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半生緣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半生緣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愛玲的小說常常從第一句開始就展現(xiàn)出天才的一面,讀完王安憶《長恨歌》后緊接著讀《半生緣》,對比之下尤其有這種感覺。相比王老師的匠氣,“對于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這樣的開頭已經(jīng)足夠顯示出張愛玲的靈氣!栋肷墶防铩拔米友焐梆搿蹦菢芋@艷的句子不多,但局部依然細膩,而整體上又擁有一種氤氳的氛圍,張同學不愧是天才型選手。
人物上,世鈞確實懦弱,但曼楨后半段的表現(xiàn)也有點匪夷所思,還是缺少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剛烈。另外,和《長恨歌》里的王琦瑤不同,曼楨不只牽扯在愛情和男人當中,曼楨更具獨立人格,頗符合現(xiàn)代獨立女性的特質。這種獨立也表現(xiàn)在曼楨和世鈞的戀愛過程中。
張愛玲的小說里表現(xiàn)年輕人認真地自由戀愛好像不多,要么像《傾城之戀》里情場高手斗法,要么像《紅玫瑰與白玫瑰》里既要紅玫瑰又要白玫瑰,要么像《金鎖記》里人格扭曲,總之很難舒舒服服談一場光明正大的戀愛!栋肷墶非鞍攵卫,感情在主角和配角們的一次次散步、交談、吃飯、出游中滋長,作者細膩的細節(jié)處理又助長了這種溫馨,甚至在后半段還能閃現(xiàn)一下,比如世鈞保留的曼楨寫的信。作為人情小說,《半生緣》多少有點《紅樓夢》的影子:前半段越美好,后面打破的時候才越刻骨銘心。
《十八春》以十八章十八個春天串聯(lián)故事,結構頗為精巧,改成《半生緣》之后,減少一章,情節(jié)局部重組,結構不如之前考究,但無論人物關系還是情節(jié)線索都比張以往的短篇作品復雜得多。張愛玲難得有長篇小說,甚至有人因此說張根本不會寫長篇。作為長篇小說的《半生緣》雖然擁有和張的短篇作品類似的精神內核,但其實還是不乏拓展的。
比如五十年代之前張愛玲的小說大都寫上層社會,到《半生緣》里顧家竟要靠長女犧牲尊嚴做舞女來支撐。再看大約同時期的《小艾》等,張氏小說中主角的身份似乎在逐漸下沉。但是顧家畢竟是長期用著傭人的,大概瘦死的駱駝總是比馬大些。
究竟張愛玲是因為身處大陸迫于政治壓力附和了時勢讓主角們參加革命,還是在臺灣為了書順利出版違背本意修改成《半生緣》,已經(jīng)成為懸案。很顯然《十八春》結構更出色,但我還是更喜歡《半生緣》,因其刪去政治內容后,人情更加突出。
《十八春》最后一句話是“世鈞惘然地微笑了。他是全心全意地為他們祝福。”“惘然”在字典中的解釋是“失意的樣子”,世鈞既感失意卻又要全心全意祝福前女友和情敵,很別扭不是嗎。不敢相信天才又學霸的張同學會用詞不當,況且張曾經(jīng)考慮過《惘然記》作書名,那就只能把革命那一套理解為障眼法,“失意”才是作者真實的表達了。
張愛玲作品里主人公善終的不多,《傾城之戀》已算難得的圓滿結局:兩個個人主義者無法在兵荒馬亂的社會容身,可他們最后還是找到了容身之地。而《十八春》中,也是一群無法安身立命的年輕人,作者卻讓他們通過革命改造后才獲得立足之地,總感覺有點黑色幽默。
夏志清談及張愛玲小說里的悲劇性:“表面上是寫實的幽默的描寫,骨子里卻帶一點契訶夫的苦味!睆埵巧朴诎阉谋诨谧掷镄虚g的,在繾倦的氣氛里寫盡生老病死、炎涼世態(tài)。《半生緣》里“世鈞,我們回不去了”的結局,和角色們去政治化的個人表達,更符合張一貫的風格和我的閱讀期待。有讀者評論,《半生緣》“道盡了愛情的百轉千回;道盡了生活的陰差陽錯;道盡了生命的抑揚頓挫!辈还1950年前后張愛玲的實際想法怎樣,我更喜歡讀她的冷眼看世界。
【半生緣讀后感】相關文章:
半生緣經(jīng)典語錄10-20
半生緣經(jīng)典語錄10篇10-20
半生緣經(jīng)典語錄(13篇)11-10
半生緣經(jīng)典語錄13篇11-10
《半生緣》讀后感04-30
半生已過人生經(jīng)典句子02-21
我的前半生語錄12-24
相遇是緣經(jīng)典美文01-25
關于緣的句子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