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壯族的禮儀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那么,壯族的禮儀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壯族的禮儀,希望對你有幫助。
壯族的禮儀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后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后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飯。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tǒng)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阿婆“或”婆婆“;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并送到分手處。
壯族的服飾
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壯族婦女有植棉紡紗的習慣,紡紗、織布、染布是一項家庭手工業(yè)。用自種自紡的棉紗織出來的布稱為”家機“,精厚、質實、耐磨,然后染成藍、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種草本植物),可染成藍或青色布,用魚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壯族服飾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飾,男子、婦女、未婚女子的頭飾,各具特色。
壯族的男裝與女裝
男裝有右襟與對襟兩種,右襟衫反膊無領,衣紐從右腋下開至腰部又轉向正中,再開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鑲嵌一寸多寬的色布邊,用銅扣紐,再束上長腰帶;對襟開胸,長僅及臍的緊身衫,這是在勞作時穿著的。而女裝為無領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裝大些,寬大近尺,長至膝蓋,鑲嵌緄邊,邊條有寬細,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內貼布反襯在外,起縫三線,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鈕均銅紐或布紐。男女褲子式樣基本相同,褲腳有緄邊,俗稱”牛頭褲“。已婚婦女有緄花邊的肚兜,腰褲左邊懸掛一個穗形筒,與鎖匙連在一起,走動時發(fā)出”沙啦沙啦“的響聲。男子禮服慣穿長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稱”長衫配馬褂“,起先是頭戴頂圓帽,后來改戴禮帽。到了現(xiàn)代,壯族的穿著衣式已基本現(xiàn)代化,但老一輩人,仍普遍以穿藍、黑兩色為主。
壯族的住房
在古黔中地區(qū)的臨澧竹馬村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距今約18000年)中,發(fā)現(xiàn)了帶甬道的”丅“字形”高臺式土木建筑“,它不僅是中國”高臺式宮殿建筑“的源頭,而且是全世界第一座”高臺式土木建筑“。
壯族先民邁出劃時代的第一步,使中國率先邁進了農耕社會,引發(fā)了人類最偉大的一場綠色革命,使人類從饑飽無定的采集生活中,闖出了一條馴化動物、創(chuàng)造農耕、邁向溫飽生活的綠色革命之路,使人類邁進了農耕社會輝煌的農業(yè)時代。
壯族的頭飾
壯族女子有帶銀手鐲辟邪的傳統(tǒng),多見小女孩、少女佩戴。未婚女子喜愛長發(fā),留劉海(以此區(qū)分婚否),通常把左邊頭發(fā)梳繞到右邊(約三七分)用發(fā)卡固定,或扎長辮一條,辮尾扎一條彩巾,勞作時把發(fā)辮盤上頭頂固定。已婚婦女則梳龍鳳髻,將頭發(fā)由后向前攏成雞(鳳)臀般的式樣,插上銀制或骨質橫簪。裹青紗白帕的已少見,多用黑帕或花帕頭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婦女,且喜歡戴繡花勒額,冬季婦女多戴黑色絨線帽,帽邊花式因年齡而異。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婦女上山勞動愛穿自己制的貓耳布鞋,俗稱鞋貓,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條扁紗帶將鞋耳和鞋跟串起來,任意綁扎調節(jié)松緊。兒童頭飾:童帽是用二三寸寬的繡花布條縫制成的無頂遮額帽。古籍中記載壯俗”露頂跣足“、”布帛勒額(束額)“,在童帽上獲得再現(xiàn),這種遮額帽既能保護頭部也是一種裝飾品。嬰兒的背帶比常見的漢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狀,”蝶身“長三尺,寬二尺四寸,中繡花樣圖案或八卦乾坤圖,但很少見繡有文字,兩邊”蝶翼“長九尺,寬一尺二寸,這種背帶壯話稱”臘“。建國后,這種背帶逐漸改小尺寸,有些背帶身刺繡上如”出入平安“”美滿幸!暗奈淖郑嬖械膱D案。
【壯族的禮儀】相關文章:
壯族的習俗03-21
壯族習俗05-22
壯族的風俗是什么08-03
壯族的結婚婚俗有什么08-03
壯族的喪葬風俗有哪些10-20
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09-06
壯族有什么風俗習慣07-11
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09-06
關于壯族飲食的風俗有哪些10-13
精選壯族作文600字39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