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發(fā)現(xiàn)、發(fā)明等一切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睕]有想象就沒有創(chuàng)造。這正如阿基米德說的:“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地球撐起來!” 而語文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fā)想象的學科,它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明確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毙W語文的教學任務是在聽說讀寫等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則是發(fā)展智力的重要途徑。 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課前熱身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我經(jīng)常利用上課之前的兩三分鐘讓學生做些熱身運動,活躍氣氛,營造寬松氛圍,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畫了一條波浪線,問學生:“看到這條波浪線,你會聯(lián)想到什么?”學生的回答可謂是多種多樣、應有盡有: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歡快的浪花、彎彎的山路、爬動的蟲子、衣服上的拉鏈真沒想到孩子們的想象是這么的豐富。正如魯迅先生贊嘆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們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要鉆入蟻穴”
二、在識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哲學家康德認為:“想象力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功能;它有本領,能從真正的自然界所供的素材里創(chuàng)造出另一個想象的世界!睗h字中表意字不少,了解字義的過程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如:學習“沙”字時,我啟發(fā)學生這樣記憶:“沙漠里水少。”通過一個階段的示范,學生便能舉一反三了。如:學“甜”,學生能聯(lián)想到“舌頭舔著甘蔗真甜”;學“夢”字,能想象到“林下晚上好做夢”這種根據(jù)漢字特點合理聯(lián)想的方法既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字義,又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三、在詞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在教學課文生字時,可以讓學生們朗讀生字詞,邊讀邊在腦海里想象與這些詞相關聯(lián)的事物。孩子們搖頭晃腦地讀完后,我問他們:“讀的時候,你們想到了什么?“讓人驚喜的是,每個孩子都能滔滔不絕地說。有的說,他仿佛在一個盛夏,躲在樹下聽著知了唱歌、聞著茉莉花的香味,美美地睡著覺。有的說,自己躲在家里,看著窗外傾盆大雨、刮著大風、打著雷、閃著電、轟隆隆這樣,孩子們的想象力在朗讀中,在教師的點撥下,在詞串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培養(yǎng)。
四、在古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例如,《游子吟》一詩的教學,我借助課件指導學生反復吟詠,邊讀邊想象詩人準備外出前,看到慈母借著微弱的燈光為自己縫制衣服的情景,通過影象給學生帶來情感上的震撼,體會偉大的母愛,最后發(fā)出由衷的贊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課后練筆,描寫母-子依依惜別的情景就不困難了。又如《泊船瓜洲》一詩,我引導學生抓住“綠”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給江南的原野披上綠裝,讓學生仿佛進入桃紅柳綠、鳥語花
香、生機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誦讀,就不難體會詩人對江南春景的喜愛了。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與詩人產(chǎn)生感情上的共鳴——思鄉(xiāng)。
五、立足文本,在課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學生頭腦中想象的畫面越清晰,形象越具體,對文章內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比如教學《飛奪瀘定橋》一文是,啟發(fā)學生通過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到奪橋的“難”,紅軍的“勇”。在“搶時間”和“攻天險”的過程中,可啟發(fā)想象:紅軍在白天一邊趕路一邊與阻擊的敵人打仗,到了夜晚還得冒雨行路,饑餓、困乏,同時山路陡窄、路滑難走,伸手不見五指,是怎樣的情景?英雄們拿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又是怎樣的情景?通過這些想象,同學們很容易從紅軍戰(zhàn)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想象訓練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隨之產(chǎn)生、發(fā)展。
六、延伸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想象是發(fā)明的雛形。”在教學中,應盡量喚起學生腦中儲備的有關知覺表象,加以加工、組合;再引導學生或延伸故事情節(jié),或補充課文內容,或創(chuàng)造新的自然、社會環(huán)境,從而加速他們的再造想象向創(chuàng)造想象的轉化。有不少課文的結尾沒有把事情的結果明確寫出來,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這就是課文結尾的空白。例如,教學《凡卡》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凡卡滿懷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個美夢。是什么美夢?凡卡的信爺爺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寫錯地址,爺爺收到信后將會怎樣?又如《窮人》一文,文章結尾寫漁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兩個孩子,妻子桑娜卻坐在那兒一動不動,這是為什么?當桑娜告訴他孩子已經(jīng)抱回來時,他會有什么表情?會說些什么?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漁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將怎么過?漁夫能否把西蒙的兩個孩子養(yǎng)大成人呢?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全文內容當前網(wǎng)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七、在說話、寫話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創(chuàng)作的原始動力,思維是由想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再創(chuàng)過程,發(fā)展學生的想象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應不拘形式,隨時點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只有想象力得到了拓展,學生才能開闊思維的空間,使思維的方式更加靈活,才能突破現(xiàn)有單向思維的定勢,才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在實際運用中才會尋求問題的多種設想、方案和結論,達到創(chuàng)新的目的。在一次看圖寫話練習時,畫面上是青蛙、池塘、荷葉,許多孩子都寫了青蛙捉害蟲等,唯獨有個孩子寫道:“青蛙媽媽要生孩子了,青蛙爸爸在一旁焦急地等待著。”多么富有生活氣息的話!那是孩子的獨特想象,充滿親情、溫馨和童真。
想象是取之不盡的寶藏,只要我們能夠潛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恰到好處地為學生大膽想象提供催化與導向,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情感,學生就能夠展開暢想的翅膀,翱翔在創(chuàng)新的天空中。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篇2]
何謂想象?《心理學》指出:“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币虼耍诂F(xiàn)代教育中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逐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tài)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蹦敲矗绾闻囵B(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利用語文材料,啟發(fā)想象力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想象要以現(xiàn)實為基礎,它源于現(xiàn)實。而語文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語文教材中精選了許多語言生動、感情充沛、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的文質兼美的文章,恰恰是作者對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種展示。因此,對于學生來說,這些優(yōu)秀的文章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開闊視野、儲存知識的重要材料。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于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喚起學生內心的想象,把課文中的人、事、景、物變成可以看到、聽到、聞到、觸到的客觀世界中的種種事物,從而啟發(fā)學生想象力。正如科林伍德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種東西”。如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結尾寫到:“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毙≌f結尾用“路”來比喻希望的有無、揭示小說的主旨,留下了懸念。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路”的形成離不開人們的開辟、行走,認真領悟作者的“弦外之音”,從而很快把握住了小說的主旨。
二、引導學生質疑,展開想象力
馬克思說過:“想象是促進人類發(fā)展的偉大天賦!睕]有想象力,不可能打破常規(guī),只有想出常人想不出的東西,才可能干出常人干不出的事情。語文教學中通過提出問題,為他們質疑創(chuàng)設條件,激發(fā)他們激越亢奮的創(chuàng)造情緒。由于語文課文讀解的多元化特征,這為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提供了基礎。這正如文學理論中所講到的在對作品的理解和鑒賞上很多時候都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存在著“一千個讀者眼睛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觀點。在教學中,學生的想象能力,就是因遇到要解決的問題而引發(fā)的,提出問題不是單向的,不僅教師要有目的性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而且教師提問如果能夠讓學生產(chǎn)生思維上的矛盾,往往會使學生得到超常發(fā)揮。
三、強化思維訓練,提高想象力
能力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展示出來。訓練是一切學科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通過問題的訓練,才可以使所學知識得以鞏固和強化,語文學科也同樣如此。訓練時采取“一題多變”和“多題歸一”的方式,對知識進行深化并提高分析能力和解答技巧,提高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和創(chuàng)新性。一題多變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想象力的有效方法。在一個知識點的基礎上,改變問法、改變材料或改變因果關系,使之變?yōu)楦嗟挠袃r值的有新意的問題,可以使更多的知識得到應用,從而獲得一題多解的效果,使學生的思維能力隨問題的不斷變換而得以提高。在許多問題當中,進行分類分析,抓住問題的共同特征,掌握解答相同問題的規(guī)律,達到解答一題則弄通一片的效果,從而總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獨特方法。這樣通過變化題型,能夠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良好的訓練與提高。比如,學習《再別康橋》一詩,詩中“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一句,平常人劃船都是向沒有水草或者沒有阻礙的地方劃船,而作者卻為何“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呢?學生自由發(fā)言,說出各自的理由,讓他們在自主活動中敢于想象,勇于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這樣,通過恰當?shù)挠柧殻岣吡藢W生的想象力。
四、注重課外實踐,豐富想象力
想象是源于生活的,是建立在現(xiàn)實生活基礎上的,并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中國文學名著《西游記》中,孫悟空這一形象雖然是想象的產(chǎn)物,但在現(xiàn)實中可以找到它的“原型”,它是猴子與人的結合體,生活中是客觀存在的,但“孫悟空”這個個體有時想象的結果,現(xiàn)實中找不到這樣的猴子。這說明想象與生活關系密切,想象需要一定的知識為支撐,那么,這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對此,我認為,注重實踐,提高想象能力。
1、注重社會實踐
理學家朱熹有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就告訴我們,要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只限于課堂,只限于課本,那就太狹窄了。世間的一切變化會引發(fā)人的情感變化,思維的變化。正如古人所說的,心之所動,物使之然也。因此,要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機會走進大自然,去觀察山川河流,去觀察草木魚蟲;引導他們接觸社會,去體驗生活,感受人世間的苦與樂;引導他們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積累知識。這樣,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知識,而且讓學生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2、閱讀課外作品
語文教學時,要求學生多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積累妙詞佳句,懂得文章的謀篇布局,而且可以間接地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為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礎。因此,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如中國的《西游記》、《聊齋志異》,外國的《魯濱遜漂流記》、《一千零一夜》等文學作品,這不但有助于知識儲備才,學會一些想象的方法,而且有助于開啟學生智慧、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的。
總之,沒有想象的思維是枯萎的枝柯,沒有超越的天空不會廣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多措并舉,不斷訓練,引導學生養(yǎng)成思維想象習慣,是提高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徑。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相關文章: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11-23
論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11-23
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想象力11-23
如何在小學數(shù)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與興趣11-23