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們的父輩觀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的父輩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的父輩觀后感 1
影片開始于1941的德國,在剛剛完成兩個月攻占法國的戰(zhàn)略目標后,德國的槍口轉向了遼闊的烏克蘭平原。在部隊開拔之前,五個年輕人相聚在一間小酒館內,跳著那只因高層三言兩語便被單方面宣布消失的搖擺樂,在一片歡歌笑語中期待著未來。此時,戰(zhàn)爭對他們來說還只是收音機里傳回的捷報。
“戰(zhàn)爭會展現出我們最壞的一面”費萊德海姆以一個智者的形象清晰地認識了這場戰(zhàn)爭。他喜歡蘭格與榮波的作品,本可以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學者,但戰(zhàn)爭改變了一切。初到之時,他不敢開槍,僅三個月后,他便彈無虛發(fā)。來時,他懷有信仰與憐憫,他知道善待俘虜,他知道挽救生命。黑夜戰(zhàn)壕中閃動的火光,是一個存有理智的人對這場戰(zhàn)爭的無情控訴。直到作為俘虜的蘇軍政委被處決、猶太女孩在他面前被槍殺、蘇聯空軍的轟炸、唯一的朋友踩中地雷后絕望地迎來死亡……
或許,在他說出這話時還未曾知曉它的真正含義。戰(zhàn)場上的殘酷、戰(zhàn)爭的激烈程度,震撼地呈現在他面前,他不能擺脫這名為世界的夢魘,只能融入這場被他所不齒的骯臟戰(zhàn)爭。他開始殺戮,開始不擇手段保全自己和兄弟們,他終從一個滿懷理想的青年轉變成了無情的殺人機器。在這名為戰(zhàn)爭的政治游戲里,生存的唯一條件便是拋下人性!可他卻從未拋下他的信仰,最終在一九四五年的波西米亞森林,他用生命祭奠了一切。
威廉文特爾,從波蘭戰(zhàn)役起他就開始領導灰獵犬連隊,作為指揮官,他帶領著兄弟們沖鋒陷陣,攻破一條又一條防線,取得一場接一場的`勝利;作為哥哥,他盡己所能保護費萊德海姆。但殘酷的東線戰(zhàn)爭最終壓垮了這位年輕的中尉,威廉看著他的兄弟一個個消失在硝煙里,他崩潰了。當他一個人離開庫爾斯克的時候,帶走的只是一副千瘡百孔的軀殼。這場戰(zhàn)爭無情的撕碎了他珍視的一切,連隊,弟弟,愛人,信仰,靈魂,所珍視的一切,都已在槍林彈雨中盡數毀滅,他能做的只有逃離,逃離家人,逃離戰(zhàn)場,逃離這場戰(zhàn)爭。他是戰(zhàn)功卓著的軍官,可他也只是個渴望歸家的普通人!
沒有希望則沒有失望,費萊德海姆從沒有對贏得這戰(zhàn)爭抱有任何希望,在面對節(jié)節(jié)敗退的戰(zhàn)況時,他從未像哥哥那樣歇斯底里,他似乎總能保持那種超乎尋常的冷靜與理智。他所渴望的不過是五個好友聽著收音機里的《莉莉瑪蓮》能再跳一支舞,但這一切注定只能存在于幻想中…最終他選擇以死亡換得解脫,洗刷自己曾經為生存欠下的債。可當他知道威廉幸存下來的時候,他的眼神里到底蘊含著什么?當他眼看著那新兵倒在自己面前時,他的內心到底是不是在吶喊?已然成為了塵封歷史中一個無解的問號。
但是,費萊德海姆,你有曾拋棄過自己的靈魂嗎?
我們的父輩觀后感 2
剛看完時我覺得我沒有看懂,看了影評之后更覺得沒有看透,后來我想,兄弟倆沒變,從一而終,哥哥依然是那個勇敢、堅強、理智的哥哥,沒有變懦弱,弟弟依然是那個脆弱、善良、多愁的弟弟,也沒有突然成熟,只不過形勢變了,他們只不過根據形勢做出自己的選擇。
先說哥哥,有人說哥哥成為逃犯是他崩潰之后的表現。但我認為這只是他認清現實后自然而然的舉動。
他自始至終更多的是為了擔負責任二戰(zhàn)(保護弟弟、遵守對母親的承諾、保護自己的那一連、保護國家的人民),但我并沒有感到他覺得一個軍人就該視死如歸、戰(zhàn)死沙場。
而當時的情況是,他認識到戰(zhàn)爭給更多人帶來的是傷害,為了毫無意義的目標,殺害很多無辜百姓自己的士兵,弟弟也失蹤甚至死了。他的責任消失了,而且他恍然大悟那個責任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他放棄,不是逃避,是放棄。
他在湖畔小木屋的場景如此靜美。他安靜的坐在木屋上,眼神深邃如舊,冷靜如舊,雖然有迷茫與懷疑,但并沒有“崩潰”“脆弱”者的膽怯。
再看他被抓走之后的行為,堅強的活下去,理智的判斷不能用火燒屋,麻利地殺死軍官,出逃。他并沒有干任何不人道的事,也沒有干任何愚蠢而瘋狂的事。因為他并沒有崩潰,只是認清現實。
而且他在夏洛特面前并無慚愧,而是一把抱住了她。夏洛特哭著跑開后他的仰天長嘯,我也不認為這是他的慚愧與崩潰,只是對戰(zhàn)爭的憤怒控訴與無奈悲戚。
其實他是個簡單的人,簡單而偉大。私人以為他和維克托有些像,正直而智慧,只不過他遭受的心靈創(chuàng)傷與震撼更大。
所以我認為哥哥一直是那個哥哥,我最愛的哥哥,智慧而勇敢的哥哥,愛著親人的哥哥。戰(zhàn)爭改變了他嗎?只是他自己改變了對戰(zhàn)爭的看法。
再說弟弟,我也不覺得他在戰(zhàn)爭中成熟了,在我看來,他依然有那一顆水晶般善良敏感而脆弱的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先來說說原來的弟弟,其實弟弟這個人應該內心一直比較復雜,因為看書多。
心思敏感、細膩的弟弟從小不被關注,父親只愛勇敢的哥哥。但哥哥倒是很關心他而尊重他。這個情節(jié)多么似曾相識,在《指環(huán)王》《伴我同行》中都有幾乎一模一樣的橋段。在這兩部片子里,弟弟在內心都崇拜且深愛著哥哥。所以我大膽的類推一下,這部片子里,弟弟對各個的感情也是很深,而且也是崇拜戰(zhàn)爭英雄哥哥的。
但同時弟弟又飽讀詩書,自己對于戰(zhàn)爭是懷疑的,所以這就形成了一種矛盾的心理,再加上這個年紀本來就叛逆,所以他帶著一種復雜的心情上戰(zhàn)場。
他畢竟只是個年輕人,正如片頭哥哥所說“他(弟弟)看起來是那么無助”,他對戰(zhàn)爭的理解雖然透徹(戰(zhàn)爭會把人最壞的一面帶出來),但那畢竟只是理論,而沒有任何實踐。所以他還是會干一些幼稚的事情,比如故意吸煙吸引蘇軍。
但最大的轉折點是哥哥死了。其實弟弟很聰明,他知道哥哥不可能引領他們勝利,也不能永遠保護自己。但哥哥依然是哥哥,依然是親人,依然是一面旗幟。所以那個晚上他對哥哥說“我希望你帶領我們”。
但是戰(zhàn)爭太恐怖了,尤其是哥哥死了,一下子就把存儲在他腦子里的知識全部激活,突然的,就像活火山爆發(fā)一樣,弟弟徹底變了。但這變化不是經歷戰(zhàn)爭后的成熟,而是一剎那的瞬變,就像之前看到有人說的“心門一下子關了”,我說“邪惡與痛苦的一面徹底引爆了”。
他干出了很多我們不太能理解,或者有爭議的事情。
因為戰(zhàn)爭。
因為哥哥死了
因為他實際上是一個脆弱的少年。愛讀書,被邊緣化,善良,敏感。
接下來他的心路歷程應該是一路矛盾,又一路不予理睬這些矛盾。父親的`冷眼,酒吧里陌生人的嘲弄,母親的愛盲目而沒有理解,他決定重返戰(zhàn)場。為了什么,有人說戰(zhàn)場才最適合他,我卻認為這是一種逃避與無奈。哥哥死去,世界如此荒唐,不如自己也荒唐下去。
于是他殺人不眨眼。
但讓我無限心軟又無限困惑的是,他知道哥哥未死,而是成了逃犯之后,他的內心該承受多大的波浪。我看著他的眼睛,無限心痛,少年你實在不該承受這么多。
他的心們沒開而是更凌亂了。我總覺得是哥哥的打擊讓他放任自己冷酷無情,現在知道哥哥沒死,他對自己感到慚愧。
但同時,他的心里,還是期慕哥哥是個堅強的戰(zhàn)爭英雄,是個比自己偉大的后盾吧。就像從小在心里的英雄形象倒塌,他對哥哥,也有那么點失望吧。
他在那張照片背后寫地址的時候,是什么心情。「绺,朋友,歡樂,青春,都是些極致美好到戰(zhàn)爭背負不動的名詞。
可憐弟弟,在平安時代或許還可以幸福,但戰(zhàn)爭時,理解他的三個朋友,愛他的母親,愛并尊重且保護他的哥哥,這些人,終究都不是他的知己,他的同路人。
我們的父輩觀后感 3
《我們的父輩》是一部描繪戰(zhàn)爭本質的優(yōu)秀作品。
本片圍繞五個人的人生經歷展開,這也是當時德國很多普通年輕人的故事。從普通年輕人的角度,讓我們看到戰(zhàn)爭是吞噬一切的怪物。在這種怪物的支配下,人被逼迫,被困住,理想消散,人性泯滅。就像電影里說的,“戰(zhàn)爭會把人最壞的一面展現出來”。這部電影像紀錄片一樣,一點一點展現了人的蛻變過程。戰(zhàn)爭結束,雖然他們三個在廢墟中幸存,但是那些被戰(zhàn)爭帶走的人,再也回不來了,包括他們自己。
這個故事前面就是平時抗日劇的路。當馬仁星下定決心犧牲兒子馬峰峰的時候,我忍不住哭了。騎兵團與日寇決戰(zhàn)的場面十分震撼。本來到這里高潮結束的時候,我就覺得沒有“刀”了。結果最后被騎兵團救出來的孕婦也加入了解放軍部隊,她們的孩子取名“乘風”。說到這里,我又不爭氣地哭了。
“鴨先知”用來形容敢于嘗試的人。那時候我們什么都沒有,什么都做不了。但是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去嘗試。時至今日,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多虧了那些“鴨先知”。
這部電影的`每個故事里都有孩子。我覺得很適合帶孩子看,很有教育意義。從父母的犧牲、奉獻、創(chuàng)新,到孩子手中的未來。即使你的孩子聽不懂前面的部分,也可以在后面的喜劇部分開懷大笑。當然希望他們能看懂這部好電影。
【我們的父輩觀后感】相關文章:
父輩榮光作文08-02
我和我的父輩觀后感08-26
《我和我的父輩》觀后感02-19
《我和我的父輩》觀后感11-05
《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后感11-26
《我和我的父輩》觀后感06-12
我和我的父輩觀后感06-12
《我和我的父輩》觀后感范文09-04
《我和我的父輩》電影觀后感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