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老師教學意見和建議
新學期,一線教師在實施高效課堂過程中,可嘗試如下策略優(yōu)化課堂、改進課堂。下面是小編在網(wǎng)絡上搜集到的對老師教學意見和建議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對老師教學意見和建議
之一:采取“匯報他人”策略
在集體交流時,學生往往只關心自己的觀點,對其他人的觀點不夠關注!皡R報他人”策略要求學生匯報其他人或其他組的觀點,如此,他們便不得不關注其他人的觀點!皡R報他人”策略還可以與其他策略一同使用,比如“黑板記錄”“交流墻”“漂流本”等。在集體交流前,教師先要告訴學生:展示環(huán)節(jié),每個人不匯報本組的觀點,而是匯報其他組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被匯報的小組需要回應匯報者的支持或質疑。
之二:制作“思維碰撞卡”
許多時候,各小組對問題討論的結果,只有在班級展示時才能顯出“廬山真面目”。這種現(xiàn)象有兩個弊端:一是小組之間缺少實質性碰撞,很難相互激發(fā)、影響,生成新知識、新問題、新答案;二是其他小組即興質疑、補充、發(fā)言的質量會受到影響。為了避免這些弊端,教師可以讓小組記錄員將小組討論結果記錄在“思維碰撞卡”上,然后各小組之間交換“思維碰撞卡”,相互批注本組的思考與建議,最后傳回到原來的小組,激起對問題的二次探究。這樣,班級展示時,各小組之間知己知彼,展示與質疑一定會精彩紛呈。
之三:設置“采訪”環(huán)節(jié)
在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有一些學生的交流往往浮于表面,不夠深入。這時,如果有一種類似電視節(jié)目的訪談或追問,就可以促進學生的深入探究。“采訪”便是這樣一個策略。在進行“采訪”時,首先要營造出問答的情境,“挑戰(zhàn)員”設計問題,其他學生做好接受采訪的準備。之后,小組長有針對性地詢問小組成員,“挑戰(zhàn)員”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更深層次的追問:“這個問題你是怎么想的?”“你認為為什么會是這樣?”“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其他學生也要及時對問題進行補充與完善。
之四:不斷追問
針對一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不斷追問,讓交流與探究更有實效性。教師可以這樣追問:“我不明白你講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為什么這樣講?”“如果是這樣,那么……”“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你可以換一種說法嗎?”“請舉一個例子!薄澳愕挠^點與其他人的觀點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你的幾個觀點之間有聯(lián)系嗎?”“對于他的觀點,你是支持還是反對?”……學生回應追問的過程,是一個對問題深入理解的過程。
之五:掌握提問藝術
教師發(fā)問時,要注意以下幾點:教師提問的目標指向要明確,不能讓學生聽得似是而非,影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問題之間邏輯關系應該緊密,教師要做到不碎問、不亂問;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設置主問題或核心問題,使課堂教學始終沿著一條清晰的主線推進。
在學生思考問題、組織答案時,教師要有耐心,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以此判斷學生是否在認真思考,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有走神的現(xiàn)象,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提醒。此外,教師不要試圖對已經解答的問題再作解釋,因為這種做法可能會影響學生的思考。
在必要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某個小組或某個學生回答特定的問題,但應該明確以下幾點:教師要照顧到大部分學生,不要總讓幾個善于發(fā)言的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指定學生回答問題時,要通過眼神、言語等形式,多鼓勵那些膽小而不敢舉手的學生,但不要強迫學生回答;如果被叫到的學生一言不發(fā),教師可以啟發(fā),一定不能挖苦學生;如果是請?zhí)囟ㄐ〗M回答問題,教師可以讓該組組員按照一定順序來回答,這種順序可以由教師指定,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安排。
之六:積極回應學生
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回應,是一種教學行為,也是一種評價行為。課堂回應主要表現(xiàn)為3種形式:積極回應、消極回應、探問轉問。
積極回應是在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給予的反應。積極回應的形式包括口頭表揚、接受學生觀點、運用“代幣制”獎勵等。表揚是對學生回答的充分肯定,如點頭、說“對”或“不錯”等。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表揚都有利于學生學習,如果表揚太頻繁,也會失去其價值,尤其對高年級學生更是如此。接受學生的觀點是充分利用學生的回答繼續(xù)開展下一步教學,教師也可以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一些修改、比較、概括,這種做法會讓學生更愿意參與課堂學習!按鷰胖啤豹剟钍墙處煂⑽褰切、小卡片、游戲幣等物件發(fā)給回答正確的學生,學生可以憑借這些物件,“購買”或“兌換”諸如自由活動、榮譽稱號、課外讀物等獎勵,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為,激勵學生的后續(xù)學習。
消極回應出現(xiàn)在學生回答不正確時,主要表現(xiàn)為不贊成、批評等。必要的批評是不可避免的,但批評往往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教師一定要掌握批評的時機與火候,還要盡量避免用消極回應對待潛能生和內向的學生。
探問是針對同一學生繼續(xù)發(fā)問,在學生的回答不正確或不完整的情況下運用較多。探問的方式主要有:就同一問題改變提問角度;把原來的問題化解為幾個小問題逐一發(fā)問;提供回答線索,問一個與原問題相關的新問題;等等。當探問無效,或為了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討論,教師可以就同一問題向另一學生發(fā)問,這就是轉問。探問與轉問有利于學生深入學習活動、改善思考方式。
教師回應學生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呵護學生的心靈,對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師要有容忍的“雅量”,幽默、詼諧的對待方式比冷冰冰的動作或表情更合適、更恰當;教師要尊重學生,要有耐心聆聽學生發(fā)言的“氣度”,不可隨意打斷學生的發(fā)言,更不可自己滔滔不絕地講,全然不顧學生感受;教師要將師生平等放在首位,明確課堂是師生共同切磋的地方,要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讓學生感覺課堂是一個溫暖的地方;教師在回應學生回答的同時,也要回應學生的提問,鼓勵學生思考、質疑、發(fā)問、辯論;教師還要善于梳理學生的問題,將教與學的思路聚焦于教學目標。
之七:確保導學案設計問題化
教師在編制導學案時,要將學習內容轉化為不同層次的問題,實現(xiàn)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問題活動化。問題化不等于習題化,也不等于提綱化、流程化。
習題轉化為問題的途徑:從這個題怎么做,拓展到這類題怎么做,從“個體”提升到“類別”;從書上直接找答案,變?yōu)樗伎、整合答案;從封閉性習題轉換為開放性問題;從答案唯一走向答案多元;設置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再自己解決問題;將“直接問”變成“間接問”。
問題設計誤區(qū):提出沒有思維含量的簡單問題;提出含糊其詞、模棱兩可的問題;設置的問題過多,導致學生應接不暇,對問題認識淺嘗輒止;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直接,學生伸手可及;問題的難度、梯度、深度超過學生認知水平,導致學生對問題不知所云、一籌莫展。
問題設計技巧:變直問為曲問,化順問為逆問,變散問為聚問,變嚴肅問為詼諧問,變封閉問為開放問,變統(tǒng)一問為分層問,變“是什么”問為“為什么、怎么樣”問,變單一問為綜合問,變學科問為跨學科整合問。
之八:引導學生閱讀課標
閱讀課標不是教師的專利,學生也要借助課標厘清每個單元知識點的達標要求。比如,對于舉例子、下定義等數(shù)學概念,課本會用常規(guī)字、黑體字進行區(qū)別。舉例子的概念只要求學生知道“是什么”;下定義的概念則要求學生知道“是什么、為什么”,還要學會在情境中合理運用。
閱讀課標的基本原則:重視語句中的思維邏輯主線,從繁冗的語言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體會文字表達的準確性和嚴謹性,客觀把握語句中呈現(xiàn)出的現(xiàn)象和情境;閱讀課標的過程也是建模的過程,學生要在理解邏輯體系和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建構與自己知識契合的“接口”模型。
之九:提高學具使用率
教師讓學生通過學具進行課堂學習時,一般都是“一次性使用”,使用過后就丟棄不用或歸還庫房。其實,有許多學生在課堂上會因為各種原因對學具沒有看清、摸透、用足、想通,以至于造成知識內化的“夾生”現(xiàn)象,留下學習體驗“不過癮”的遺憾。因此,教師應該注意教學資源的再利用,對學具實行“召回制”,讓學生能經常見到使用過的學具,能在課外學習中,利用學具彌補知識、鞏固知識、復習知識、發(fā)展知識。對于學具,教師可以“提前發(fā)、延遲收”,提高學具的利用率,增加學具的使用價值。
【對老師教學意見和建議】相關文章:
對醫(yī)院的意見和建議09-28
黨員意見和建議09-29
對班子的意見和建議08-02
教育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08-03
寒假家長意見和建議09-01
給公司的意見和建議范文10-23
對任課教師意見和建議09-21
家長意見和建議(精選8篇)08-13
家長意見和建議書07-17
關于家長對老師意見和建議(通用12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