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在德育過程中培養(yǎng)和提升小學生的幸福感
幸福是人生的根本目的和最終追求。為小學生提供幸福的學習生活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但他們的幸福觀和幸福感因個人心智成長的原因和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而發(fā)生了明顯改變?朔W生的生存焦慮、空虛、疲憊等現(xiàn)象,幫助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里尋找生命的尊嚴,提升幸福感,則成為當前學校德育的重要使命。
一、我校小學生的幸福觀與幸福感現(xiàn)狀
1.學生的幸福觀趨于多樣化和現(xiàn)實化,我們在學生中進行的隨機訪問就反映了這一問題
在問到小學生“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時,有的學生回答是身體健康,家庭幸福;有的學生回答是有知心朋友;有的學生回答是自由自在;有的學生回答是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一定的經濟實力等?偟膩砜,大多數小學生把個人幸福與家庭幸福緊密結合了起來,同時他們也知道要好好學習,能夠把幸福與追求美好的道德理想結合起來,自覺用道德標準來衡量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對社會中的弱者大多持有一種人文關懷,另一方面,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和家長價值觀念的影響,學生的幸福觀也發(fā)生了一些偏差,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有抬頭傾向。
2.小學生的幸福感偏低
訪問調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父母長輩給予他們過多的溺愛,使得孩子逐漸弱化了對幸福的感受。另外,現(xiàn)在中國的許多孩子普遍生活在學業(yè)的重壓之下,盡管減負的口號已經提出很多年了,但事實上卻是越減越重。從孩子跨入學校大門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心理上就負載了沉重的壓力,他們覺得自己的學習生活是非常單一的、封閉的,是枯燥乏味的,心情自然就十分壓抑,往往就是這些情緒極易引發(fā)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產生疲憊和倦怠感。
二、教育者應及時通過教育讓學生獲得并提升幸福感
學生的幸福感來自于他與外部世界建立起來的親切、友善的關系。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幸福、分享幸福、感悟幸福,學會回饋幸福。
1.體驗成功,感受幸福
對于小學生而言,成功是一次發(fā)言后得到了掌聲,一次作業(yè)本上得到了小紅星,一次比賽后得到了獎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感受到幸福的存在。一是搭建舞臺,如,“六一”兒童節(jié)期間學?山M織“校園吉尼斯”“校園才藝pk”等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都有獲得成功的可能,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個性得到充分的保護,成功的幸福感也就隨之降臨。二是全面評價,通過開展個性化的評比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2.體驗合作,分享幸福
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學生在合作性課堂中更能體驗到學習樂趣,體驗到自我的價值,獲得幸福。一是創(chuàng)設豐富的合作情境。課堂上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各種以合作為形式的學習活動,如,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等,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達到學習的目的,培養(yǎng)團隊精神。二是加強必要的合作指導。合作前,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任務與目的,明確各自的工作職責。如,班級舉行手抄報比賽,學生自由組合成若干小組后,教師要指導每個小組安排好組員的工作任務,搜集資料、編輯、美術、抄寫,每一項工作都要人專門負責。當一項合作任務完成后,引導學生暢談合作后的體會,在彼此的交流中,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合作帶來的幸福感。
3.體驗挫折,感悟幸福
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體驗到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要讓這種經驗遷移到個體生活的各個方面,最終形成積極上進的生活態(tài)度。一是在體育運動中克服困難、磨煉意志。每學年學校召開的春季趣味運動會和冬季三項運動會,就是讓學生在競技中感受運動的魅力,在汗水中磨煉堅強的意志,在付出中享受回報的快樂。二是在手拉手活動中體驗艱辛、感悟幸福。暑假里開展手拉手夏令營活動,讓城市孩子來到農村體驗生活,與農村孩子一同吃住、一同學習、一同勞動,感受農村生活與城市生活條件的差異,感受農村孩子的艱苦與淳樸,感受勞動的辛苦與快樂,領悟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懂得珍惜生活,關愛他人。
4.體驗感恩,回饋幸福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不知道愛別人,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可以組織一些“感恩”活動,如,母親節(jié)即將到來時開展一次“護蛋”活動,在活動中感受母親精心哺育孩子的不易。教師節(jié)時開展“當一天小老師”活動,體驗教師工作的繁瑣與辛苦。通過這樣的角色體驗活動,加深孩子對情感的認識,并在今后轉化為切實的行動去回報父母和他人,回饋幸福的生活。
總之,作為教育者,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中分享幸福;挫折中感悟幸福;感恩中回饋幸福,從而培養(yǎng)和提升小學生的幸福感,塑造他們健康積極的人生。
《如何在德育過程中培養(yǎng)和提升小學生的幸福感》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如何在德育過程中培養(yǎng)和提升小學生的幸福感 [篇2]
一、 準確界定中小學生幸福感
對于中小學生幸福感界定,研究人員多以主觀幸福感的概念為基礎。按照心理學的界定,主觀幸福感是個體對自我評價的幸福,認為幸福是評價者個人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評估。它有主觀性、整體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等特點。主觀幸福感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主觀幸福感是一種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至少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基本組成成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瑟里格曼把幸福的方程式歸納成:快樂+參與+意圖=幸福。而我國蘇州榮格心理咨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把幸福感定義為“幸福感是一種長久的、內在的、堅定的心理狀態(tài),并非短暫的情緒體驗。”
簡而言之,所謂幸福感,就是人們根據內化了的社會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肯定性的評估,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及其各個方面的全面評價,并由此而產生的積極性情感占優(yōu)勢的心理狀態(tài)。而中小學生幸福感是指中小學生以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為基礎,對自我存在狀態(tài)的主觀心理體驗,是認知、情感等心理因素與外部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積極主觀心理體驗。
二、 全面了解中小學生幸福感的現(xiàn)狀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辈徽撈溆^點是否完全正確,關注和提升學生的幸福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思考的問題。當前我國中小學生的幸福感令人擔憂,造成這種后果的原因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不當;二是升學壓力太大;三是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筆者認為影響學生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在于三個方面:家庭的關愛;學校和老師的教育;學生自身的感悟。以上幾個因素使我們目前的中小學教育把學生的天生的求知欲望變成了壓力和痛苦,使得本來應該有的快樂學習成長經歷只能是一種奢望,這是我們教育理念的失敗。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所以提高學生的幸福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三、 探究提升學生幸福感的途徑與方法
一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同,他的幸福觀也不同,有的人把吃喝玩樂作為幸福;有的把為實現(xiàn)人生目標而努力奮斗作為幸福,有的人把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有的把幫助別人作為自己的幸福,有的認為讀書是負擔是痛苦,有的認為讀書是必需是一種幸福。人生觀、價值觀不同,做同樣的事情他的幸福感會大不相同。所以要提升學生幸福感,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尤為重要。首先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理想前途的教育;其次是培養(yǎng)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能判斷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再次是培養(yǎng)刻苦精神,努力實現(xiàn)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tǒng)一。教師要讓學生能夠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自由輕松地去奮斗,以此來體現(xiàn)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幸福感的重要基礎,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是建立師生幸福感的基石。尊重,既包括學生對教師人格、教育風格、教學經驗的尊重,也包括教師對學生人格、個性發(fā)展以及學生在思想、感情和行動中獨立性的尊重。教師要多與學生交心,要走進學生心靈,了解他們喜怒哀樂。他們取得成績你為他們喝彩高興,他們遇到困難時為他們排憂解難,打氣鼓勁。這樣不僅可以提升教師的職業(yè)認同感,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激勵,師生共同體會教育的幸福,共同在被尊重中學會尊重,在幸福中感受幸福。
三是教師要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質量觀!敖逃淖谥际桥囵B(yǎng)全面發(fā)展、和諧發(fā)展的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性格是教育的首要任務”,盡管推行素質教育已經多年,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升學壓力下,學校和老師往往以高分數來衡量教學質量,教育領域內的質量觀、成績觀卻不見有絲毫改變,依然唯分數是聽,長期處于分數質量觀壓力之下的學生,性格大多變得孤僻和乖戾,沒有幸福感可言。因此教師應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改變這種單一的評價體制,應盡快建立一套科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應將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綜合考慮,將老師、同學、家長的評價綜合考慮,建立學生成長檔案,以平時的考核評價為主,不搞一考定終生。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健康和諧的發(fā)展,我們才不會急功近利,背離“以人為本”的宗旨,也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在分數質量上去挖空心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才不會淪為一句空話。
四、打造幸福課堂,探索幸福教育途徑
教師的幸福是課堂幸福的源頭,學生的幸福是幸福教育的核心。幸福課堂應該是一段師生共度的幸福時光,是“學也愉悅,教也快樂”的教學過程。從學生的角度而言,幸福課堂應該是學生有興趣學、學有所獲、學有情趣、學有自主、學有創(chuàng)造的課堂。幸福教育不是直接單純的教育,更不是現(xiàn)在我們的“填鴨式”的應試教育,而是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通過對學生的“理解”“關懷”“德育”,并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而實現(xiàn)的幸福教育。具體有以下五個特征:一是民主與尊重;二是關注與激勵;三是審美與道德;四是自由與創(chuàng)造;五是成功與發(fā)展。
為了實現(xiàn)幸福教育,教師第一要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讓學生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第二要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互相交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第三,教師要“因材施教”,更應該“因人施教”,對學生的一些性格特點進行比較分析,挖掘每個年齡段學生的性格特征,并分析特征間存在的差異及原因,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教育手段方法進行教學,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樹立各自對學習的自信心;以欣賞的眼光來教育學生,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優(yōu)點并激發(fā)其潛能,等等。第四教師要優(yōu)化課后作業(yè),作業(yè)過多也是影響學生幸福感的一個因素,那么什么樣的作業(yè)才是高質量的作業(yè)呢?高質量的作業(yè)是具備精簡性、層次性、新穎性。精簡性要做到少而精質量高,每個練習都有實際的價值和意義。層次性要做到不僅要讓學困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還要保證學有余力的學生免受“饑餓”之苦,要做到因材施“業(yè)”。像對“學困生”作業(yè)的布置,我們要做到作業(yè)難度比較低,量比較少,方法以基礎性、模仿性為主,作業(yè)主要內容為本節(jié)課所授的知識,以及其他一些相關的基本技能和知識練習。新穎性就是我們根據學科特點,設計出一些新穎的作業(yè),讓有趣、生動的作業(yè)內容代替枯燥乏味的、機械重復的、無思維價值的機械練習,讓學生感覺到做作業(yè)不是一個很沉重的負擔。譬如科學手抄報、查找閱讀型、活動性作業(yè)、操作性作業(yè)等。第五,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在課堂上采用分層教學,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感受;卮饐栴}時設計一些簡單題讓學困生回答,讓他們得到成功,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在檢測過程中編制a、b卷,讓學困生也能考出好的成績。
總之,作為課堂主導的教師,在課堂上應采取多種方法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該無條件的關注每個學生,讓學生快樂地接受知識,健康地成長,真正感受到幸福。
【如何在德育過程中培養(yǎng)和提升小學生的幸福感】相關文章: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11-23
如何提升幸福感04-26
如何在德育活動中培養(yǎng)初中生的自我反思能力11-23
怎么提升自己的幸福感05-05
【精】如何提升幸福感04-27
如何培養(yǎng)職業(yè)幸福感11-23
如何在職場中提升禮儀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