之月),則前人描寫多矣,無須贅引?傊塾^明月,耳聽江潮,此時此地,怎能不引起驚嘆亢奮之情?但由于觀潮者的身世際遇和具體心境不同,所以同是面對這天下“雙絕”,其聯(lián)想和感觸亦自不同。比如宋初的潘閬,他寫自己觀潮后的心情是“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酒泉子》),主要言其驚心動魄之感;蘇軾則在觀潮之后,“笑看潮來潮去,了生涯”(《南歌子》),似乎悟得了人生如“潮中之沙”(“寓身化世一塵沙”)的哲理;而辛棄疾則說:“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昂尢帲说朗、子胥冤憤終千古”(《摸魚兒》),在他看來,那滔天而來的白浪,正是伍子胥的幽靈駕著素車白馬而來!但是史達(dá)祖此詞,卻表達(dá)了另一種想象與心情:“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沉冤雪!边@里的一個著眼點在于“雪”字:月光是雪白晶瑩的,白浪也是雪山似地噴涌而來,這豈不象征著伍子胥的“沉冤”已經(jīng)洗雪干凈!——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寫時近中秋、月夜泛湖的情景道:“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庇衷疲骸肮鹿庾哉,肝膽皆冰雪。”這實際是寫他“通體透明”、“肝膽冰雪”的高潔人品。史詞的“子胥見嫦娥”則意在借白浪皓月的景象來表達(dá)伍子胥那一片純潔無垢的心跡,也借此而為伍子胥一類忠君愛國而蒙受冤枉的豪杰平反昭雪。按:公元1204年夏(史料記載為嘉泰四年五月),韓侂胄在定議伐金之后上書寧宗,追封岳飛為“鄂王”;次年四月,又追論秦檜主和誤國之罪,改謚“謬丑”。韓氏之所為,其主觀目的姑且不論,但在客觀上卻無疑大長了抗戰(zhàn)派的志氣,大滅了投降派的威風(fēng),為岳飛伸張了正義。史達(dá)祖身為韓侂胄的`得力幕僚,他在詞里寫伍子胥的沉冤得以洗雪,恐即與此事有關(guān)。它使讀者明白:史氏雖身為“堂吏”,胸中亦自有其政治上的是非愛憎,以及對于國事的關(guān)注之情。
下闋繼續(xù)緊扣江潮與明月來寫!肮庵毕,蛟龍穴”是寫月,兼顧海:月光普瀉,直照海底的蛟龍窟穴:“聲直上,蟾蜍窟”是寫潮,兼及月:潮聲直震蟾蜍藏身的月宮。兩個“直”字極有氣勢,極有力度,充分顯示了中秋夜月與中秋夜潮的偉觀奇景。“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則合兩者寫之:天是潔凈的天,月光皓潔,“地”是潔凈的“地”,白浪噴雪;上下之間,一派“洞然如刷”,即張孝祥所謂“表里俱澄澈”的晶瑩世界。對此,詞人的心又一次為之而激動萬分、“激氣已能驅(qū)粉黛,舉杯便可吞吳越。待明朝說似與兒曹,心應(yīng)折!”這前兩句,正好符合了現(xiàn)今所謂的“移情”之說!凑者@種“移情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物我雙方是可以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比如,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中,就會出現(xiàn)象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類的詩句;而“物”的形相、精神也同樣會影響到詩人的心態(tài)、心緒,如人見松而生高風(fēng)亮節(jié)之感,見梅而生超塵脫俗之思,見菊而生傲霜斗寒之情。史詞明謂“激氣已能”、“舉杯便可”,這后兩個詞組就清楚地表達(dá)了他的這種激氣豪情,正是在“光直下”、“聲直上”的偉奇景色下誘發(fā)和激增起來的!(dāng)然,這也與他本身含有這種激氣豪情的內(nèi)在條件有關(guān)。在外物的感召之下,一腔激情直沖云霄,似乎能驅(qū)走月中的粉黛(美人);這股激情又使他舉杯酌酒,似乎一口能吞下吳越兩國。這兩句自是“壯詞”。一則表現(xiàn)了此時此地作者心胸的開闊和心情的激昂;另一則——如果細(xì)加玩味的話,也不無包含有對于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這些或者昏庸、或者狡獪的君王,以及那當(dāng)作“美人計”誘餌的西施的憎惡與譴責(zé),因為正是他們共同謀殺了伍子胥!所以這兩句雖是寫自己的激氣與豪情,但仍是暗扣“月”(粉黛即月中仙女)、“潮”(吳越之爭釀出子胥作濤的故事)兩方面來展開詞情的,因此,并不能視為走題。末兩句則“總結(jié)”上文,詞人說:若是明朝把我今夜觀潮所見之奇景與所生之豪情說與你輩(“兒曹”含有輕視之意)去聽,那不使你們?yōu)橹哪戵@裂才怪呢!詞情至此,達(dá)到高潮,也同時戛然中止,令人如覺有激蕩難遏的宏響嗡嗡回旋于耳畔。
秋夜原文賞析10
原文:
秋夜寄僧
唐代:歐陽詹
尚被浮名誘此身,今時誰與德為鄰。
遙知是夜檀溪上,月照千峰為一人。
譯文:
尚被浮名誘此身,今時誰與德為鄰。
我還被官場虛名誘惑著無法脫身,現(xiàn)在誰還有高尚的君子德行。
遙知是夜檀溪上,月照千峰為一人。
知道那遠(yuǎn)遠(yuǎn)的檀溪之上,月亮為您朗照著千山萬峰。
注釋:
尚被浮名誘此身,今時誰與德為鄰。
秋夜寄僧:《全唐詩》題《注》:“一作秋夜寄弘濟上人”。被:作“披”。比喻精神上的擔(dān)負(fù)。浮名:虛名。誘,欺誑;引誘,此為困擾之意。德:美好德行。
遙知是夜檀(tán)溪上,月照千峰為一人。
是夜:此夜,即今晚。檀溪:地處中國湖北省襄陽市,又名檀溪湖,在襄陽城西真武山北面。一人:指的是弘濟上人。
賞析:
詩中運用了設(shè)問和借景抒情的表達(dá)技巧,寫下了人心不古,世風(fēng)日下的社會狀況,而作者不得不周旋其中,從而表現(xiàn)了弘濟上人的高潔。
《秋夜寄僧》沒有運用精工華美的辭藻,而這也是歐陽詹一貫的詩詞風(fēng)格,歐陽詹的詩雖談不上新奇,卻很講究煉飾。他繼承了同時期詩人陳去疾清新洗煉的語言風(fēng)格,在用詞煉意和聲調(diào)格律上都十分講究,盡量避免押險韻,最忌用生僻詞語,這就使他的詩不僅淺顯平易,通俗易懂,而且韻律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文字質(zhì)樸,卻富有味。
開頭前兩句先言明自己的處境,想脫離官場,但又不忍,最終不得不周旋其中。二句雖是問話,實則自己心中早有答案,從而引導(dǎo)出對僧人的贊揚。意為“如今人心不古,世風(fēng)日下,我還不得不周旋于其中,只有您卻還與德為鄰,佩有美好德行!笔畮啄昵蠡碌牡缆飞,歐陽詹艱難地抗?fàn),苦苦地掙扎。痛苦的現(xiàn)實,刻骨銘心的人生歷程,成了歐陽詹賦作最核心的`表現(xiàn)內(nèi)容。
在后兩句中詩人運用了自己所擅長的取材、布景和造境的寫作方式,“為什么呢?看那月光多么明朗,雖然照著千座峰巒,實是受感動而且只照您一人!痹谠娭,他不是孤立地抽象地說教,而是把情與理置于形象的描寫之中,在鮮明完整的意象中以借物言志即景抒情的方式表現(xiàn)個人的思想和情感,刻畫傳神,細(xì)致入微。抒寫了他對弘濟上人的懷念情緒的同時,把老僧的品德、感天動地月為之明的情形寫了出來,可見詩人內(nèi)心潛在的不須言明的感情。
秋夜原文賞析11
朝天子·秋夜客懷原文
月光,桂香,趁著風(fēng)飄蕩。砧聲催動一天霜。過雁聲嘹亮。叫起離情,敲殘愁況,夢家山身異鄉(xiāng)。夜涼,枕涼,不許愁人強。
朝天子·秋夜客懷鑒賞
鑒賞一
這是一首“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的小令,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聲、雁聲等意象體現(xiàn)了游子思鄉(xiāng)的離愁別恨。
寫景主要寫動景,月光桂香在隨風(fēng)飄蕩,砧聲雁聲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們從視覺、聽覺、嗅覺上勾起了游子的離愁別緒。描繪了秋月夜色朦朧、桂花飄香的寂靜而溫情的畫面;營造了懷鄉(xiāng)的氛圍,為抒發(fā)思鄉(xiāng)情做鋪墊。雁鳴可以敲打愁緒,“叫起”“敲殘”把看不見、摸不著的離愁寫得可聞可感,生動形象地表達(dá)了游子內(nèi)心的愁苦。此曲特點是用凝練的語言,濃縮的典型意象,構(gòu)筑了令人思鄉(xiāng)斷腸的秋夜氛圍。全曲情景一體,清麗秀美,口語自然而又有韻律感。
作者先精心營造了清幽、寂靜、凄涼的氛圍。所見到的清冷月光、所聽到的鴻雁悲嗚,所嗅到的桂花芳香,莫不帶有秋夜的氣息,莫不觸動游子的思鄉(xiāng)情懷。曲中的景物描寫富于動感,“月光、桂香、趁著風(fēng)飄蕩”,描寫金風(fēng)吹拂,樹影婆娑,月光中的.一切顯得搖曳飄忽,若即若離,若有若無,襯托出思鄉(xiāng)愁緒的綿長,難以排遣。“桂花”在古代多容易引起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因為“桂”音同“歸”近,在這里作用是巧妙的襯托出詩人思鄉(xiāng)的情緒,于自然中入景入情,就好像把那愁緒寫活了,自己飄到了詩人的眼前!罢杪暣邉右惶焖币痪渲,單調(diào)而有節(jié)奏的搗衣聲,對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具有特殊的沖擊力。因為越是普通的生活場景,越能勾起對往事、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因此秋夜里的搗衣聲,聲聲撞擊著遠(yuǎn)行人的心扉。“過雁聲嘹亮。叫起離情,敲殘愁況!痹诠糯笱闶怯脕韨鲿,采用了“大雁”這個意象,用在這里是寫歸感。大雁的鳴叫本身是不帶任何感情的,但是落在詩人耳里就帶了離愁別緒,叫得人心震蕩,一聲聲敲打著詩人脆弱的心,引動帶著離愁況味的情,作者對情的打磨可謂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首小令的高妙之處還在于他的結(jié)尾!耙箾,枕涼,不許愁人強!庇巫佑行囊獬鲩_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又時時被鄉(xiāng)情所纏繞,內(nèi)心深處時常激起感情和理性的矛盾。這樣,曲中所抒發(fā)的情感更顯得波瀾起伏,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有更豐富的內(nèi)涵。
鑒賞二
“月光,桂香”,是秋夜最典型的性征,所謂“何夜無月”(蘇軾《記承天寺夜游》)、“香滿自然秋”(李嶠《詠桂》),作者也先從這最常見的秋景入手擒題。妙在緊接而至的“趁著風(fēng)飄蕩”,化靜為動,不僅將秋意向空間彌散,也見出了秋夜之中作者心旌的動蕩,為過渡到“客懷”創(chuàng)造了條件。以下作品就由秋夜的色、香,轉(zhuǎn)入更為觸目驚心的“聲”上。著重寫了兩種秋聲,一是砧聲,二是雁聲。秋日搗衣通常是婦女為外出的游子準(zhǔn)備冬衣,對于離家的旅人來說自然是不堪卒聽;而秋雁本身屬“過雁”,夜空的雁鳴最易引起游子天涯漂泊的羈旅感與歲聿云暮的悲秋感。前者“催動一天霜”,見其聲繁;后者僅用“嘹亮”二字形容,又使人感覺刺耳!敖衅痣x情”應(yīng)雁聲,“敲殘愁況”應(yīng)砧聲,“起”字見離情之不可已,“殘”字見愁況之不可耐,各為句眼。這“離情”與“愁況”就構(gòu)成了“客懷”的內(nèi)容,具體說來,就是使作者意識到愿望(“夢家山”)與現(xiàn)實(“身異鄉(xiāng)”)的巨大反差。這種心態(tài),便自然而然地帶出了結(jié)尾三句的主觀感受!耙箾,枕涼”,兩個“涼”字,與其說是生理感覺,毋寧說是心理感受;與其說是記錄秋夜涼意的表象,毋寧說是寓示環(huán)境氛圍與人生遭際的慘淡凄涼。而“不許愁人強”的“不許”二字,同李清照《念奴嬌》“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朱淑真《閨恨》“梨花細(xì)雨黃昏后,不許愁人不斷腸”的用法一樣,表現(xiàn)了秋夜客懷的沉重與無奈。
這首小令寓情于景,通過色、香、聲、感,將“秋夜”與“客懷”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從而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秋夜原文賞析12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獨夜旅魂驚。
疏燈自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杵鳴。
南菊再逢人臥病,北書不至雁無情。
步檐倚仗看牛斗,銀漢遙應(yīng)接鳳城。
翻譯
白露降了,秋空高遠(yuǎn),江水澄清,獨自在空山在深夜旅魂震驚。
岸邊眠宿著孤帆的暗影,空自映照水上的是散落的疏燈。一彎新月擾自高懸天上,山上不時傳來搗衣雙杵的鳴聲。
從客居云安算起,至今已兩度與秋菊重逢,可嘆我依舊臥病在山城。北方故鄉(xiāng)的書信至今沒有捎來,南飛的大雁啊怎么這般無情!
我拄著拐杖獨自徘徊在屋檐下面,久久地久久地遙望牛斗二星。迢遞的銀河默默地從樓閣上空流過,它的來端該不是通到了長安京城?
注釋
露下:夜露降下。
空山:寂靜的山中,指山城夔州。
旅魂:旅情,客居他鄉(xiāng)的情懷。
疏燈:指江邊稀疏的漁火。
雙杵:古時女子搗衣,二人對坐,各持一杵。
南菊再逢:杜甫離成都后,第一個秋天在云安,第二個秋天在夔州。
北書:故鄉(xiāng)的書信。
雁無情:古稱鴻雁傳書,衡山有回雁峰,人未過衡州而無書信,故言雁無情。
步檐:檐下的走廊。步,古代量度單位,以五尺為一步。
牛斗: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斗宿”,二星都在銀河的旁邊。
銀漢:銀河。
鳳城:秦穆公之女吹簫,鳳降其城,因號丹鳳城。其后,即稱京城為鳳城。此指長安。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七言律詩寫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 )的秋天。此時詩人正寓居在夔州西閣。西閣面臨大江,背負(fù)山崖,憑欄遠(yuǎn)眺,夔州的山川景物盡收眼底。在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獨坐高樓,對著窗外空山的景色,聽著遠(yuǎn)處傳來的砧杵之聲,對故國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
開頭兩句寫景點題,寫出山城深秋之夜的環(huán)境。第一句點明季節(jié)、景物,第二句寫出時間、人物。秋天夜空晴朗,因而更使人感到景物的凄清,氣氛的幽靜。夜色漸濃,露水在漸漸凝結(jié)、垂落,樓下的江水,在靜靜地不斷流淌。周圍的'山峰,像巨人一樣屹立。夜風(fēng)輕拂,一切都是那樣柔和、安詳。然而這寂靜幽美的境界,卻觸撥了游子的心弦,引動了他的萬千愁緒。
三、四兩句進一步描寫夜景:遠(yuǎn)處長江水面上,零星地閃爍著幾點燈火,那是夜泊的客船和漁舟,新月高懸,萬籟俱寂,這時從城中傳來一陣陣搗衣的砧杵之聲,回蕩在夜空之中。兩句寫景和上聯(lián)結(jié)合,增加了畫面的優(yōu)美。在這幅畫面中,高天是深藍(lán)的,疏燈是飄忽的,月光是柔和的,空山是黝黑的。秋夜、碧空、新月、露珠、江水、漁火、山峰,相互輝映,在這優(yōu)美的畫面之外,又傳來斷斷續(xù)續(xù)的搗衣聲,這豈能不觸動詩人異鄉(xiāng)作客的無限愁腸呢?
五、六兩句由寫景轉(zhuǎn)到抒情!澳暇赵俜辍,是指詩人從成都東下至今已近兩年。杜甫是永泰元年(765)四月從成都攜家東下的,但秋天到達(dá)云安之后,因肺病、風(fēng)痹等病復(fù)發(fā),只得留下養(yǎng)病,次年夏初才抵達(dá)夔州。秋天,又從山腰客堂遷居西閣,因此說“南菊再逢”。此時詩人除了肺病和風(fēng)濕痹癥以外,還患有糖尿病,所以說“人臥病”!澳暇赵俜耆伺P病”,刻劃出了詩人流落他鄉(xiāng)病臥山城無限悲凄的處境和心情。因為時局動亂,戰(zhàn)爭不斷,詩人已經(jīng)很久沒有接到故鄉(xiāng)親人的來信了。夔州在長安和洛陽的南面,所以稱故鄉(xiāng)的來信為“北書”!氨睍恢痢保匀皇怯芯唧w原因的,這里卻說是“雁無情”,就取得了意在言外、言而無盡的藝術(shù)效果。
最后兩句由個人的身世遭遇寫到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上句寫自己走到室外,倚杖步檐,仰看星斗。下句寫由銀河想到長安,表明思念故鄉(xiāng)的心情。“步檐”與西閣照應(yīng),“倚杖”與“人臥病”照應(yīng)。由“牛斗”而到“銀漢”,由“銀漢”而到“鳳城”,一層一層地表現(xiàn)出了詩人由仰望星斗到眺望故國的過程。詩人對故國長安的無限思念就蘊含在這佇立步檐倚杖遠(yuǎn)眺的老人形象之中。
仇兆鰲曾經(jīng)指出,這首詩在內(nèi)容上和《秋興八首》相似,可以說是八首詩的一個總括。但這首詩和《秋興八首》在藝術(shù)上又各具特色。《秋興八首》寫景壯麗,氣魄雄偉,表達(dá)詩人對人生執(zhí)著的追求和對祖國命運強烈的關(guān)心,風(fēng)格更為撫郁悲壯,傾吐的愛國熱忱更為深沉浩瀚。這首詩雖然寫景如畫而表達(dá)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體現(xiàn)了杜詩精警凝練、清麗含蓄的風(fēng)格。把這首詩與《秋興八首》加以比較,可進一步了解杜詩同中見異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汲取豐富的藝術(shù)營養(yǎng)。
秋夜原文賞析13
原文:
木蘭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清代]納蘭性德
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zhuǎn)清商。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炎涼。等閑瞥眼,甚絲絲、點點攪柔腸。應(yīng)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
疑將。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荷裳。被風(fēng)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從此羈愁萬疊,夢回分付啼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盼望著銀河的出現(xiàn),入夜的時候卻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剎那間,園里的蝴蝶和蜜蜂紛紛飛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是等閑之事,但今晚那絲絲點點的雨聲卻令人攪斷柔腸。應(yīng)該是因為此時正是別離送友的時刻,所以這秋雨才這樣讓人斷腸吧。
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風(fēng)上畫出的水墨畫。能否請求高高的梧桐樹和燒殘的燈燭細(xì)做掂量,不要在此時再添人的愁緒池塘里,荷葉已經(jīng)被秋風(fēng)吹殘,那今夜誰來代替荷葉為鴛鴦們遮風(fēng)擋雨呢?你將上路遠(yuǎn)行,從此旅途勞頓,夢醒之時,唯有悲切的寒蟬聲相伴。
注釋
木蘭花慢: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金奩集》入“林鐘商調(diào)”,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
梁汾:顧貞觀(1637一1714年),又名華文,字華峰,一作華封,號梁汾,江蘇無錫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與納蘭性德相識,從此交契,直至納蘭性德病歿。
迢遞(tiáo dì):高遠(yuǎn)貌。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調(diào)悲涼凄切。此處借指入夜后的秋雨之聲。
西園:本為園林名,后亦泛指園林。
麝(shè)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蜂黃:本指婦女涂額之黃色妝飾,此處代指蜜蜂。
疑將:仿佛、類似。將,助詞。唐王勃《郊園即事》:“斷山疑畫障,懸熘泄鳴琴!
炎涼:是暖是寒。炎:熱。涼:冷。
水墨:淺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煙云。疏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戶。
瀟湘:本指湘江,或指瀟水、湘水,此處代指竹子。
倩:倚近、靠近。
商量:斟酌、思考之意。洪咨夔《念奴嬌·老人用僧仲殊韻詠荷花橫披謹(jǐn)和》:“香山老矣,正商量不下,去留蠻素!
荷裳(hé cháng):用荷葉做衣服,這里指荷葉。
羈愁:旅人的愁思。萬疊,形容愁情的深厚濃重。
螀(jiāng):即寒蟬,蟬的一種,比較小,墨色,有黃綠色的斑點,秋天出來鳴叫。
賞析:
詞的上片,詞人開門見山地表述了他與好友聚少離多的現(xiàn)實,所以分別的時候二人愈加地難分難舍!芭毋y河迢遞,驚入夜,轉(zhuǎn)清商。”一個“盼”字,寫出了容若與友人的'期待。只可恨“天有不測風(fēng)云”,“驚入夜,轉(zhuǎn)清商”,一場突如其來的秋雨隨風(fēng)而至,一個“驚”字,語意突轉(zhuǎn),盡顯出乎預(yù)料之意!芭巍迸c“驚”形成鮮明的對比,詞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边@場雨來得真的是太突然了,連院子里的蝴蝶都沒有準(zhǔn)備好,嚇得四處翻飛,撲棱著翅膀,鱗粉也飄落下來。一不小心,又驚到了無辜的小蜜蜂。這樣一來,園中蜂飛蝶舞,一片慌亂景象。這個氣候真是變化無常,明明之前還是晴朗溫暖,一瞬間就變得風(fēng)雨交加、陣陣涼寒。這雨浙漸瀝瀝的,連綿不絕下個不停,而且點點滴滴,敲打著心房,纏綿著柔腸!吧踅z絲、點點攪柔腸”,夜雨愁人,上天看到世間的悲苦,流下眼淚,化作雨水,灑落在人間。如果說之前容若還在隱忍著離別的傷心,這一句開始感情便出現(xiàn)了波瀾!皯(yīng)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笔撬陀堰h(yuǎn)行,再一次嘗到了離別的滋味,再一次忍受相思之苦。一個“重”字真是盡顯無奈與怨恨。
到了下片,詞人筆鋒一轉(zhuǎn),開始囑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飯,在桂花飄香的時節(jié)要如約歸來!八嬍璐,孤影淡瀟湘”意境很是空淡疏緲。瀟湘和下片開頭“疑將”連在一起看,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風(fēng)上畫出的瀟湘夜雨圖!盀t湘”二字本就是離愁別恨的代名詞,在這里無非是納蘭心事的一種寄托!百灰蝗~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這句子納蘭說得婉轉(zhuǎn),窗外夜雨梧桐、屋內(nèi)泣淚殘燭,怎不讓人傷神。因此納蘭說,能否請梧桐和燈燭細(xì)做掂量,莫要此時再添人愁緒。“荷裳一被風(fēng)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已至秋天,荷塘自然也是一片蕭索,此情此景,像極了李商隱那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里的句子:“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钡搅恕皬拇肆b愁萬迭,夢回分付啼螢”,納蘭終于將“送別”二字明寫在了詞面上,“雨夜”“寒蟬”渲染了離別的氣氛,離別后,愁惰萬疊,只恨造化弄人。詞人把這樣的話放在詞末,惜別離愁之意溢于言表。
全篇都圍繞著“立秋”和“夜雨”展開,從景物著手,用景物烘托,營造離別的氛圍,悲涼凄切之情更為細(xì)密深透。
秋夜原文賞析14
原文:
黎拾遺昕裴秀才迪見過秋夜對雨之作
唐代:王維
促織鳴已急,輕衣行向重。
寒燈坐高館,秋雨聞疏鐘。
白法調(diào)狂象,玄言問老龍。
何人顧蓬徑,空愧求羊蹤。
譯文:
促織鳴已急,輕衣行向重。
深秋中蟋蟀的鳴聲已經(jīng)急促了,單衣已無法抵擋寒意,準(zhǔn)備添加厚重的衣服。
寒燈坐高館,秋雨聞疏鐘。
寒雨孤燈坐落于高大的館舍,急促的秋雨聲中傳來一陣稀疏的鐘聲。
白法調(diào)狂象,玄言問老龍。
以佛法調(diào)理自己,滅除諸妄心惡念,又探討老莊玄理的談?wù),兼學(xué)道家之言。
何人顧蓬徑,空愧求羊蹤。
黎昕、裴迪二友眷顧我的隱居處,我自己只覺得心里有愧。
注釋:
促織鳴已急,輕衣行向重(chóng)。
黎拾遺昕(xīn):即黎昕,其人不詳拾遣,官名,有左右拾遺,專掌諷諫。裴(péi)秀才迪:即裴迪,詩人,王維的好友,與王維唱和較多。見過:來訪。促織:即蟋蟀,也叫蛐蛐兒。輕衣:單衣。行:將,將要。向:底本注:“劉本作‘尚’!敝兀褐匾。
寒燈坐高館,秋雨聞疏鐘。
高館:高大的館舍。疏鐘:稀疏的鐘聲。
白法調(diào)狂象,玄言問老龍。
白法:釋家以惡法為黑法,以善法為白法?裣螅罕扔魍目衩。玄言:深奧玄妙的.言論,指探討老莊玄理的談?wù)。老龍:傳說中的圣者老龍吉。
何人顧蓬徑,空愧求羊蹤。
顧:光顧。蓬徑:長滿野草的小路。求羊:求仲、羊仲。此處以二仲代指黎昕、裴迪二人。
賞析:
此詩前四句寫了深秋之意,秋深寒重,更有空堂,對一點孤燈;其后兩句言及詩人自己平日的修行狀態(tài),即獨自參禪打坐,兼學(xué)道家;最后兩句點題,寫黎昕、裴迪二友的到訪,于詩人有陶淵明載酒之歡。全詩毫無慣有之凄苦意,縱是秋夜淅瀝,也難耐勃發(fā)之意趣,字里行間,一番悠然。
此詩開篇,有意描摹深秋之意,秋已深、寒已重、雨已侵,更有空堂,對一點孤燈。然而此際忽然一聲疏鐘透空傳來,點晴處正在于此。由是作者瞬時感悟,豁然一切,白法已調(diào)狂象,玄言已問哲人。
此詩除沉穩(wěn)之意趣外,另一別致處即在此“玄言”。詩佛并非是侍僧,終有“士子”之心。雖傾心于禪,但并未一心于禪,中國古代“士子”的明哲處即在兼包并蓄,無論何方神圣,于吾有用即為吾用;虮蛔I為心志不專,然人生之要義本在“護生”,志專而害生、妨生者亦有何義。所以“士子”此舉最為溫潤、最有親情。由于同是“士子”,王維此處佛、道并用,釋、老并觀,如十八般兵刃逐一對治,終于此凄風(fēng)苦雨之際,調(diào)伏之悠然自得。最后一“空愧”語,自是慣常之以退為進之法。此一番自得之情,已是無言自喻耳。
此詩與《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意境相仿而更為渾成。此應(yīng)緣于一者“夏日”,一者“秋夜”。而人生之年歲、境界似亦是“夏日”“秋夜”之別。故而心意尤為安穩(wěn),氣象分外沉渾。深秋、蟲鳴、凄雨、空堂、寒燈,此俱傷感之境象,自為抒愁感傷之良時。然此詩毫無慣有之凄苦意,頗為難得。概此晚摯友見訪,興會高論之余,興致仍是盎然。由是縱是秋夜淅瀝,也難耐勃發(fā)之意趣。字里行間,因之有此一番悠然。因親情中缺失人生重要一環(huán),故而王維于友朋之道甚為傾心,詩中與友朋唱和、同游,抒發(fā)相親、相慕之作者眾多。由是不難知曉,于此凄風(fēng)苦雨之際,生性纖敏之王維,竟能如此安穩(wěn),狂象得以調(diào)伏、靜心以問玄。黎昕、裴迪“見過”,于王維有陶淵明載酒之歡。
秋夜原文賞析15
丁丁漏水夜何長,
漫漫輕云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
征衣未寄莫飛霜。
唐 張仲素《秋夜曲》
丁丁漏水,即漏水丁丁,丁丁是水漏滴水的聲音。古代人沒有鐘表,就用許多別的方法來計時,夜漏計時就是其中的一種。即用銅壺的滴水聲來計算時間!岸《÷┧购伍L”,作者一入筆就動了真情感。計時的夜漏在寂靜的晚上發(fā)出清脆的“丁丁”聲,一滴一滴像是滴在了女主人公的心坎上。何以覺得夜長?因為她一個人在月下,獨守空房,獨品寂寞,百無聊賴,數(shù)著夜漏的聲音,心思早已飛到了鎮(zhèn)守邊關(guān)的夫君身上。而“夜夜思君不見君”,所以埋怨說“夜何長”。
心煩意亂、魂不守舍的她將目光移向了天空。遙無邊際的薄薄的云彩的縫隙里露出了一縷一縷的月光。月光?這實在是一種特別的所在,因為自古以來的中國人對它寄寓了太多太濫的'情感。望月思人,對月懷遠(yuǎn),更加濃了她對夫君的思念。
第三句和第二句一樣,依然是一句景語。秋天的長夜里,暗處的秋蟲徹夜徹夜地鳴叫!巴ㄏ憽笔钦f秋蟲鳴叫的時間之長,同時也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徹夜不眠的相思之苦。她聽著秋蟲凄凄的鳴叫,以為它們也是因為天氣轉(zhuǎn)涼而發(fā)出的哀號,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了她的夫君身上。觸景而生情,睹物而思人,情真而意切。
末一句直抒胸臆,情意畢現(xiàn)!皬匾挛醇哪w霜”像是女主人公情不自禁地給夫君的同事或領(lǐng)導(dǎo)囑托的一句話,又像是面對老天爺?shù)钠笄,真切而感人。她?dān)心什么呢?她在漫漫薄薄的月光中,數(shù)著夜漏的丁丁聲響,聽著秋蟲的徹夜鳴叫,想著她的夫君,天氣變涼了,她給他做的御寒的棉衣不知道他收到了沒有。要是“征衣未寄”就先請“莫飛霜”!這似乎有點不講理,正是這種不講理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宮閨思婦對守邊征夫的擔(dān)心和掛念,讓讀到這首詩的游子征夫的心頭一片陽光。
中唐時期,朝廷連年對外作戰(zhàn),藩鎮(zhèn)之間時有摩擦!皬匾挛醇哪w霜”代表著中唐時期的廣大勞動婦女的共同心聲,反映了社會底層百姓的精神生活,有著普遍的代表性。
明代的胡應(yīng)麟在《詩藪》中給張仲素以極高的評介,他說“江寧(王昌齡)之后,張仲素得其遺響”!度圃姟反嫫湓娙攀,多為樂府歌辭,以寫閨情見長。他的閨情詩對后世也有一定的影響。一百年后,晚唐女詩人陳玉蘭的一首《寄夫》中似乎可以看出這首《秋夜曲》的影子:“夫戍邊關(guān)妾在吳,西風(fēng)吹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兩首詩表現(xiàn)的主題是相同的,都是宮閨女子對丈人的思念;抒情的角度也是一致的,都是從女子的角度出發(fā)。所不同的是,張詩中觸動女主人公思夫情感的是夜漏、薄云、月光、秋蟲等秋天夜晚常有的景和物,而陳詩中則成了西風(fēng)和書信!昂骄呉碌綗o”似乎成了“征衣未寄莫飛霜”的回聲,相較而言,前言沒有后語情思纏綿,意味悠長。
【秋夜原文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秋夜雨·秋夜原文、賞析08-09
秋夜原文及賞析03-06
秋夜曲原文及賞析03-06
《秋夜曲》原文及翻譯賞析08-23
秋夜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1-25
秋夜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21
秋夜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范文11-08
江上秋夜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0-18
《秋夜長》原文及古詩詞賞析02-21
秋夜寄邱員外原文及翻譯賞析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